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王雨軒和他的裕龍公司緊緊跟隨時代的步伐,從20世紀50年代起,決不放棄任何一個時代賜予的良機,穩打穩紮,步步為營,終於從一個學徒的小夥計成長為一個名揚世界的金融巨人。
20世紀80年代末,18英寸(47厘米)彩電在我國城市成為搶手貨,14英寸(37厘米)彩電滯銷。此時,國內眾多電視機廠家幾乎都轉產18英寸(47厘米)彩電,致使彩管廠生產的14英寸(37厘米)彩管大量積壓。但是,長虹公司卻獨具慧眼,看到國家當時已提高了皮棉收購價,其他農副產品的收購價也勢必會逐步提高,認定14英寸(37厘米)彩電將在農村大有市場。鑒於此,他們果斷地買回大批14英寸(37厘米)彩管,繼續生產這種規格的彩電,結果正如事前所料。這些年來,長虹公司就是在這種別人“一哄而上”大屏幕彩電,而對於中小屏幕彩電又“一哄而下”之時,始終堅持“大”與“中小”“兩手抓”,使城鄉市場不斷拓寬,經營規模迅速壯大,一直保持著在國內同行業的領先地位。
隨機應變意思淺顯易懂,但應用起來並非輕而易舉,因為這需要具有豐富的學識,敏銳的洞察力,能及時捕捉各方麵的信息,正確展望形勢發展,從而審時度勢,果斷決策。這是一項綜合素質,一旦對它適用自如,就能在各個領域駕馭風雲,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立於不敗之地。
64、順應需求覓商機
把握商機,實際上也就是把握市場需求,順應市場變化。
1969年4月6日,日本商界和政界的一代梟雄——75歲的堤康次郎溘然長逝,30歲的次子堤義明接管了西武企業集團。
當時,日本進入工業大發展的時期,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因此幾乎所有的人都肯定地認為,當時進行土地投資一定能賺大錢,而且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然而在接管西武企業的第二年,堤義明卻做出了一項與眾不同的決策:“西武集團迅速退出地產買賣。”這突如其來的決定,招來全公司上上下下的強烈不滿和種種猜測。
但事實證明,堤義明的判斷和決策完全正確,在過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土地買賣的行情風雲突變,急轉直下,不少土地投資商都在炒賣的旋渦裏備受折磨,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傾家蕩產。
20世紀60年代中期,保齡球成為日本風靡一時的運動項目,許多大企業撥出巨款,收購昂貴的土地,建造大型豪華的郊外保齡球場。當時的企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日本一億人口之中,有超過3000萬人喜歡打保齡球。有這麼多的消費者,多開幾個保齡球館,一定是樁隻賺不賠的安全投資。
西武集團利用它占有土地的優勢,當然也在各地開設了不少保齡球館,當時生意興隆,利潤可觀。因此,西武企業的智囊們都建議堤義明在保齡球館方麵繼續擴大投資。堤義明卻偏偏再一次唱反調,並且公開宣布:“我決定收手,不再做保齡球生意了。”
果然,不出堤義明所料,保齡球隻不過曇花一現,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玩保齡球的人口減少了6成以上,不少玩家放下保齡球,又去追求其他新潮活動。這一劇變不亞於8級大地震,造成80%以上的保齡球館因生意不景氣而倒閉。
自從東京奧運會後,日本的城市飯店業已經一蹶不振。近十年之內,興建飯店所得的利潤還不如直接靠土地本身的增值來得多。
堤義明經過深思熟慮和分析論證,洞察到了真正有競爭力、有利可圖的是大力發展旅遊飯店業。這種飯店要建在著名的旅遊勝地,要有固定的客戶,還要隻此一家。如果能做到這幾點,就能從根本上獨占市場;如果再配上完整的一套娛樂設施如高爾夫球場、滑雪場、棒球場等,那就如虎添翼,一本萬利了。
1975年開始,西武集團在輕井旅遊區興建了輕井澤王子大飯店,共有674個房間。在飯店的南邊建造了規模宏大的輕井澤高爾夫球場及另外兩個球場,冬天還有滑雪場,各項設施齊備。輕井澤這個過去被人認為沒有發展潛力的“死市”,在堤義明的手中變成了生機勃勃的大市場。他在輕井澤的開發贏得了廣大遊客,也受到當地政府和居民的歡迎。
劉新,中國餐飲業的領軍人物之一,擁有資產1.86億元,商品無形資產約1.56億元。他任董事長的“小土豆”餐飲有限公司已發展到擁有130餘家連鎖店、5個地區分公司,在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餐飲協會、中國飯店協會評出的餐飲百強中名列第5位。然而,12年前,劉新還是一位下崗職工,為了生計,天天奔波於賣菜、賣魚、賣服裝……這位下崗工人是如何把“小土豆”做大,成為一個億萬富豪的呢?
