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隨機應變利用商機(1)(1 / 3)

社會總是在不斷發展,市場總是在不斷變化。過去走俏的東西,可能轉眼就不俏了;昨天熱門的項目,可能今天卻不熱了。因此,經商做生意,必須根據時勢隨機應變,順應潮流靈活機動。這就需要我們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準確的判斷能力,能正確展望形勢發展,從而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從時勢的發展中尋找商機,從市場的變化中獲得財富。

62、生意隨著時勢變

時勢真正創造的是視遇,英雄隻不過利用了這個機遇而已。

享有“萬能博士”美譽的哈默出生於美國一個醫生家庭,從小就顯示出極高的經商天賦,他18歲時接管了父親經營的瀕臨破產的製藥廠,通過進行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極短的時間使其扭虧為盈,他因而名聲大噪。當時,他正在哥倫比亞醫學院就讀,成為全美惟一的百萬富翁大學生。

1921年,哈默獲悉當時世界惟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正瘟疫流行,饑荒嚴重,便毅然放棄當醫生的機會,赴蘇聯做一次人道主義者。他帶領一所流動醫院,包括一輛救護車和大批藥品,長途跋涉,曆經艱辛,抵達莫斯科,將帶去的價值10萬美元的醫療設備無償贈予蘇聯人民。

而在一次考察時,他發現了一個發財的好機會,使他從人道主義者變為溝通東西方經濟的商人。他來到烏拉爾山地區時,看到餓殍遍野,令人毛骨悚然;然而,白金、綠寶石廠應有盡有,各種礦產和毛皮堆積如山。“為什麼不出口這些東西去換糧食呢,現時的美國糧食大豐收,價格大跌。”善於發掘商機的哈默突發奇想,他馬上向當地的蘇維埃政府提出了這條建議,願意以賒銷的方式提供給蘇聯價值100萬美元的小麥。

消息傳到莫斯科,列寧一方麵對哈默的膽識表示賞識,另一方麵果斷改變了過去對待西方國家的貿易態度,說服並頂住了當時黨內“寧可餓死也不賣國”的“左”傾思潮,很快發出指示讓外貿部門確認這筆貿易。哈默立即打電報給他在美國的哥哥哈裏,帶來100萬蒲耳小麥,並從蘇聯拉走了價值100萬美元的毛皮和1噸西方早已絕跡的上等魚子醬,糧食解決了蘇聯的饑荒,哈默也因此得利,從此開了蘇聯對美國經濟開放的先河。此後,他就在蘇聯搞起了經營,並導演了幾次絕妙的好戲,大發其財。

但世事總要變化。1929年,蘇聯實行企業國有化,取消租賃製,哈默的企業為政府收購。哈默隻好帶著無限的遺憾攜妻離開蘇聯回到美國。

回到紐約後,正趕上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他的生意很不景氣。但是哈默總能隨機應變地搞經營,正像他自己所說:“我並不常常回憶過去的好事,而總想著現在和將來要幹些什麼。”正是因為他能麵對現實,才能不斷抓住機遇,創造機會。這一回,他又靈機一動,將他在蘇聯收購的古董和藝術品拿到各大商場展覽。在對路易斯一家公司展銷的第一個星期,展廳平均每天接待2000人,售價高達幾十萬美元。

接著,哈默又在各大城市舉辦了23次展銷,他的藝術品買賣就像旅行的馬戲團一樣令人眼花繚亂,而又刻不容緩,掀起一次又一次藝術品拍賣的高潮。他又先後在紐約和洛杉磯辦起了藝術館,一麵展覽一麵從事文物買賣。由於這些藝術品非常名貴,他的藝術館轟動一時,這樣,在短短的三年間,哈默又成了一個古董商。他還專門撰寫了一本書,題為《羅曼諾夫王朝珍寶尋覓記》,因而成了傑出的文物專家。

1933年,哈默利用政策變更又搖身一變,成了成功的釀酒商。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之際,哈默敏銳地察覺到:1919年通過的禁酒令就要廢除,全國對酒桶和威士忌的需求會出現空前的緊缺。於是,他從蘇聯購進大量製酒桶的白橡木,在新澤西州建立了現代化的酒桶廠。當禁酒令廢除之日,其產品被酒廠以高價搶購一空。

