正文 第五章 通過發明革新創造商機(1)(1 / 3)

發明能製造商機,革新能創造財富,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有時候,一個發明能讓一個人立即腰纏萬貫,一個革新能讓一家企業迅速起死回生。許多人正是通過發明革新跨進了富裕的大門。但有的人對此卻信心不足,總認為搞發明革新那是科學家們的事情,普通人做不到。其實,發明人人可為,革新處處可行,關鍵在於你有沒有主動進行發明革新的意識,有沒有掌握正確進行發明革新的方法。

29、發明是富翁的孵化器

在科技界,靠一項發明成為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的情況屢見不鮮。

1948年秋天,瑞士人馬斯楚跟朋友們一道去登山,坐在草地上吃午餐時,他發現自己和朋友的褲子上粘了好多鬼針草,但大家都沒有在意。馬斯楚到家後,就將殘留在褲子上的鬼針草取出來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結果,他有了新的發現:鬼針草被很多刺掩蓋著!“它是不是可以代替鈕扣和別針呢?”他順著這種思路試做了許多鉤狀的東西,半年後終於研製成功方便扣布:用一塊布織成很多鉤子,另一塊織出很多圓球一一這兩種布合起來,鉤子就釣上圓球,產生拉鏈的效果。他將此發明命名為“免扣帶”並申請了專利,然後找織布公司合作製造。因為這種“免扣帶”可以廣泛用於裙子、內衣、被罩等,所以當它為人們接受後,銷售量相當驚人,幾年後,馬斯楚所得專利金淨利已超出三億美金。

美國塑料大王喬恩·享茨曼在成名之前,曾在一家雞蛋銷售公司工作。他積極認真,勤勤懇懇,表現得相當突出。26歲時,他被提拔為公司的副總裁。在他的工作過程中,常常遇到這樣的事情:許多顧客老是抱怨裝雞蛋的紙箱很不結實,雞蛋容易破碎,蛋液滲出來,路途遠一點的小販對此特別有意見。怎樣才能滿足顧客要求雞蛋完好無損這種欲求呢?喬恩·享茨曼每天都在琢磨這個問題。

喬恩一邊工作,一邊留心改進辦法。終於,他想到了用新型的塑料材料來製作裝雞蛋的箱子。這樣,塑料不易破裂,而且它輕微的彈性與雞蛋的震動相契合,雞蛋也不易破裂了。

1965年,喬恩建立了一家生產塑料製品的子公司,並被任命為總裁。幾年後,他辭職了,獨自創業,開始走上了新的發展之路。他通過各種辦法籌集130多萬美元建立了自己的塑料公司,在20多年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到1992年,他已建立了一個資產額超過18億美元的塑料王國,分支機構遍及14個國家和地區。

其實,在科技界,靠一項發明成為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的情況屢見不鮮。如果從財富的增長速度來看,專利發明絕對是效率最高的。發明了耐高溫樹脂賣給美國太空總署作為太空船外殼材料,得到的酬勞是350萬美元;設計出新型的可口可樂瓶子賣給可口可樂公司,得到的酬勞是300萬美元;美國的皮革商人巴柴將自己“冷凍法”專利賣給製造罐頭的世界性廠商通用食品公司,得到的酬勞,竟然高達3000萬美元。

巴柴的發明是從釣魚上得到的靈感。

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幾年,巴柴每年冬天都和一些朋友到冰封了的紐芬蘭海岸去釣魚,每次都能釣很多,釣上來的魚放在冰上立即就會冰凍起來。因為一次吃不完,巴柴就把多餘的魚帶回家。幾天後當他要吃帶回家的魚時發現,如果魚身上的冰不溶解,即使經過幾天,魚味道也不會變。於是他就再進一步試驗肉和蔬菜冰凍的結果。他發現,竟也跟冷凍魚一樣能保持新鮮。

後來他又鍥而不舍地反複實驗,進一步得知,食物冰凍的速度和方法不同,會使冷凍後的味道和新鮮度產生少許的差異。如果冰凍得不好,就會失去原來的味道和新鮮度。經過幾個月的摸索後,終於研究成功不會失去原來新鮮度的冰凍方法。

