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因勢利導,看穆帥是如何說服別人的(1)(3 / 3)

聽了穆帥的這番話,又聯想到錯誤確實出在自己的身上,巴洛特利在堅持了兩個月之後終於開口向穆帥道歉了。

其實,除了讓說服之詞變得含蓄之外,旁敲側擊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大的好處,那就是避嫌,讓自己從話語中脫身,比如三國時期就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故事。

晚年的曹操在立繼承人問題上犯了愁,一邊是聰慧的曹植,一邊是果毅的曹丕,曹操不知道到底該讓誰接班,為此他征求了不少大臣的意見,這天他找到了謀士賈詡。

麵對曹操這樣的問題,賈詡感到非常棘手,因為無論怎麼回答都不是,在兩個候選人裏無論他支持哪個都會讓多疑的曹操疑心他結黨,然而不回答是不行的,好在賈詡聰明,稍微思量片刻就計上心頭。

麵對等著答案的曹操,賈詡卻若有所思地望著遠方,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但卻又不回答曹操。看著賈詡若有所思的樣子,曹操隻好耐著性子問他在想什麼,賈詡這時才緩緩說道:“我在想袁本初和劉景升的事!”

袁本初就是袁紹,劉景升就是劉表,兩個人都因為沒有選擇立嫡長子而另立他人導致子弟紛爭、大權旁落了,賈詡如此的說法,表麵上沒有回答曹操的問題,實際上是告誡曹操要以劉表和袁紹為戒。聽到賈詡如此的回答,曹操頓時哈哈大笑,從此打定了立長子曹丕(曹丕其實是次子,但因為曹操長子早逝所以才成為長子)的念頭。

賈詡不愧為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這個旁敲側擊的方式用得實在是好,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躲避掉了自己的責任,如此巧妙的說話之道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無獨有偶,在近代,也曾有這樣一個旁敲側擊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發生的環境可比賈詡要麵對的還要凶險。

那是在1936年,駐防陝西的東北軍張學良和西北軍楊虎城因為不滿蔣介石的軍事部署,進而產生了發動“兵諫”的念頭,然而兩個人誰也不敢第一個捅破這層窗戶紙,怕的就是擔責任。

在那一段時間裏,張楊兩人頻繁接觸,可在對方沒亮明態度之前,誰也不敢輕易開口。眼看時間越來越緊,雙方都是欲說還休。可巧的是,楊虎城手下有個著名的共產黨員叫王炳南,張學良也認識,因此在又一次晤麵中,楊虎城便旁敲側擊地說道:“王炳南是個激進分子,他主張扣留蔣介石!”張學良及時接口道:“我看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就這樣,這層窗戶紙好歹是捅破了,兩個人開始緊鑼密鼓地策劃發動“兵諫”了。

說服別人,最巧妙的辦法就莫過於讓對方自己明白你的意思,敲敲邊鼓,指點指點,但不去點明自己的意圖,這就是旁敲側擊的說服之道。而能夠熟練運用這種方式去說服別人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說服人的天才。

其實不僅僅是對方有逆鱗不好觸碰,即便是麵對一般的情況,我們也是應該多用旁敲側擊的說服之道的,因為有些話說出去多少會有些尷尬,讓對方自己明白總是要好過於把話說白了卻得罪人的。

餘路的好朋友趙可手裏有點權力,因此他就想借助趙可的路子做點生意,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兩個人剛剛談好合夥的事,趙可就因為意外事故而身亡了。更令餘路感到為難的是,合夥要出的錢自己可是已經交給趙可了,因此一時陷入了兩難境地:若開口追款,太刺激趙可的妻子了,但如果不提此事,自己一筆巨款可就白搭了,想想左右沒有辦法,餘路就隻好用旁敲側擊了。

幫忙料理完後事,餘路對趙可的妻子說:“真沒想到趙哥走得這麼早,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呢,這樣吧嫂子,趙哥的那些朋友你肯定也認識,我們就由你出麵把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時候盡管說。”

從話裏話外我們都看不出餘路有絲毫追款的意思,然而他真實的意圖就是讓趙可的妻子還錢,因為他知道趙可的妻子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幹下去,話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隻能跑腿花力氣,卻不熟絡那些門路。結果怎麼樣呢?趙可的妻子反過來安慰餘路說:“這次出事讓你生意上受損失了,我也沒法幹下去,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找機會吧。”就這樣,巧用旁敲側擊的辦法讓餘路要回了錢,又免去了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