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卷 技工製造發明與發現(2 / 3)

17世紀的時候,還沒有發明現代形式的降落傘。中國在今泰國演出的雜技演員借助兩把普通的傘能演出驚心動魄的跳傘節目。他們把傘柄牢牢地係在腰帶上,從大鐵圈裏鑽過去往下跳,隨風飄落,有時落到地麵,有時落到樹上或房頂,有時落到河裏。盡管跳傘者自己無法控製方向,但靠這種傘畢竟使雜技演員演出了精彩的節目,而不至於發生意外事故。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1687年至1688年派駐今泰國的大使德·盧貝爾曾親眼看到了中國雜技演員的這種表演,並如實地寫入他的《曆史關係》一書。大約100年後,一個叫勒諾爾芒的人讀了這本書中的有關文字內容,非常激動,決定試驗一下。他多次從樹頂或房頂上跳下去,結果都很成功。於是,1783年勒諾爾芒把這一發明命名為“降落傘”。

勒諾爾芒又把這一發明告訴了蒙高飛兄弟倆,蒙氏兄弟是著名的駕駛氣球的先驅者,當時他們正在負責實施加爾內蘭準備在1797年從氣球上跳傘的計劃。這是一個西方人親眼目睹中國人跳傘後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李約瑟博士恰如其分地指出,這是中外科技“交流路線可探查的並不多的明顯的例子之一”。

當然,古代原始的降落傘是不可能與現今的降落傘同日而語的,但是,其實質都是充分借助空氣的浮升作用。現代降落傘,幾乎是與發明飛機同時出現的。那時的飛機沒有一定的安全性,很容易失事墜落,然而有了降落傘後,就對飛行員的安全有了保障。一遇到飛機失事,就可立即從飛機中跳下,打開降落傘,安全著陸。降落傘的主要用途,在近現代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同盟國空軍開始培訓大批傘兵,他們為取得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如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就利用大量的傘兵,海陸空三軍結合,摧毀了德國法西斯的防線。

近100多年以來,人們不斷改進降落傘的製作材料與設計,使它既輕便,又安全實用,而且形式美觀,廣泛應用於軍事、救災、科研和體育運動等領域。

第4章 筷子

人類用餐時的餐具,東、西方國家有很大差異,西方多用叉和勺,而東方人多用筷子。特別是中國人,對筷子更不陌生,因為它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夾取食物的用具,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具風采,被譽為中華文明的精華。

在遠古的時候,人們吃飯是用手抓的,但是在吃非常熱的食物的時候,因為燙手,拿不住食物,所以就必須借助木棍。這樣,人們就不知不覺地練出了用棍子夾取食物的本領。大約到了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就用樹枝、竹棍、動物骨骼來做成筷子使用了。到了夏商的時候,牙筷和玉筷已經問世。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銅筷和鐵筷。到了漢魏六朝,各種規格的漆筷也生產出來了。沒過多久,又有了金筷、銀筷。現在,美觀大方的各種筷子就更多了,其中最珍貴的要數象牙筷、犀角筷和烏木鑲金筷以及多種玉筷。但人們最常用的還是竹筷、木筷。

古代的時候,當官的人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炫耀門第高貴,請人吃飯的時候常用典雅的牙筷和金筷。古籍《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不久喪母守孝時,所有的高貴的筷子都不用,而用白竹筷子,以表示孝敬母親。此外,帝王之家一般都用銀筷,目的在於好檢驗食物中有沒有毒。此外,民間嫁女的時候,嫁妝裏必定少不了筷子,因為有“快生貴子”的意思。古時人死後,冥器裏也必定少不了筷子,說是供亡靈在陰間用。此外,古時的筷子還起著軍事上的許多其他物品無法代替的作用:張良用筷子對劉邦作形象的示意,幫他製定了消滅項羽的策略。劉備還在宴會中故意丟失筷子,在曹操麵前表明自己是無能膽小之輩。唐玄宗曾將筷子賜給宰相宋憬,讚揚他的品格像筷子一樣耿直。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姻上不服從父皇之命,以折筷表示自己決心已下,寧願折斷也不彎曲。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筷子詩、筷子謎語、筷子歌舞雜技等。

關於筷子的名稱,各個時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時候叫“挾”。秦漢時期又叫“箸”。隋唐的時候稱“筋”。李白曾有詩句描寫道:“停杯投筋不能食”。直到宋代的時候,才有“筷”的稱呼。

筷子使用輕巧方便,在1000多年前先傳到了我們的鄰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地,明清以後傳入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別小看使用筷子這件小事,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也稱得上是一個值得推崇的科學發明哩!有人曾做專門測驗,證明使用筷子可以牽動人體的30多個關節和幾十條肌肉。而這些關節和肌肉中的神經,又和大腦相通。所以,用筷子可以使你心靈手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