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果斷決策把握商機(2)(1 / 3)

59、麵對商機要果斷

在敏銳地發現商機後,還要果斷地作出決策,把商機轉化成財富。

商機稍縱即逝,因此在麵對商機時,應作出準確判斷,迅速靈活應付,而不應為常規所縛,以免猶豫不決,貽誤時機。

1967年埃及與以色列戰爭爆發後,一位商船主,打電話給英國的石油公司總部,詢問公司是否租用他的商船。接電話的是英國石油公司總部詢問公司董事長彼得沃爾特。然而當時,他不過是一位副總裁,按照慣例,沃爾特無權給對方答複。但是這位商船主隻給一個小時時間的考慮,若在一個小時內得不到肯定答複,他將出租全部商船。

於是,沃爾特當機立斷,給了對方明確的答複,因為當時他找不到一位更高一級的決策人。埃及與以色列開戰後,油船價格漲了數倍,就在沃爾特果斷處理了這個電話的兩天後,油船價格又上漲了一倍,這意味著沃爾特為公司節省了一筆巨額開支。

陳玉書,出生在印尼,1960年回國就讀於北師大曆史係,1972年離開大陸赴香港,當時身上隻有50港元。十多年間,他上過當,受過騙,然而他始終不斷地努力。1979年,中國大陸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帷幕。在友人的牽線搭橋下,他與北京景泰藍經營部門掛上了鉤,開始做景泰藍生意。

1982年,景泰藍市場日趨蕭條。

有一天,陳玉書正在吃晚飯,電話鈴突然急促地響了起來。他放下飯碗,拿起電話。傳來北京一位朋友的聲音:“有一宗冒險的大買賣,你敢不敢做?”

“什麼買賣?”陳玉書急忙問。

“見麵再談,你馬上來找我。”朋友接著告訴陳玉書他在哪裏。

陳玉書放下飯碗,趕到酒店,剛坐定,朋友就開口說:“北京有家工藝品公司由於銷售不暢,準備將價值1000萬元的景泰藍存貨削價處理……”

“那可是個馳名中外的公司呀!”陳玉書非常吃驚。

“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你有沒有興趣把它買過來?”

“這……你是知道的,一則我沒有那麼多錢,二則現在市場疲軟。”

但是,陳玉書還是動心了,他認為,任何商品都不可能一直看好,也不會一直走背,低穀過後有可能就是高潮,現在景泰藍銷售隻是暫時處於低穀,並非陷於絕境,不久將會解凍,成為熱門貨。北京的公司急於脫手,正是“殺價”的絕好機會。

此時,還有幾位景泰藍銷售商也想購買,可是至少要買100萬元的貨物,價值比較大,他們不敢貿然行事,一時猶豫不決。而此時的陳玉書倒是顯出了少有的信心,他在香港籌集了大筆資金後,立即火速趕到北京,與那家工藝品公司負責人談話。

陳玉書問:“如果我買100萬元的貨物,可以幾折賣給我?”

“八折。”

“500萬元呢?”

“七折。”

“1000萬元全買呢?”

“六折。”

“付現金呢?”

“可以對折。”

“好,我全要。”

陳玉書果斷地同公司簽訂了合同,這無異於將景泰藍倉庫搬到了香港。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市場好轉,陳玉書的景泰藍連鎖店的營業額擴大了10倍,打響了存貨最多、品種最全、貨真價實的景泰藍金字招牌。

漸漸地,陳玉書成了聞名全香港的“景泰藍老大”。

身家上十億的中國數碼集團董事會主席於品海,曾因收購金庸的《明報》而在香港轟動一時,並以三次漂亮的連環計收購被媒體稱為“收購奇人”。

1980年大學畢業後,於品海找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白天打工,晚上寫作。他給一家報社做兼職編輯、翻譯,經常晚上寫稿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起來趕公車上班。

到1984年,於品海積累了近20萬港元。他覺得自己可以出去闖一闖了,便嚐試著投資一些項目。1986年,於品海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企業——智才管理顧問公司,從事房地產及其他項目的谘詢顧問,為日後的創業作了最重要的原始積累。

有了原始積累,於品海從1988年開始了一係列的收購行動,身價也呈幾何級數“膨脹”。那一年,他觀察菲律賓時局變化,暗自留心,抓住機會,收購了馬尼拉希爾頓酒店——菲律賓聯交所的一家上市公司。那是一家很大的酒店,當時很多人都認為菲律賓的政局仍在動蕩之中,但他認為,菲律賓已開始走向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階段,“美元、日元兌菲律賓比索的彙率,菲律賓的利率跟海外的利率,都有一個非常大的距離在那裏,足夠為我所用。”果然,不久後,菲律賓政治經濟環境都趨向緩和,希爾頓酒店資產開始增值,贏利也大大超出於品海的貸款成本,僅一年多光景,資金悉數回收。該酒店經過三年的經營,為於品海賺到了不少錢,這為他後來的連環收購提供了平台。

邁克爾·戴爾是美國第四大個人電腦生產商,也是《財富》雜誌所列500家大公司的首腦中最年輕的一個。他雖然年輕便成富豪,但他既不是靠繼承遺產,也不是靠中彩,而是抓住商機果斷決策的結果。