1989年,沈陽市燃料公司24歲的裝卸工劉新下崗了。已成家的他為了生計,焊了一輛“倒騎驢”,在市場上賣菜、賣魚、運送服裝。兩年後,他用攢下來的7000元錢,和妻子金秀衣開始做服裝生意,不久又改行做水果生意,但折騰了幾個月,也沒有掙到錢。由於劉新是“烹飪能手”,金秀衣從小也跟母親學會了做小鹹菜大花卷,最後,他們商量決定開個小飯店。這樣,劉新夫婦傾盡所有,在太原街開了家冷麵館。可是不到一年,他們不僅把投入的7000元全賠了進去,還欠了不少外債。為了還債,劉新隻好重操舊業,又蹬上三輪車,到處賣菜、賣魚、賣西瓜……但劉新並沒有放棄重開飯店的念頭,他一直在思考:別人能做,我為什麼會虧?在送菜時,他開始煞費心思地和各類飯店老板拉近乎,套生意經。在逐漸的學習和積累中,劉新發現了一個規律:凡是有經營特點的飯店,生意都很好做,而經營不好的店,大部分沒有特點,沒有自己的主打產品特色!他決定重返太原街開飯店。劉新東借西拚湊了3000元錢,雇了幾個人,粉刷了牆壁,購置了四張餐桌,這家取名為林苑小冷麵店的小食店一開張,便以實惠、幹淨、熱情吸引了八方來客。
有一天,劉新在太原街上走時,聽到走在他前麵的兩個人說:“到林苑吃小土豆去。”劉新開的是冷麵店,他們卻說吃小土豆,這給了劉新很大啟發。既然小土豆比冷麵更受歡迎,我何不專門經營小土豆呢?第二天,劉新就把林苑冷麵店改名為小土豆醬菜館。
小土豆是東北地區的一種特產,它個頭比一般土豆小得多,而土豆的清香和營養價值卻比大土豆高得多。由於這個品種產量多,有很多人種植,細心的劉新慧眼識珠,立即瞄準了它。劉新四處走訪考察,收集民間烹調小土豆技術,去粗取精,細心琢磨,便利用多種藥材自行研究配製出了燉小土豆汁,並加進醬油、五花肉、香菜等進行燉製。小土豆這道菜既有東北大碗菜的特色,口感又絕對鮮美於東北大碗菜。一大碗小土豆10元錢,又加上2個大花卷2元錢,足夠2個人美餐一頓。這道菜剛一問世就一炮打響,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常常出現客人站在店外等桌就餐的情景。後來,劉新以小土豆醬菜為龍頭,選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蔬菜為主料,突出色美味濃,鹽香適口的特點,利用醬、燉、拌、炒等烹調方法,生產出了5大類150個品種小土豆醬菜係列的品種菜。“小土豆”迷住了所有顧客,出現了這樣一句口頭禪:“好吃吃不夠,沈陽小土豆。”一時間,小土豆美食風靡沈城,生意火爆。不到2年時間,劉新賺下了逾百萬資產。從1999年開始,沈陽市小土豆餐飲有限公司設在北京、天津、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陝西、深圳、江蘇等地的分公司先後開張營業,如今在全國已發展131家連鎖店。北到黑龍江,南到深圳經濟特區,人們都可以品嚐到正宗的沈陽小土豆美食。
駱青峰也是因為順應市場需求而成為了擁有百萬資產的“蝦球王”。
1992年,駱青峰父母下崗後,在武漢市武昌區洪駱村開了一家“阿婆”燒烤店,勉強維持生計。在武漢讀書的駱青峰下課後,就過來幫忙打理生意,經常忙到12點。
一次,一個開餐館的親戚,將沒用完的蝦球(小龍蝦的尾部)送給駱青峰。為了不浪費,駱青峰將蝦球一個個清洗幹淨,然後用鋼簽子穿起來,一邊放在火上烤一邊刷上油和作料,烤蝦一會兒就香氣撲鼻。一位經常光臨他們燒烤店的老顧客要了一串來嚐嚐,沒想到第二天那個顧客竟然帶了一幫人來吃蝦球,“好吃,真好吃!”顧客紛紛稱奇道。當時烤蝦球在武漢乃至全國的燒烤業中都是新名詞,駱青峰感到烤蝦球可以有大生意。
