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隨機應變利用商機(2)(1 / 3)

65、從失誤中尋找商機

失誤雖然不是人們所希望的,但出現失誤並非意味著就一定失敗。

清朝末年,重慶商人劉繼陶趕往川北收購桐油,途中因事耽擱,來遲一步,尚未製成的桐油,早被各地蜂擁而至的油商訂購一空。

然而,劉繼陶並沒有因此就灰心喪氣,而要從自己的失誤中重新尋找商機。他在當地了解到,當年桐籽大豐收,桐油的產量也將大大超過往年。沒有收到油的劉繼陶靈機一動:桐油上市後油簍子必將變成俏貨,而當地的竹篾貨源卻並不充足,我不如決定改變原來的計劃,做油簍子生意。於是,他果斷地決定將原來用作購買桐油的錢全部用來購買油簍子。天一亮,他便派出手下全部夥計四麵出擊,用現金訂購了當地所有的油簍貨源。

不久,桐油開始大量上市,那些手中擁有大量桐油的油商們卻為購不到用於裝運的油簍而萬分焦急,萬般無奈之下,隻好以高價向壟斷油簍貨源的劉繼陶購買。

重新設想一下這個故事,如果是我們,結果是怎樣呢?我想大多數人會因為沒有訂購到桐油而灰心喪氣,打道回府。當時遇到同樣情況的許多商人也確實選擇了我們設想的道路,但劉繼陶卻麵對不利局麵反敗為勝,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他會成為巨商而其他人卻兩手空空的緣故。

有一個德國工人在生產一批紙時因為不小心弄錯了配方,產生出大量不能書寫的廢紙。後來很快就發現這批廢紙的吸水性能相當好,可以用來吸幹家庭器具上的水,最後發了大財。無獨有偶,在中國也有一個人僅僅因為一個錯誤,使石頭變成了金錢,竟然造就了一位富翁。事情是這樣的:

有位老人名叫侯越峰,他的小兒子在一家塑料廠工作,他很喜歡搞科研,常常搞些小改革,那家塑料廠的頭頭頗為賞識他。但是1982年的一次試驗失敗後,造成十多萬元的損失,這下可完了,這家小廠要破產了,小侯的前途也沒有了。

開明的侯越峰卻鼓勵小兒子轉換思路,多從另外角度想想點子,看能否使這大批廢品起死回生。兒子擦幹眼淚,日夜泡在實驗室裏尋求新方法。巨大的壓力使他工作得十分忘我。真是蒼天有眼,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小小的偶然成功,小侯竟試製出了一種以碳酸鈣為主要原料的聚烯烴填劑(PVC樹脂取代劑),把它加進塑料和代替碳墨加入到橡膠中,摻入比例可以高達10%~30%,對塑料和橡膠的性能無任何改變。涼鞋、人造革、硬管、板材、塑料門窗、牆紙……在這些寶貴的原材料中都可以加進廉價的“石頭”!這無異於一場原料的工業革命。

碳酸鈣主要是石灰石。經過試驗表明:這些石頭完全可以代替塑料!然而廠裏的人都疑惑不解,領導也根本不支持。憑他們狹隘的習慣思維,石頭怎麼能代替塑料呢?也就是說外麵山上的石頭怎麼能變成錢呢?

侯越峰卻有不同尋常的眼光,他堅決支持兒子。他憑感覺就知道這個產品隻要開發得好,市場前景無限巨大。別人不要的億萬財富,我為什麼不要呢?他拿出家中僅有的3000元錢,讓兒子到各地去完成PVC樹脂取代劑的各項指標測試。

這時,無錫一家工廠得知此消息後,立即發來了訂購電報,並稱使用效果如果良好,擬長期定貨。可是原塑料廠仍不相信小侯發明的這種填充劑的作用,幾個領導緊急商量的結果是回電無錫方麵:我們廠不生產這種產品,也不可能生產這樣好的產品。

小侯簡直給氣瘋了,送上門來的生意竟然拒之門外!一怒之下,他離開了原廠。侯越峰安慰兒子,叫他不要著急,我們自立門戶就是了。於是,他們辦起了自己的企業,並很快在全國打開了銷路。市場的陡然擴大,光靠他一家生產塑料填充料是遠遠不夠的,何況運輸成本也在增加。他們父子倆就一口氣在廈門、杭州、南京、北京等地辦起了十多家分公司。這不單降低了運輸費,還擴大了公司影響,頓時名聲大震,帶動了更多地方歡迎他去辦廠,並且許以優厚的合作條件。到現在,全國已有60多家工廠在生產這種填料,年產量超過1500噸,有千家塑料廠在用他的產品。

