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從冷門空檔中發現商機(2)(2 / 3)

約克倫本來是一個小本經營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垃圾已成為很多城市、企業傷腦筋的事情,他們都寧願花點錢把它清除出去,但這些垃圾並不全是廢物,其中含有不少寶貴的東西,隻要設法把它們分離出來,妥善處理就可變為財富。他打定主意,要在不引人注目的垃圾中闖出一條成功之路。

約克倫在郊區購買了一塊土地,作為垃圾堆放場,還雇傭了幾個工人,買了一些簡單的清理和加工的設備,經營起垃圾的生意。他指揮手下人把垃圾中的塑料、玻璃片、破布、廢銅料,化學品廢渣等分別揀出來,送交有關廠家處理。兩個半月後,經濟效益就看出來了,他賺了4倍於投資的利潤,這一數字比他原來小本經營高出20倍。為了從垃圾中分離出更多的財富,他用賺來的錢購置了新的垃圾處理設備,擴大了從垃圾中取寶的範圍。不久,他又購置了一塊更大的地皮,挖了大坑,把他的“垃圾山”擴大成“垃圾海”,並購置了綜合處理廢料的設備。他大量收進工廠送來的廢物、廢水進行綜合處理,從中提取鉬、黃金、銅、鋅等金屬原料,同時生產出多種有機化肥。這樣,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垃圾就為他創造了190多倍的巨額利潤,由此登上了“垃圾大王”的寶座。

同樣是麵對垃圾,大多數人看到的是麻煩,是討厭的公害,他們想到的是如何花錢處理這些垃圾,而約克倫卻從中發現了賺錢的門路,把別人眼中的廢物變成了賺錢的寶物。這就是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與培養的生意頭腦。縱觀中外致富者,你便會無一例外地發現,他們都是眼光敏銳,思維活躍,特別有生意頭腦的人。

溫州聲名遠揚,商業發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腦瓜子靈活,連撿破爛也撿得有特色,竟然撿出了一家工廠來。

有位姓李的溫州老板,如今已家財上千萬元了。而當初他卻是一無所有,身上連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當看到別人做生意、賺大錢,過上了好日子,他眼熱了,但自己沒有本錢,咋辦呢?左思右想,毫無辦法,他就到處走走,看看有沒有出路。這一走,就走出了一條路來了。他發現,城裏人開始講究了,居室都布置得很好,清潔衛生每日都得做,比如拖地,用一塊布抹很費時費事,如果改用棉質拖把,那就方便簡單多了。製作棉拖把有何難呢?於是,他就四處打聽,看看能否弄些材料,結果,他在一家大棉紡廠的垃圾堆裏,撿回了廠家丟棄的各式各樣的棉布條。他便將它們分理出來紮成各種拖把。拿到街上試銷,每把可賣到2元錢。對,就先幹這個小本生意。於是,他便放手幹開了。一年之後,他居然積蓄了500多元。

有了這500多元,他便考慮,怎樣才能迅速致富呢?想來想去,覺得還是從別人不注意的廢物中尋找商機。為此,他改變了隻製紮拖把的單一產品結構,東借西湊,弄了點資本,購買了縫紉機。他把撿來的破碎棉布中稍大的布塊,拚縫成童裝,細小的,便紮拖把,這樣幹了半年之後,賺了5000多元。李老板開始變得財大氣粗起來,但他沒有改變“做別人不做的生意”這個原則。他瞄準市場上毛毯熱銷這一點,專門從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毛紡廠、化纖廠中收購各種邊角料,花費的本錢並不多,運回後,篩選分揀,大塊的製作成童裝,細小的,不再製作拖把,而是剝理成絲,紡成絲線,編織成各種毛毯或者掛毯。比如童裝,每件成本相當低廉,原材料連同人工及各項開支打進去,也不過三四元,而大宗批發,一般都在十元以上。你別看不上這些小生意,李老板就靠別人不要的邊角廢料,幾年時間居然積攢了上千萬的財富。

做別人不做的生意,幹別人不幹的事情,自然也就會賺到別人賺不到的錢。

法國華裔商人陳氏三兄弟之一陳百威,當初創業時也是一無所有。當時,華人在法國較多,但收入偏低,生活水平不高,陳百威也旅居法國,對這一點深有同感,便想做些百貨生意,改善生活。但苦於一時沒有本錢。於是他便返回住地,想尋求些借貸。

他在住地發現,這裏的家庭用碎米來喂雞喂豬,而且處理隨意。陳百威便提出要收購碎米,運往歐洲銷售。對方半信半疑,便幹脆半賣半送。於是,陳百威用極低的成本收購了大批碎米運往歐洲。碎米隻是顆粒太小,而無質量問題。因此,價格低廉的碎米一投放市場,便為低收入的市民所搶購。憑著這點,陳百威賺了不少錢,為日後發展打下了基礎。