駱青峰一改以往采購肉類等原材料,專門采購新鮮的蝦子,經過一次又一次地試驗,烤蝦球終於成為一道風格獨特的美味。1994年5月,烤蝦球一經推出,立即成為店裏的品牌,大受歡迎。如今駱青峰的燒烤店已經形成了以烤蝦球為主打,烤魚丸、炸豬排等為補充的特色產品體係,品種達到30多個,一天要用去2500~3000公斤的小龍蝦,每天可以賣出30000元。他也因此被人譽為“蝦球王”。
下崗工人朱燦也是一個隨機應變的好手。2000年4月,下崗後的朱燦在重慶市一家商場旁邊開起了一間隻有三張桌子的小吃店,取名“好美味”,主要經營米粉、米線和一道叫做香酥雞柳的特色菜。這香酥雞柳是朱燦身為國家特級廚師的爺爺一道從不外傳的拿手菜,以雞肉為主要原料,輔之以當歸、黨參等數十種名貴中藥材和調料秘製而成,外觀金黃,外酥裏嫩,是一道既好吃又保健的美食。雖然有香酥雞柳做招牌,可也難抵小吃店名氣小、檔次低的劣勢,加上周邊一些飯館的激烈競爭,店裏的生意一直不溫不火,朱燦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這天,店裏來了一位顧客,要了瓶啤酒,點了份雞柳,誰知,雞柳剛入口就大罵:“呸,呸,這是什麼好美味啊?明明是怪難吃!”朱燦連忙跑過來問個究竟,原來自己由於生意不好,情緒低落,心不在焉,在做雞柳時,把幾種調料放錯了,使美味變成了怪味。他連忙賠禮道謙,但這位客人就是不依不饒,引得左鄰右舍都來圍觀,朱燦真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更氣人的是,第二天竟然有不懷好意者用毛筆在他的店門上寫上了“怪難吃”三個大字,朱燦本想馬上洗去這三個字,但轉念一想,這確實是自己的錯呀,不如留下這三個字,時時警示自己。從那以後,朱燦盡心盡力、熱情真誠地招待每一位顧客,說來也怪,自從門上有了“怪難吃”三個字以後,光顧小店的顧客竟然越來越多,原來他們都想知道“怪難吃”到底是什麼,究竟難不難吃,結果一吃香酥雞柳就都迷上了。後來,朱燦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取下“好美味”換上了“怪難吃”的招牌,自那以後,他的小店門口常常排起一條長龍。“怪難吃”的香酥雞柳從此名震山城,漸漸成為繼重慶火鍋之後又一道地方特色小吃。截至目前,“怪難吃”已經在全國發展了1500多家加盟商,開發了“怪難吃”休閑小吃係列和“怪難吃”飲料係列,暢銷全國大江南北。
其實,所謂商機,實際上就是市場需求。市場需求更快捷的交通,建設高速公路便是商機;市場需求健身休閑,開發健身產品便是商機;市場需求素質教育,組織特長培訓便是商機……市場不需求,你的東西再好也沒有人要。這就提示我們,在尋找商機的過程中,一定要圍繞市場需求做文章。把握商機,實際上也就是把握市場需求,順應市場變化。有的人恰恰忽視了這一點。不注意觀察市場需求,結果商機出現卻視而不見,坐失良機。而待其他人把握賺了錢後,他們又不注意市場需求已經發生變化,跟風趕浪地追進去,結果原來走俏的不俏了,原來紅火的不紅火了,最後自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這方麵,許多人有著深刻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