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機之所以難於把握,就在於它稍縱即逝,猶如白駒過隙。如果不當機立斷,果斷決策,總是猶猶豫豫,舉棋不定,再好的商機也會從他身邊悄然溜走,不會給他帶來任何的好處。精明的人往往也是果斷的人,當商機來臨時,他們善於發現並立即抓住它。這比貌似謹慎的猶豫好得多,因為猶豫的結果是錯過商機,果斷出擊才是把握商機的最好辦法。
56、有膽有識才能抓住商機
有膽識的人,才有旺盛的進取心和強烈的鬥誌,才能果斷決策,抓住商機,從而走上致富之路。
美國金融大亨J·P摩根誕生於美國康濕狄格州哈特福德的一個富商家庭。摩根家族1600年前後從英格蘭遷往美洲大陸。最初,摩根的祖父約瑟夫·摩根開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館,積累了一定資金後,又開了一家大旅館,既炒股票,又參與保險業。現在學界公認,約瑟夫·摩根是靠膽識發家的。有這樣一個例子就很能說明問題:有一次,紐約發生大火,損失慘重。保險投資者驚慌失措,紛紛要求放棄自己的股份以求不再負擔火災保險費。約瑟夫橫下心買下了全部股份,然後,他把投保手續費大大提高。由於他還清了紐約大火賠償金,信譽倍增,盡管他增加了投保手續費,投保者還是紛至遝來。這次火災,反使約瑟夫淨賺15萬美金。就是這些錢,奠定了摩根家族的基業。摩根的父親吉諾斯·S·摩根則以開菜店起家,後來他與銀行家皮鮑狄合夥,專門經營債券和股票生意。
生活在傳統的商人家族,經受著特殊的商業熏陶,摩根年輕時便有膽有識,敢想敢做。1857年,摩根從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進入鄧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為商行采購魚蝦等海鮮歸來,途經新奧爾良碼頭時,他下船在碼頭一帶兜風,突然有一位陌生白人從後麵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買咖啡嗎?我可以出半價。”
“半價?什麼咖啡?”摩根疑惑地盯著陌生人。
陌生人馬上自我介紹說:“我是一艘巴西貨船船長,為一位美國商人運來一船咖啡,可是貨到了,那位美國商人卻已破產了。這船咖啡隻好在此拋錨……先生!您如果買下,等於幫我一個大忙,我情願半價出售。但有一條,必須現金交易。”摩根跟著巴西船長一起去看了看咖啡,成色不錯。想到價錢如此便宜,摩根便毫不猶豫地決定以鄧肯商行的名義買下這船咖啡。然後,他興致勃勃地給鄧肯發出電報,可鄧肯的回電是:“不準擅用公司名義!立即撤銷交易!”
摩根勃然大怒,深為鄧肯如此不重視送上門的賺錢商機而痛心疾首。但鄧肯商行畢竟不是他摩根家的,他也無可奈何。無奈之下,摩根隻好求助於在倫敦的父親。吉諾斯回電同意他用自己倫敦公司的戶頭償還挪用鄧肯商行的欠款。摩根大為振奮,索性放手大幹一番,在巴西船長的引薦之下,他又買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摩根初出茅廬,做下如此一樁大買賣,不能說不是冒險。但上帝偏偏對他情有獨鍾,就在他買下這批咖啡不久,巴西便出現了嚴寒天氣,一下子使咖啡大為減產。這樣,咖啡價格暴漲,摩根便順風迎時地大賺了一筆。
提起李嘉誠,海內外無人不知。特別是他在地產業的卓越貢獻,更是讓前後左右讚歎不已。有人說:“李嘉誠橫掃香港地產業。”也有人說:“香港地產業自願讓李嘉誠自己行走。”那麼,李嘉誠是怎樣馳騁於香港地產業的?靠的也是兩個字:膽識!