二戰爆發,由於物資緊缺,釀酒工廠被禁止用穀釀酒,威士忌酒一時成了熱門貨。哈默看準行情買下了5500股美國釀酒廠股票,並以擁有5500桶烈性威士忌酒作為股息。兩個月後,股票的價格從90元到了150元。哈默將5500桶酒貼上自己的“丹特”牌商標在市場上售出,轉眼工夫就賣掉了2500桶。這時,一位前來拜訪的化學工程師告訴他:威士忌酒若摻上8%的廉價土豆酒精,這種混合酒的味道和純威士忌酒沒有人會區別出來。哈默腦子裏飛快地作了一番計算,欣然接受了這位化學工程師的建議。沒有多久,這種混合酒便出來了。這種酒隻摻進20%的威士忌。這樣,哈默原先剩下的3000桶酒翻了5倍,成了15000桶。商店周圍又排起了長龍,消費者爭先恐後地購買這種物美、價廉的新型混合酒。

兩年後,哈默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躍成為美國第一流名酒,哈默本人也成為美國第二大威士忌生產商。此後,哈默還當過牧場主、企業家,而且非常成功,哈默的隨機應變招術令全美國人目瞪口呆。

在我們的社會裏,許多年輕人都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像哈默一樣躋身富翁的行列,然而,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最終卻不能如願呢?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沒有把握機會。其實哈默也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能,但他卻有敏銳的把握商機的意識;哈默也沒有什麼良好的創業環境,但他卻有隨機應變的本領。隨機應變,順勢而為,是把握商機的要旨。

“曹操獻刀”這個曆史典故,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遇到緊要事情,應有隨機應變的生存技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險境順利地繞過,抵達成功的彼岸。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裏,以變應變,這是李光之所以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的運行法寶。

3年前,李光接過一家已倒閉的街道辦製膠廠。該廠30來人,倒閉時虧下50000元債務,拖欠工人9個月的工資。

正當他對製膠廠實施“起死回生術”時,獲得一個準確的市場信息,製膠業市場產品過剩。李光得到這個情報後,腦子裏立即就出現了一個“變”字。“變”也要因地製宜,經過數次的調查和考慮,權衡利弊,他決定從本地區興旺發達的畜牧業突破,以皮革製品殺出一條財路。他就地取財,用皮革製作自行車座墊、手提包、背包、兒童書包、旅行包等產品,很快占領了市場。債務還清了,工人工資補發了。

小本生意獲大利,引來許多在困境裏掙紮著的小廠紛紛參觀。李光預感到這些人即將成為競爭對手。於是他們廠轉產牛皮鞋、皮箱、山羊革茄克衫等。很多工人都來責問廠長:“那些還在暢銷的產品為什麼要停止生產?”不久,實際情況作了回答:許多來取經的工廠,見他們的產品本小利大銷售快,回去後爭相大批生產,很快市場飽和、產品滯銷。人家“窮則思變”,而他卻“富則思變”,遠大的眼光和超乎尋常的膽略使他在“商場如戰場”的殘酷競爭中巋然不動,他在別人一哄而上之時,轉產新品,市場反而一片興旺。

皮件廠辦得比較順利,新產品也很暢銷,可是李光預想到,僅靠一種產品風險大,如果采取“一業為主,多業並舉”,那麼當一種業務不景氣時,其他業務可以馬上擴大,彌補損失。於是決定再上新產品。

一張“首屆A市騾馬物資交流大會”的海報吸引了他。本地牛皮資源豐富,皮質又居全國之首,加工牛皮的念頭產生了。從市場上他了解到“黃牛藍濕皮”在外貿市場上是緊俏商品,於是他立即組織力量生產出了色澤鮮豔的黃牛藍濕皮。這一新產品被外商看中,當即與他們廠簽訂了年供貨50000張的合同書,由於他們廠的產品質量好,又守信用,所以不久黃牛藍濕皮就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印度等亞洲各國。

一次,一位農村姑娘來到皮件廠,要買結婚用的皮箱。廠裏的業務員把她領到庫房,那裏有準備發到各個城市去的航空模壓箱、旅遊箱、輕便手提書箱、帶軲轆的套箱等各式漂亮的箱子,可姑娘一個都沒看中。這立即引起李光的興趣,他思索和研究:如何才能適合農村市場的需求,打開農村市場。農村是個廣大的市場,不去占領它豈不可惜!他立即組織力量設計製造出色彩鮮豔,龍飛鳳舞,圖案明朗的帶著鄉土氣息的皮箱。這種龍鳳皮箱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很多農村經銷店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前來訂貨,產值和利潤很快大幅度上升。