更激動人心的還在後麵。1988年5月,侯越峰收到英國一家公司發來的電報:貴公司掌握的塑料填料技術是“東方奇跡”。敝公司十分欽佩,現願以125萬美元購買此項技術在英國的使用專利……

侯越峰當時捏著電文的手不由顫抖起來。賣專利,一下可得125萬美元,隻要十多個國家的商人出這樣的價格購買這項專利在本國的使用權,他就可以坐收一億多人民幣。但他又用長遠眼光仔細分析這件事:這個產品最終隻能賺到一億多元嗎?按最低估價,也可以產生幾十億人民幣的效益!專利權一賣給他們,那麼海外市場就將被外商的產品壟斷了。他們每生產一噸取代劑再深加工,就可得110美元以上的純利潤,如生產10000噸就可獲利110萬美元,這樣,他們所花的125萬美元專利費不就賺回來了嗎?他們沒有為賣專利所動,而決心把產品打進所有國家去。

可口可樂是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熟知的一種飲料,你也許沒有想到,它也是從失誤中挖掘出來的一個暢銷世界的產品。

1886年春天,在美國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的一間小藥店裏,從瞌睡中猛醒過來的小店員正在接待一位頭痛患者,這位患者要求買這家藥店老板兼業餘藥劑師約翰·潘伯頓調製的專治頭痛藥水。這種藥水是潘伯頓經過無數次試驗,最後以古柯樹葉和柯拉樹籽作基本原料,煉製成的一種有一定療效的健腦藥汁。潘伯頓把它稱為可口可樂,即古柯和柯拉的諧音。古柯樹葉和柯拉樹籽均有興奮作用,常被南北美洲印弟安人和西非人用作消除疲勞、振奮精神之物。當小店員去取可口可樂藥水時,發現已賣光了。他從小就在藥店裏工作,對藥物有一定的知識。為了應付病人,便拿起一瓶類似的治頭痛的藥,與蘇打水糖漿混在一起,倒了一杯給病人。病人深深呷了一口,禁不住連聲叫好。

沒過一會後,一位顧客來問道:“將方才那位病人喝的頭痛藥水賣我一杯。”小店員準備再如法炮製時,卻忘掉了剛才所用的藥。在心慌意亂中,愈加緊張了,顧客見此狀而生氣。老板潘伯頓聞聲而從店裏趕到櫃台邊,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小店員不敢說自己瞌睡中發生的那段事,隻得謊稱這位顧客要買可口可樂藥水,但這種藥水已經沒有了,所以顧客吵鬧。

當潘伯頓配好可口可樂藥水交給顧客時,那人竟說受騙了,他說剛才那位病人喝的藥水是紫紅色的,為什麼現在這種藥變成白色了?顧客這一質問頓時使潘伯頓莫名其妙,他不得不追問自己的小夥計是怎麼一回事,小店員隻得如實地把經過說了一遍。

故事發展到這裏,我們不妨想想,要是我們,該會如何處理呢?我想,絕大多數人會責罵和教訓小店員,因為亂配藥是會闖大禍的。潘伯頓本來也想狠狠罵小店員一頓,但他沒有這樣做(幸好他沒有這樣做,否則的話,人類的生活裏就不會有這種暢銷百年風行全球的魔水了)。潘伯頓沒有簡單地責罵小店員,是因為他時時刻刻保持著強烈的創新意識。此時,他的腦海裏便浮現出一個創新的意念:為什麼紫紅色的藥水特別受歡迎?剛才小夥計亂配的藥水有什麼特效呢?潘伯頓立即對小店員亂配的那種藥水進行分析研究。經過反複的試驗,他很快就在他原來調配的可口可樂藥水基礎上,吸取了小店員那一“亂配”藥的成分,調配成當今流行全球的紫紅色的可口可樂飲料。可口可樂實質上由幾種物質混合而成,即由糖、碳酸水、焦糖、咖啡因和“失去效能”的古柯葉及椰子果等調配的,它有清涼可口、提神解渴的作用。

誰也沒有想到,一個小店員的漫不經心的失誤,會導致一項重大發明的誕生,潘伯頓因此發了大財,他在1887年就銷售了1049加侖。潘伯頓去世前把可口可樂的專利賣給別人,從中獲得專利費2300萬美元。大家可以想像,100年前的2300萬美元,相比今天的美元值,可說是個天文數字。有人說,潘伯頓是偶然致富的,但是,如果潘伯頓不善於從失誤中尋找商機,他會發明可口可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