邁克爾在少年時期就已顯出勤奮好學、幹勁十足的優勢。十來歲的時候,他就開始了賺錢生涯:在集郵雜誌上刊登廣告,出售郵票。後來,他用賺來的2000美元買了他的第一台個人電腦。他把電腦拆開,研究它怎樣運作。邁克爾讀高中時,找到了一份為報紙征集新訂戶的工作。他推想新婚的人最有可能成為訂戶,於是雇請朋友為他抄錄新近結婚的人的姓名和地址。他將這些資料輸入電腦,然後向每一對新婚夫妻發出一封有私人簽名的信,允諾贈閱報紙兩星期。這次他賺了18000美元,買了一輛德國寶馬牌汽車。汽車推銷員看到這個17歲的年輕人竟然用現金付賬,驚愕得瞠目結舌。

第二年,邁克爾·戴爾進了奧斯丁市的得克薩斯大學。像大多數大一學生那樣,他需要自己想辦法賺零用錢。那時候,大學裏人人都談論個人電腦,凡沒有的人都想買一台,但由於售價太高,許多人買不起。一般人所想要的,是能滿足他們的需要而又售價低廉的電腦,但市場上沒有。戴爾心想:“經銷商的經營成本並不高,為什麼要讓他們賺那麼厚的利潤?為什麼不由製造商直接賣給用戶呢?”戴爾知道,萬國商用機器公司規定,經銷商每月必須提取一定數額的個人電腦,而多數經銷商都無法把貨全部賣掉。他也知道,如果存貨積壓太多,經銷商會損失很大。於是,他按成本價購得經銷商的存貨,然後在宿舍裏加裝配件,改進性能。

這些經過改良的電腦十分受歡迎。戴爾見到市場的需求巨大,於是在當地刊登廣告,以零售價的八五折推出他那些改裝過的電腦。不久,許多商業機構、醫生診所和律師事務所都成了他的顧客。

有一次戴爾放假回家時,他的父母表示擔心他的學習成績。“如果你想創業,等你獲得學位之後再說吧。”他父親勸他說,戴爾當時答應了,可是一回到奧斯丁,他就覺得如果聽父親的話,就是在放棄一個一生難遇的機會。“我認為我絕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一個月後,他又開始銷售電腦,每月賺50000多美元。戴爾坦白地告訴父母:“我決定退學,自己開辦公司。”“你的目標到底是什麼?”父親問道。“和萬國商用機器公司競爭。”和萬國商用機器公司競爭?他父母大吃一驚,覺得他太好高騖遠了。但無論他們怎樣勸說,戴爾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

戴爾回奧斯丁後,拿出全部儲蓄創辦戴爾電腦公司,當時他19歲,專門直銷經他改裝的萬國商用機器公司個人電腦。第一個月營業額便達到18萬美元,第二個月26.5萬美元,不到一年,便每月售出個人電腦1000台。到邁克爾·德爾本應大學畢業的時候,他的公司每年營業額已達7000萬美元。後來,戴爾停止出售改裝電腦,轉為自行設計、生產和銷售自己的電腦。現在,戴爾電腦公司在全球16個國家(包括日本)設有附屬公司,每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有雇員約5500名。戴爾個人的財產,估計在2.5~3億美元之間。假如戴爾麵對發現的商機不當機立斷,從早創業,顯然他是不可能成為當今世界最年輕的富豪的。

敢想敢幹,敢作敢為,這是經商做生意必備的魄力!許多人也想致富,也能敏銳地發現致富的商機,但就是不果斷,拖拖拉拉,猶猶豫豫,前怕狼,後怕虎,結果一個個致富的商機從他們身邊溜走了。市場如戰場,經商如打仗,耽誤時機就是耽誤戰機。在敏銳地發現商機後,還要果斷地作出決策,把商機轉化成財富。否則的話,再好的商機也是枉然。一個善於決策的人,並不是對事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之後再下決心,也是不等條件百分之百的成熟之後再去行動,因為真正到這個時候,往往也是最佳機會喪失之時。一味地追求“完善”,就會坐失良機。當然,決策之前,我們也要正確地分析自己將要承擔的風險,在確定利益大於風險時,便要果斷決策,捕獲商機。

60、該出手時就要出手

當斷不斷,拖延決策,則會貽誤戰機,失去商機。

在美國老一代企業家中,安德魯·梅隆不愧是一個會把握商機的人。在梅隆的一生中經營過銀行、石油業、鋼鐵業、鋁品業等,其中有兩件事最值得稱道。

1889年的一天,三位不知姓名的青年人站在梅隆的麵前,問是否願意替他們償還銀行的一筆4000美元的款子。他們手裏拿著一塊銀蠟色的金屬,告訴梅隆這就是鋁,聲稱他們找到了一種可行的電解生產法,隻是沒有資本,因此他們在到處尋找資助人。梅隆憑著他的銳利眼光,預感到這在將來會大有前途,於是,馬上答應為他們償還4000美元的債務,並很快資助他們的匹茲堡電解鋁公司,將生產資本升到100萬美元,梅隆掌握了60%的股份。果然,隻兩年多時間,這家公司就控製了北美的鋁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