農村市場剛占領,李光又捕捉到一個有價值的信息。他看到一個購貨員,穿著一身時髦的西裝,可腳上卻踏著一雙舊皮鞋,很不協調。李光不覺上前探問了一下:“您為什麼不穿皮鞋?”“腳氣重,沒福氣穿啊!”這句不易被人注意的話卻撥動了企業家那敏感的神經:對!研製藥物皮鞋,防治腳氣病。中國有許多生腳氣病的人,這可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市場嗬!他立即向製藥公司和有關科研單位取經、學習,並高薪聘請科研人員研製藥物皮鞋,不久試驗成功。經過上級科研單位鑒定,防治效果達90%以上。新產品獲得了省和國家的科技成果獎。這種皮鞋一登場,訂貨單就紛至遝來,李光獲得了巨大成功,事業如日中天,氣勢逼人。3年後,原來蓋著油氈紙的茅屋變成了7層樓房和寬敞的車間,30來人的小廠變成3500多人的中型廠。

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1995年全球最富的10名華人,台灣的蔡萬霖名列榜首,他當時擁有的財富為72億美元。

蔡萬霖登上全球華人首富寶座靠什麼訣竅?概括地說,也是在於他能隨機應變,巧掌機遇。蔡萬霖1924年出生於台灣省竹園一個貧苦家庭,8歲時隨同16歲的長兄蔡萬春離開家鄉到台北謀生。初時,他在街邊擺賣小東西,日以繼夜地叫賣,總算賺到幾塊錢。後來他們租了一間小鋪做固定攤販,兄弟倆起早貪黑,一年365天如此艱苦經營,使生意逐步做大了。以自己的血汗換來的錢十分寶貴,他們不敢亂花一分錢,誌在積累起來辦更大的經營。到上世紀50年代初,他們看到醬油生意不錯,決定把積蓄的一點錢投入興辦一間醬油小廠。由於機遇把握較準,果然賺了一些錢。經過十多年商場上的打拚,盡管是小打小滾,但蔡萬霖的市場意識不斷增強。他認識到當今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欲要取勝,必須具備順應潮流的本領和巧掌機遇的技巧。

蔡萬霖到60年代初,已過而立之年。他在20多年的商海逐浪中,逐步練就了一身衝浪和把握機遇的本領,並能預測到未來的浪潮何時到來及浪潮的大小。當時,他預測到台灣從60年代起,經營會迅速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相應提高,那麼市場將產生一種人壽安全的需求。鑒於這樣的認識,他與長兄商量決定,於1962年成立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經過精心的經營,果然不出所料,其保險生意日趨興旺,他們的收入水漲船高。

早在50年代末,蔡萬霖兄弟倆就已經預測到台灣房地產熱潮會到來,所以他們當時就把自己的資金收購了不少低價土地。到60年代中期,他們再將人壽保險業務賺取的錢,再加上他們在金融行業吸納的資金也用於購買低價的土地。這樣,他們的全部資金都幾乎投入了購買土地,但沒有影響他們的經營資金動作,因為他們將這些土地作為抵押,從銀行可貸回大量資金使用。60年代末,台灣的房地產市場進入了高潮,蔡氏兄弟以低價購入的大批土地變成幾何級數的高價,他們從中賺取了巨大的利潤,為他們奠定了發跡基礎。

1979年,蔡萬霖兄弟分家,他們創辦的國泰集團拆夥,蔡萬霖分得以“十信”(金融合作社)為主的產業。善於把握機遇的蔡萬霖,覺得自己擅長於保險業和建築業,經過與侄兒蔡長洲的商洽,他以“十信”的股權換取侄兒的國泰人壽保險股權。他取得了國泰人壽保險股權後,即緊緊抓住機會,全力注入資金,使其股權大增,贏得了控股權。此後,蔡萬霖以國泰為旗盤,大力拓展自己的事業。

蔡萬霖在商海逐浪中最傑出的招數是把握機遇,他每每將國泰人壽保險籌集的資金,有的放矢地投入有效益的房地產業務,他最多時擁有土地220多幅,成為台灣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地主。另外,他為了充分發揮自己掌握的資金的作用,又及時地把部分錢投資到有潛力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使其收入渠道不斷增多或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