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萬霖總結自己的致富經驗,認為經商活動與大自然中的現象是相似的,其發展規律也基本相同,即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適者存,不適者汰,優勝劣汰是一條定律。而市場也與宇宙一樣,提供經營者活動的回旋餘地是非常廣闊的,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生存與發展的位置。
河南上蔡酒廠釀造的“狀元紅”,從明末清初以來已享有300多年的盛譽。這種酒的酒色紅潤晶瑩,質地醇香可口,是調和氣血、補中固本的好酒,暢銷北國,還進入了國際市場。殊不料,上蔡酒廠按古配方恢複生產的“狀元紅”試銷上海,竟少人問津,遭受冷遇,一時被視為“滯銷貨”。名牌老酒,何以如此?酒廠經營者主動承擔責任,尋找滯銷的原因,發現問題的關鍵是市場觀念落後,以老牌名酒自恃,以為名酒還怕沒人買?以為在北方一路順風,在上海也自然會旗開得勝。目標不明,方向不清,造成商標與裝潢陳舊,銷售渠道單一,廣告促銷不力,商品知名度低。這樣,盡管“狀元紅”久負盛名,但因為長期斷檔,年輕人對之陌生,有的則誤認為是單純的藥酒。再加上競爭對手多,瓶酒市場琳琅滿目,“狀元紅”沒能爭得一席之地。“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市場競爭中碰了個灰頭土臉,經營者決定汲取教訓,反敗為勝,他們經過各方麵的努力,抓住青年消費群的目標,在“禮酒、裝飾酒”上用功夫。在經銷策略上,以新、穩、準的策略扭轉被動局麵,爭取主動,漸漸打開了局麵,贏得了銷售市場,“狀元紅”再進上海時,幾千瓶酒在幾小時內一掃而空。
前麵我們介紹的香港商人劉文漢,靠經營假發一舉成為富豪,到1970年,假發銷售已達四億港元,產品仍然是供不應求。但劉文漢並沒有被一時的輝煌衝昏頭腦,他發現假發製造業競爭者日益增多,繁榮的假發市場背後已顯露出衰退的跡象。於是,他當機立斷,急流勇退,回到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亞,去開創葡萄酒釀造業。他先把離悉尼隻有10公裏遠的一家葡萄園買下,接著又利用上千萬港元,買下了當地一家釀酒廠。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的假發業如潮水般消退。香港的假發製造商紛紛關門倒閉。號稱“假發之父”的劉文漢,卻在海外安然無恙,而且還擁有一家位列全澳前10名的大釀酒廠。
順應時勢,急流勇退,是中國人的大智慧。因為“花無常好,月無常圓”,所以“得些好處須回首”。一個正確的撤退,也和偉大的勝利同樣受到尊敬。對此,鬆下幸之助說得很好:“武功高強的人,往回抽槍的動作比出槍時還要快。”
古人雲:時勢造英雄。其實,時勢真正創造的是機遇,英雄隻不過利用了這個機遇而已。對於生意人來說也同樣如此。時勢能夠創造商機,精明的人運用時勢,駕馭機遇,就能獲得財富。
生意場上的時勢,其實就是市場在發展、擴大過程中的種種變動及其趨勢,也有人稱之為市場潮流。如當今東南亞地區、日本和中國流行的卡拉OK及世界許多地方流行穿牛仔服,就是市場潮流的具體體現。置身其中的消費者,皆以迎潮流為快;作為生產者、經營者,則以推波助瀾逞能。兩種互為依存的力量,彙成一股市場潮流,就是一個難得的商機。作為生意人,作為一名渴望致富者,如能時刻觀察到潮流的出現乃至預測出潮流的來臨,並作出順潮逐流、掌握商機的行動,隨機應變,順勢而為,就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商海逐浪者,取得經營的成功。
63、隨機應變結財緣
一旦對隨機應變適用自如,就能在各個領域駕馭風雲,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立於不敗之地。
某電台請了一位商界奇才來做嘉賓主持,大家都非常希望能聽他談一談成功之道。但他隻是淡淡一笑,說:“還是出道考題考考你們吧。”
“某地發現了一個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擁去,然而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道,是你,會怎麼辦?”
有人說繞道走,有人說遊過去,但他卻微笑不語。很久,他說:“為什麼非得去淘金,為什麼不買一條船開展營運?”
大家愕然。他說,那樣的情況下,即使把渡客們宰得隻剩下一條短褲,他們也會心甘情願。因為前麵有金礦啊!