1923年8月,巴柴把自己無意中“撿”來的發明拿到專利局申請“冷凍法”專利,然後賣給美國通用食品公司,以3000萬美元成交。須知道,當時的3000萬美元比現在的3億元還值錢呢!結果,巴柴在短短幾個月成了大富豪。

在當今知識經濟的時代,科技發明增加財富的速度更快,數量更多。尤其是隨著我國對專利技術產品成果轉化的日益重視與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的不斷完善,給以科技人員為主體的發明創造者提供了一個絕好的致富機遇,許多科技人員通過發明創造與專利產品進入了富豪行列。

世界上第一款閃存盤,即優盤的發明者之一鄧國順,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實現了銷售收入從“零”到“億”的跨越。

鄧國順1967年出生於湖南,畢業於中山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後在中國科學院北京計算機中心取得了碩士學位。畢業後,任職於聯想公司。1993年他赴新加坡工作,曾擔任亞太地區Philips公司係統經理。1999年,他回國創業,與成曉華共同研製出世界第一款閃存盤,取名優盤。同年成立深圳市朗科(Netac)科技有限公司並擔任總裁。就靠他們的這一項發明,朗科公司在兩年時間裏銷售收入由“零”增長到了上億元。

北京中宜環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桐,也是靠發明躋身富翁行列的。2001年3月,吳攜2000元進京創業,3個月後,僅向韓國某著名企業出售“城市垃圾分類焚燒技術”15年使用權,獲利即超過2000萬美元。據媒體報道,吳桐擅長發明,名下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僅其“城市垃圾處理綜合集成係統”一項專利,估計無形資產就達12.5億元,一家美國名牌雜誌估計,吳桐的專利加起來,價值超過100億美元。

許多人把大學生叫窮學生,因為除了父母的供養,他們在經濟上沒有任何來源。尤其是近幾年來大學收費標準越來越高,使許多農村大學生更是淪為貧困一族。然而,四川一名碩士研究生,憑著一項發明就獲得了700萬元的財富,眨眼之間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富翁。

1997年11月,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係95級碩士研究生林煒,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行的第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其參賽作品“利用紅礬母液和鉻酐下腳料生產蒙囿高吸收鉻鞣粉劑KMRC”獲一等獎,並被重慶農藥化工集團公司以700萬元人民幣,獨家買斷了這項製革技術的使用權。

1999年,中國科技大學劉慶峰等6名學子,由於參與計算機“人機語音對話技術”研究並做出創新成果而在中國科大天音公司中獲得668.85萬元的配股金額。這也意味著這6名在校大學生因發明而每人獲得了上百萬的資本,成為校園裏的百萬富翁!

據介紹,劉慶峰等6名學子,2人是博士生,1人是碩士生,3人是本科生,他們都參與了中文語音合成技術的研製開發工作,研製了我國首台“能聽會說”漢語的電腦,為我國在國際人機語音對話高技術領域贏得了一席之地。其中二年級博士生劉慶峰因做出多項關鍵技術創新,為首次將中文語音合成技術推進到實用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而獲得個人最高股權獎勵,並被聘任為新公司總經理。

30、小發明也能帶來大效益

一項看起來雖不起眼,卻在生活中極具實用價值的小發明,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

許多人以為,發明就是要創造出驚天動地的新產品來,這隻有那些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才能做得到,作為一般人,是不敢有什麼發明奢望的,更不用說要靠發明來賺錢致富了。其實,發明創造,決不僅僅局限於那些重大的科技成果。像電燈、飛機、計算機等這些裏程碑式的科技成果在人類曆史上畢竟不多,而且,它們同樣也是無數小發明創造累積的結果。而一項看起來雖不起眼,卻在生活中極具實用價值的小發明,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

上世紀40年代,美國流傳著一個小針孔造就一個百萬富翁的故事:美國許多製糖公司把方糖運往南美洲時,都會因方糖在海運途中受潮造成巨大損失。這些公司花了很多錢請專家研究,卻一直未能解決問題。而一個在輪船上工作的工人卻用最簡單的方法找到了解決之道:在方糖包裝盒的角落戳個通氣孔,這樣,方糖就不會在海上運輸時受潮了。

這個方法使各製糖公司減少了幾千萬美元的損失,而且簡直不花成本。這個工人專利意識十分強,他馬上為該方法申請了專利保護。後來,他把這個專利賣給各大小製糖公司,成了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