有些生意,由於看起來不起眼,因此不被人們注意。有的即使注意到了,但也沒有興趣做。然而,有需求就有市場。一些有心人偏偏就在別人放棄的地方找到了商機。

日本有位名叫木下紀子的婦女,她曾經經營過兩家室內裝潢公司。正當公司生意興隆的時候,不幸的事卻降臨到她的頭上。由於過度勞累,她竟然中風倒地了。從此,木下紀子吃飯穿衣都難以處理。為此她非常絕望,不住地問自己:“這輩子難道就這樣完了?難道從此就這樣躺在病床上了此殘生嗎?”這時,她想到了世上還有許多像她這樣手不能穿衣、腳不能走的殘疾人,他們的日子是怎麼過的呢?通過對大多數殘疾人命運的關注,木下紀子有了靈感。她想:“難道不能設計一套專供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穿脫的衣服?”她看準了這是一條致富的路子,便果斷地開設了第一家專門為殘疾人設計、製作服裝的公司。木下紀子創辦的這家名叫“獨立”的公司,不僅向社會宣告:我木下紀子雖身體殘疾,但是我要走出一條“獨立”生活的道路;同時,她也向殘疾人發出號召,為了生存,必須走出一條自我“獨立”的道路。由於這是一門獨家生意,“獨立”公司自開辦以後,生意十分興隆。

基姆·瑞德是美國人,以前一直從事沉船尋寶工作,直到他遇到那隻高爾夫球,他的整個人生發生了巨大變化。

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個正在打球的人由於動作失誤將球擊入美國奧蘭多的“格蘭德一塞普奈斯”高爾夫球場的湖水中,於是他腦子裏靈光一現,仿佛看到了一個機會。他穿好潛水衣,帶上工具跳進湖中。你猜他看到了什麼?白茫茫的一片!全是高爾夫球,有成千上萬隻,這些球幾乎全和新的差不多,全都是因為球手們失誤打到湖中的。他回到岸上後,和球場經理商定以10美分一隻的價格打撈並賣給球場,僅一天的時間他就撈了2000多隻,收入相當於他幹一周工作的薪水。

後來,他幹脆每天把撈出的球帶回家清洗幹淨,重新噴漆,然後按新球的半價出售。再後來,其他不少潛水員也看中這一發財方式,紛紛下水撈球,瑞德就幹脆隻負責收購舊球了,每隻8美分,每天能收到80000~10萬隻。到現在,他的舊高爾夫球回收利用公司一年的總收入已達800多萬美元了。對於掉入湖中的高爾夫球,別人看起來是個失誤和遺憾,而瑞德則說:“我就是從別人的失誤中獲得機遇的。”

28、靠特色賺錢

產品沒有特色沒有銷路,店鋪沒有特色沒有生意。

張康良,這個26歲的小夥子,竟然在我們隨處可見的小蟲子上發現了商機,並鍥而不舍地去挖掘這個被別人認為不值一提的“蟲子經濟”。現在他的身價已經達到了上百萬!

張康良出生在江西豐城的一個普通幹部家庭。山清水秀的家鄉一到春天就處處鳥啼蟲鳴,調皮的張康良喜歡在這時候捕捉各種各樣有趣的昆蟲。1996年參加高考,他考上了當地農大的植物保護專業,因為能成為一名研究昆蟲的學者,是他當時最大的願望。大學四年裏,張康良將全部精力用於和各種蟲子打交道。他還用600多元獎學金買來鹽酸、伊紅、鑷子、染色玻璃皿、封塑機等材料和工具,自製了幾百個昆蟲標本。

2000年春節一過,同學們都“孔雀東南飛”,到江浙、廣東等沿海地區尋找工作機會,張康良卻去了千裏之外的昆明。半個月後,風塵仆仆的張康良揣著一份人造琥珀的代銷合同和近千個人造琥珀回到了南昌。他在昌北學院區租了一間12平方米的店麵,“奇異蟲精品屋”正式開張。“琥珀”在西方傳說中是美人魚的眼淚,美麗的昆蟲被包裹在晶亮透明的琥珀裏,栩栩如生,引得不少大學生情侶駐足。

張康良的人造琥珀一開始銷量就不錯,可惜成本太高,每件成品賣20元左右,利潤隻有3~4元,每個月隻有六七百元的利潤。從不安於現狀的張康良對自己淘得的第一桶金並不滿足,他開始有了新的想法。

6月份是應屆畢業生離校的時間,張康良抓住這個時機,花4000元錢從湖南郴州一個工藝品廠引進了人造樹脂琥珀的全套加工技術。對於人造琥珀的昆蟲材料,張康良就地取材,成本很低。為了擴大宣傳效果,他印了1000份“DIY精美琥珀——包裹四年真情”的名片在高校學生中散發。將各種昆蟲的圖樣印製好後,並根據它們不同的特性附上煽情的贈言,如:“知了——知了一生情”,“天牛一一幾年後你當老總比它更牛”,“蝴蝶——纏綿一世”,“螢火蟲一一謝謝你燃起我的心燈”……使顧客們體味到DIY琥珀的特有情趣。同時他也鼓勵顧客們將自己捕來的昆蟲進行加工或訂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