這不是這位商界奇才的故弄玄虛,在實際生活中就確確實實發生過類似的故事。
在開發美國西部的過程中,有大量的人員來到加利福尼亞州從事淘金活動,他們懷著成為百萬富翁的夢想在這片幹燥荒蕪的土地上不停地挖掘尋找。在曆時甚長的淘金熱潮中,的確有人夢想成真,發家致富,但是,絕大多數的淘金者是懷著失望的情緒離去的。而有一個人卻發了大財,那就是李威·施特勞斯。但他不是靠淘金,而是靠做牛仔褲。他從成千上萬的淘金者遊離出來,獨辟蹊徑而終成大業。
1850年,美國舊金山,人潮川流不息,從世界各地趕來的人們滿腦子充滿了黃金夢。這個名叫李威·施特勞斯的德國猶太人也遠渡重洋加入淘金者的行列。但舊金山並非滿地黃金,而淘金者多如牛毛。黃金夢破滅了,李威改做生意開了一間雜貨鋪,憑著猶太人特有的生意天賦,也很快成了一個內行的小商販。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礦工們的工裝褲都是用棉布做成的,易磨破,若改用帆布做,就結實耐用。這是一個重大發現,他立即改做工裝褲,堅固而舒適的帆布工裝褲立即受到淘金者和牛仔們的喜愛。
1853年,李威成立了“李威帆布工裝褲”公司,大批量生產帆布工裝褲,專以淘金者和牛仔為銷售對象,並根據礦工們的工作條件,不斷改進,形成牛仔褲的特有樣式。但是,牛仔褲誕生初期,社會上有不少人對它存有偏見,認為它“庸俗”,“下流”,以致影響了牛仔褲的形象和銷售。於是李威投入巨資,利用報紙發起宣傳攻勢。鋪天蓋地的宣傳,使牛仔褲深入人心,不僅廣大青年,連中老年人也開始穿上牛仔褲。之後,李威及其繼承人又將牛仔褲事業擴展到世界各地,使牛仔褲風靡全球。
我們要躋身於致富之林,首先就要有隨機應變的本領,切忌一條道走到黑。許多人隻想到金子值錢,就以為淘金都會賺錢,事實卻並非如此,許多淘金人帶著夢想而來,空著雙手而回。倒是服務淘金的人,則必定賺錢,因為淘金人沒有人服務就會活不下去——他們沒有李威販賣的牛仔褲就要衣不蔽體,他們沒有亞默爾出售的水就要渴死……這就提示我們,在思考模式上要突破傳統思考的框框,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要隨機應變,靈活機動,隻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發現許多賺錢的機會,獲得許多致富的途徑。
美國一家碳化鈣公司正在為產品銷路犯愁時,有一天,一大群鴿子飛進了該公司總部大樓的一間空房裏,鴿糞、羽毛狼藉遍地,有人想將它們趕走。老板卻下令關閉門窗,不讓一隻飛走。隨後即打電話通知“運動保護委員會”派人來救援,並電告新聞機構:該公司總部大樓將發生一樁有趣而又有意義的保護鴿子“事件”。新聞界被驚動了,紛紛派記者現場報道。三天才捕救完畢,新聞界作了一係列繪聲繪色的報道。公司老板充分利用在熒屏上亮相的機會,向公眾介紹了公司的宗旨與情況。就這樣一分不花,便樹立起公司關心公益的形象和令人豔羨的知名度。
某一地方有年西瓜大豐收,街頭到處都堆滿了西瓜,由於供大於求,造成西瓜價格一跌再跌,即使降到了接近進貨成本,大堆大堆的西瓜還是賣不出去。那些往年靠西瓜而大賺一把的商販,這次卻守著大堆的西瓜苦不堪言。
商販小王,在批發市場以0.5元一公斤的價錢進了2000公斤西瓜,然而三天過去了,盡管小王急於保本,以0.6元一公斤的價錢出售,但是,喊破了嗓子才賣出兩三百公斤。小王同其他大多數商販一樣,也麵臨著賠本的窘境。但小王卻沒有坐以待斃,他也沒有像其他商販一樣,死纏著街頭的遊客賣西瓜,而是進行了認真的思索。他觀察到街頭遊客在炎炎烈日中,雖然口渴難忍,非常想吃西瓜,但是一則因為手捧西瓜邊走邊吃,十分不雅;二則因為吃得滿手滿臉西瓜汁,又無處洗手洗臉,所以許多人寧肯口渴也不買瓜。大堆積壓的西瓜與人們想吃而又嫌不方便這對矛盾一碰撞,小王的靈感火花出現了。
小王迅速自製了一隻玻璃大桶,中間是二層可以相互擠壓的鐵箅子,下端安裝一隻水龍頭,把西瓜瓤放到二層鐵箅間一擠壓,鮮紅的西瓜汁就會流入下層,將水龍頭一開,用一次性紙杯子就可以接到原汁原味、方便可口的“西瓜汁”了。這一小發明使小王在眾多瓜販子中脫穎而出。他不僅西瓜的銷量大增,而且價值大增:一個西瓜經過榨汁賣出了幾個西瓜的錢。試想,如果小王墨守成規,像其他瓜販一樣守著瓜攤吆喝賣西瓜,且不說賺錢,能保本都困難。
