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身懷絕技走天下
光有知識還不行,還要有能將知識轉化為財富的技能。
1993年6月5日,由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028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張果喜星”。
張果喜,何許人也?
張果喜,江西果喜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國大陸頂級的木雕大王。1992年秋天,張果喜對新聞媒介謹慎保守地承認,他的家財約有3000萬美元。按當時的官方彙率計算,折合人民幣1.6億元;按市場交易價,則為2.4億元人民幣。
如此輝煌的業績是怎樣創下的呢?
張果喜原來姓毛,家中兄弟多,生活困難,便把他過繼給姓張的姨父,成為張家的獨子。他的養父養母都是普通工人,收入微薄,僅夠糊口。因此,為了生計,張果喜15歲就當上了木匠,靠斧鑿為生。幾年後,張果喜已掌握了一套木雕絕技。為了創業,他說服了養父養母,毅然把家中惟一的房子賣掉,籌得1400元錢,拉來了21位有誌青年,辦起了木雕廠,生產雕花木箱和雕花家具,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那年,張果喜21歲。
從此,張果喜日夜奔忙,一邊聯係業務,一邊派人到外地拜師學藝。回來後,再傳授給大家。有了一定的積蓄之後,他辦了一家家具廠。而真正使張果喜一躍成為富豪的,卻是1979年的那次佛龕生意。
1979年,張果喜的上海家具廠名氣越來越大了。有位日本客商找到了張果喜,要與他簽訂製作50個佛龕的合同。雖然張果喜從來沒有雕刻過佛龕,但幾年來的生意閱曆使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宗買賣的重要性,便毫不猶豫地簽了字。帶回佛龕圖樣後,張果喜把這次生意的重要性告訴了大家,並要求各位員工務必不惜一切代價,嚴格按照佛龕的圖樣和日商的合同要求,趕製出50個產品來。經過了幾十天的日夜奮戰,佛龕終於如期按質送到了日商手中。日本客商對張果喜的辦事效率驚訝不已,小巧精美的佛龕更使日商讚歎不止。他們繼續合作了。
從此,張果喜的木雕業開拓了新的天地,生意越做越紅火了。1979年以來,他的木雕企業每年以產值遞增75%,利潤遞增143%的高速度迅猛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的木雕和他的企業成就,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
致富需要知識,這是沒有疑義的;但致富也需要技能,則是許多人不甚明了的。相反,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技能是簡單的體力勞動,最多是實際工作的技術與能力,比如木工、瓦工以及各種機械的操作人員等等。他們認為這隻是勞動者的一種生存手段,是沒有知識高雅也沒有知識神聖的雕蟲小技。孔子有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其實這是傳統文化的誤區。縱是天文地理樣樣都懂,但你不會實際運用,又有什麼用呢?實際上,光有知識還不行,還要有能將知識轉化為財富的技能。研究21世紀的專家已經這樣警告我們:“技術性工作將是21世紀社會的職業主體。中國進入現代化的步伐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快,但中國技能水平的發展卻遠遠趕不上現代化的發展。即使是受到高等教育的一代人,如果不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模式,也有可能被現代化拒之門外。”
精通一門手藝或掌握一門絕技,是沒有本錢而謀求發財的辦法之一,你可以利用手中的技藝淘得第一桶金,並借此滾動增大你的財富,即使你現在既無手藝,更無絕技,但隻要你有恒心,勤奮好學,虛心求教,你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
漂亮女孩陸琴,靠做修腳工月收入10萬元,你說這技能賺不賺錢?
1988年,陸琴高中畢業後,隨父親到了揚州,因為想有一份工作,看到街頭一則招工啟事,就報名參加了考試。一個月後,她成了浴池裏的一名修腳工。
沒想到小小的修腳刀也不是那麼好拿的。平刀、片刀、條刀、刮刀、槍刀,各有各的招,刀刀有絕招。為了練好手上的“修腳功夫”,她每天都要在師傅的嚴格監控下,豎起一根毛竹筷子,上下左右輪換著持刀,正手、反手,不停地重複著刀削筷子的特殊訓練,一天下來鋒利的刀口常常把自己的手劃得傷痕累累。經曆了幾個月的磨礪,憑著少有的靈氣和悟性,陸琴掌握了“修、片、剝、挖、捏”等修腳技巧,學到了腳墊、雞眼、嵌甲、甲溝炎等數十種腳病診治的真經。從此,她在自己的名片上寫著“腳醫運寶刀,如琢又如雕,隱痛頓消失,足輕上九霄”,開始從事修腳業。陸琴精湛高超的修腳技藝,讓她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客人。連香港著名實業家邵逸夫也聽說了她的功夫了不得,而專門邀請她赴港獻藝。在港的日子裏,陸琴就像明星趕場一樣,這邊才上場,那邊的車就已經等在樓下。就連香港政界要人董建華、陳方安生以及演藝名流劉德華、郭富城、張柏芝、曾誌偉等也都紛紛被她那精妙絕倫的技藝所折服。原來的日程安排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延期。
後來,在香港影星胡慧中的引薦下,陸琴結識了一個香港的著名美甲師。修腳之餘,她就一直進行美甲方麵的探索。在不久後舉行的江蘇省發型化妝大賽美甲比賽中,陸琴奪得金獎。如今,從業13年,修腳超10萬人的陸琴早已聲名遠揚,而且每月收入超過10萬元。真正是一招鮮,吃遍天!