上世紀5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已進入繁榮時期,但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李嘉誠敏銳地認識到,投身房地產業的時機已到了!於是,從1958年開始,他就步步為營,有計劃有選擇地購買房地產、地皮。首先,他在香港北角購買了一塊土地,建築了一座大廈,從此拉開了房地產生意的序幕。接著,他又在柴灣購買地皮建樓,兩座大廈總麵積共計12萬平方英尺。不久即順利出手,陡盈一筆。
50年代末,他的智囊團提供的各類信息表明:香港將步入工業化時代,而為了促進這個時代早日到來,港英政府將實行高地價政策。李嘉誠看準勢頭,當機立斷,買下了新界屯門鄉的一塊地皮建造工廠。60年代初,李嘉誠屬下長江公司起家的塑膠花生產走向低穀。麵對這種形勢,李嘉誠下決心將工廠部分轉產,大規模進軍地產業,在地皮上大做文章,短短幾年內便買下了上百萬平方米的地皮和舊樓。不久,香港地價房價暴漲,李嘉誠由原來的千萬富翁一躍跨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成為香港地產業的大亨。
李嘉誠過人的膽識和魄力尤其體現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當時,大陸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搞得香港人心浮動,投資驟減,房地產價猛跌。於是一些商人紛紛拋售地皮,以防萬一。此時的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把幾乎全部資產轉入地產業,光買不賣。在別人眼中,他簡直是瘋了。而李嘉誠獨具慧眼:“我看準了不會虧本才敢買,男子漢大丈夫還怕風險?怕就幹脆別幹。”可以說,正是李嘉誠過人的膽識,使他的地產事業進入了第二個高潮時期。而與之相比,當時一些目光短淺的商人,卻日夜擔心大陸會不會以武力收回香港,於是紛紛賤價出售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工廠、商號、酒樓、住宅等,攜款遷居國外。李嘉誠卻始終持一種“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觀點,認為大陸的動亂隻是暫的現象,中國也決不會對港英當局動武。李嘉誠公開宣稱:“你們大拍賣,我來大收買!以後,你們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於是,他廉價地一座接一座地買進大樓,還趁建築材料疲軟之時大興土木,建起了一座座高樓大廈。
到了70年代初期,香港地價再度回升,房價上漲。而此時的李嘉誠已經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大樓和廠房,不久即全部出售,利潤成倍增長。
作為一個有遠見和膽識的企業家,李嘉誠並沒有就此在地產業上止步,而是馬不停蹄,再創佳績。當時,香港股市風險很大,李嘉誠又冒著可能破產的風險,先後發行了近2000萬股股票,籌集了2億多資金,組建了“都市地產”公司,與“新鴻基”、“亨隆”等集團公司實行聯營,買入港島灣仔旁美英煙廠舊址,興建大廈後,迅速脫手又獲利億元。後來,他又與加拿大財團聯營興建高級住宅。
到1972年,他已擁有35萬平方英尺的房屋,每年租金收入為390萬港元;他還買下了7塊地皮,興建大樓。他以8500萬港元買進占地86.4萬平方英尺的北角半山風景區,“賽西湖”地麵,興建了10座高達24層的高級住宅,並將其餘空地建成娛樂、休閑的度假村。他與新鴻基、亨隆、周大福等集團聯合,買下灣仔海傍的高士打道、英美煙草公司地皮,興建了伊利莎白大廈和洛克大廈。李嘉誠已發行的股票已超過1億股,共集資3億多元,先後興建了幾十幢大廈、廠房出售,公司再創淨利潤達5億多。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地價上漲一二十倍之多!而此時的李嘉誠已擁有房屋500萬平方英尺,與香港政府、英資的置地公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
李嘉誠果斷的性格和過人的魄力,是他成為富豪的基礎。21世紀初期,他又再次出擊,收購德國曼內斯曼公司在英國上市的橙(Orange)電訊公司,7天就賺了1000多億,更加令人佩服不己。據李嘉誠介紹說,此項交易雙方在正式接觸不足一星期便達成了,這主要是他看好曼內斯曼的增長前景,特別是其在歐洲電訊市場的優勢,這是他進一步投資歐洲及全球電訊業務的好機會。
經商做生意,一定要有膽識。膽是膽量,識是見識,二者都是不可少的,也是不可分的。光有膽量沒有見識,那就會蠻幹亂幹,搶銀行的人有沒有膽量?有!但他們沒有見識,不知道這是違法之事,因此不但富不起來,連小命也丟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出現房地產熱,許多人一擲百萬到沿海去炒地皮,有沒有膽量?有!但他們不僅沒有因此而暴富,反而血本無歸,債台高築。其原因也是沒有見識,不知道泡沫經濟是不能持久的。而光有見識沒有膽量也不行。許多人學識淵博,技術高超,腦子活,點子多,但就是富不起來,其原因則是他們缺乏膽量。明明看準了的事情,卻不敢下決心去幹,明明想好了的點子,卻不敢付之實踐。總是猶猶豫豫,優柔寡斷,前怕狼後怕虎,最終自然是想得多,幹得少,這種人也是注定富不起來的。無數成功致富者的實踐都證明了,有膽有識的人,才有旺盛的進取心和強烈的鬥誌,才能果斷決策,抓住商機,從而走上致富之路。
57、沒有魄力辦不成大事
敢冒常人不敢冒之險,敢做常人不敢做的事,這就是成功者必備的魄力!
某市一家無線電廠,早些年購置了一條彩電生產線。由於產品無市場,企業轉產,生產線便成了廢物,廣州的嶽某得知後,一拍胸膛,財大氣粗地說:“我全要了。”嶽某的條件是:按原價100萬收購,但先進貨後付款,加利息款20萬元,共120萬元,一年後一次付清。
其時,俄羅斯正在急需添購彩電生產線,但苦於沒有資金。但他們有價廉物美的遊艇,舉世聞名。嶽某便用這100萬元的彩電生產線換回價值遠遠超過120多萬元的豪華遊艇,然後利用遊艇在珠江上開辦旅遊觀光娛樂項目。一年之後,嶽某賺了500萬元,還掉無線電廠的120萬元,淨餘380萬利潤。
許多人羨慕嶽某的財運好,然而,我們捫心自問,麵對這個同時擺在我們麵前的商機,你有嶽某那樣的魄力麼?
人們常常會問,一個優秀企業家所必備的素質中,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香港著名企業家許德樣出示的答案隻有兩個字,那就是:魄力!
許德祥所屬的華夏公司起初是以橡膠產品牢牢占領了歐洲市場,營業額及利潤成倍增長,許德祥因此贏得了“橡膠大王”的稱號。但他並不滿足於這一點點成績,他為自己製定了更遠大的目標,那就是讓他的橡膠產品進軍北美市場,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美國和加拿大是發達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消費水平極高,占世界消費總額的四分之一強。若能打入美、加市場,對他的事業則是不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