1987年春節一過,繆某就率領幾個同甘共苦的哥們南下深圳“淘金”,一路顛簸,他們在寶安區安營紮寨。他們把發財的目光,投向了采石場。因為,在當時,深圳的高速發展,建路、修橋、造大廈,沒有一樣離得了采石的。而在五華縣,采石技術堪稱我國一流。要發財,何不由此去發展呢?因此,繆某開始了他的尋財之夢的征程。
但繆某沒有資金,沒有朋友,環境是陌生的,語言又不通,咋辦?繆某麵對困難信心百倍,毫不退卻。他說:“我雖然沒有資金,但我有智慧,我有不可動搖的意誌。”人一旦有了理想,便會想盡辦法去實現。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一位供電局的朋友說:“深圳電力嚴重不足,尤其7、8月,三天兩頭停電均屬正常。”停電將意味著什麼?繆某反複思考著這個問題。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那將意味著每到7、8月,所有的采石隊將出現電力危機,影響正常作業。哦,原來這停電現象裏蘊藏著不可泄露的商機。
於是,繆某心生一計,東拚西湊籌集一筆款項,買了一台柴油發電機,坐觀其變,靜候機會。果然不出他所料,1988年秋天,幾十個采石場與廣深一級路簽訂的合同全部被廢除。因為受電力不足影響,沒有一個采石場可以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真是天賜良機!繆某終於有了用武機會。他的發電機在關鍵時刻大發威力,承攬了全部采石業務。聰明過人的繆某終於一夜之間擊敗了幾十個采石工程隊。當別人醒過來時,為時已晚了。繆某把握了無限商機,石子價格也因為獨家生產而翻一番,原本18元/立方猛漲到36元/立方,他大發其財——石頭源源去,鈔票滾滾來!
王雨軒出生在曼穀的一個小市民家庭中,十幾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來到當時尚不算發達的東南亞小國新加坡。在這裏,開始了他最初的五金店學徒生涯。在隨後的幾年中,他一邊做學徒,一邊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各種知識,並隨時準備積累資金,為自己的將來作打算。這樣,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他終於開了一家小小的建材業和房地產業公司。
創業之初,王雨軒就為自己定下了這樣的經營思想,即: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靠敏銳的眼光來發展自己的企業。
1945年,他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建築物資必將短缺,海運業也必將會蓬勃興起,於是便開始大量收購當時由於無法處理而令人發愁的戰時剩餘物資,隨後又在物資短缺的時刻高價拋出,從中牟取了巨大利潤。從此,他的事業開始逐步走上正軌。從中,他也嚐到了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的甜頭。
在這之後,世界各國的戰時經濟逐步轉入到和平經營建設時期。王雨軒推斷,在不久的將來,世界經濟將會很快走出低穀,世界經濟也將會迎來一個新的大發展的時期,到那時,房地產、建築材料必定會成為熱門產業。依據這種商業潮流的預測,王雨軒從1947年就開始關注房地產產業和建材業的商務信息。他預測到新加坡城的珊頓道和羅敏中路之間的大片地帶,今後勢必會成為新加坡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於是在資金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他斷然將那一片極具發展前途的地盤一塊一塊的廉價收購過來,並在那兒建起了一幢50000平方米、樓高45層的摩天大樓,以及幾套樣式新穎的現代住宅。情況的變化果然如他所預料的那樣,隨著經濟的發展,新加坡城內的高層建築,迅速地發展起來。他原先收購的地皮的新建樓群的價格,開始一年一年地飆升。一時間這些地皮及樓群身價百倍,成了王雨軒創立的裕龍公司的一筆巨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