27、在別人放棄的地方尋找商機
做別人不做的生意,幹別人不幹的事情,自然也就會賺到別人賺不到的錢。
女人看到粉嘟嘟的嬰兒都會忍不住去摸一摸抱一抱,而這種對嬰兒的興趣卻讓賈軍辭去外企高級職員的工作,放棄月薪2000美元的職位,當起“東方愛嬰谘詢公司”的女老板。32歲的賈軍如今的身價已超過百萬,在這背後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敢想敢幹的創業故事。
賈軍大學裏學的是英語,研究生讀了國際經濟,怎麼看都和嬰兒教育搭不上邊。幾年裏,她當過公務員,又在兩家美國排名前100位的外企裏做到很高的職位,誰都沒想到,賈軍會從頭開始做起嬰幼兒教育!
1998年1月,賈軍同先生一起和幾個朋友聊天,一個好朋友說起她6個月的孩子,忍不住地大倒苦水:平時累得腰酸背痛,尤其孩子生病時,孩子哭,自己也跟著哭。朋友為此加盟了一個服務機構,對方承諾每周可以有一次上門指導,可是這個機構提供兩三個月服務就倒閉了。因為靠人力一天跑不了三四家,而北京有近30萬0~3歲的孩子,就算1%的家庭接受服務,就有30000人,這就需要多少人力才能滿足需求!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賈軍發現這裏存在著一個龐大的市場,於是立即著手進行市場調查,結果令她大喜過望:87.6%的人願意接受專業的嬰兒教育指導,而目前國內恰恰缺乏這樣的專業機構。帶著點任性和衝動,1998年10月,賈軍辭去工作開始創業了。第一筆投資是她與先生的全部積蓄,加上一些朋友的資助,一共50萬元。
經過與市場的磨合,賈軍很快找到了一種目前看來比較成功的辦法:親子教育。她把國際上流行的蒙特梭利和奧爾夫式的教學結合起來,進行中國的本土化改造,並且使這套教學方式的適應年齡降低到0~3歲。現在家長每周帶著孩子到東方愛嬰中心的“乖乖大本營”,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畫畫、算術。一堂課45分鍾,奇怪的是這些3歲以下的孩子居然一直注意力集中地從頭上到尾,而且下一次還高高興興地跟著家長來。孩子喜歡,家長就喜歡,盡管每個季度的學費要600~2000元,3個月一期的培訓結束後,60%的家長願意掏錢繼續上下一期培訓,同時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來這裏學習。從1999年10月起,東方愛嬰開始滾雪球一樣地膨脹起來。現在,東方愛嬰在北京已經發展到5家中心,同時又在廣州、深圳、西安各有一家中心開張。一個中心一年有近100萬元營業額,利潤率約為30%~40%。這樣算來,賈軍的身價早已超過了百萬。
中國人做生意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喜歡追風趕浪,羊俏養羊,豬俏養豬,什麼東西時髦搞什麼。雖然一些跟風得早的人賺了錢,但大多數人卻僅僅是圖了個熱鬧,沒有虧本就是萬幸。像20世紀80年代中期辦小棉紡廠賺錢,許多人便一窩蜂地都去辦小棉紡廠,結果造成嚴重的供過於求,大多數工廠因需求不足而被互相擠垮了;20世紀90年代初搞房地產時髦,許多人又一個勁地去炒房地產,結果導致嚴重的經濟泡沫,現在海口市還有數以百計的“爛尾樓”,就是當時房地產熱留下的病症。其實創業經商,並不是都要選擇那些熱門的項目,時髦的項目,而要根據自己的資金實力、個人條件、周邊環境等而定。別人賺錢的項目並不見得適合你,別人發財的事情你不見得做得來。在此情況下,我們不如另辟蹊徑,開拓一些別人瞧不起或者根本沒有瞧過的冷門生意,在別人放棄的地方尋找商機。
沒有人不討厭垃圾。全世界每年產生九億噸垃圾,這是人類一個沉重的包袱。在發達國家中,垃圾簡直是一種公害,清除垃圾,成為城市建設中難以處理的事情。但是,對於有生意頭腦的人來說,這些令人討厭的“廢物”,卻可以變為他們走向富裕的堅固台階。美國約克倫垃圾公司的專利老板約克倫,就是靠垃圾發財的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