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客戶公司的一些基本情況(如成立時間、曆史、股東、經營理念、網絡、經營品牌以及經銷業績等),有助於你評估客戶的資源是否適合你公司的代理要求,以及雙方是否具有長遠的戰略合作的可能。
(3)代理什麼品牌
如果客戶過去有代理類似產品,了解他們過去的代理經驗,有助於理解客戶再接新晶時究竟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4)接新品的動機和思路
詢問對方接新品的動機和想法,有助於你進一步評估雙方合作的可能性,以及製定非常具有針對性的談判策略。
業務員在向客戶了解上述內容的同時,還要懂得把握發問的主動權和詢問的時機。一些業務員在接陌生客戶電話或者拜訪陌生客戶時,經常被對方“反客為主”:客戶對自己公司的一切情況包括合作條件等,都了解清楚了,業務員還不知道對方公司的主要業務是什麼,以及有關合作的真實想法和實際需求等。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業務員要善於把握發問的主動權,在完全掌握對方的信息之前,如果對方欲了解詳細的合作細節,業務員則要避免談及細節,可“粗線條”的敷衍幾句,然後在回答的時候話鋒一轉繼續向對方發問。
因為隻有在對方不了解你的情況下,你向他了解的信息才是比較真實的。一旦對方先行掌握了你的情況,你向他發問時,他的回答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選擇性和欺騙性。所以業務員在進行實踐時,不但要先了解清楚陌生客戶,的相關信息,還要注意獲取信息的時機,否則容易被虛假信息誤導,失去實踐價值。
如,業務員在剛接觸對方時,可以利用簡單的寒暄時間獲取對方的信息。(1)拜訪陌生客戶時
先問好,主動詢問對方貴姓和職務,同時主動交換名片。
業務員:“您好,請問您是張總嗎?”
客戶:“你好,不好意思,你找的張總正在忙,所以我來先和你談一下!我是公司的銷售經理,我姓劉。”
業務員:“您好,劉經理,很高興認識您!這是我的名片,以後多向你請教!”
劉經理:“不客氣,我們先到那邊坐一下,先互相了解一下再說……”
(2)接陌生客戶電話時
問好,主動詢問對方的姓名、公司名稱和職務,所在地區,聯係電話,現在主要代理什麼品牌等。
業務員:“您好,請問您貴姓?您是在哪個地區?”
客戶:“你好,我姓劉,我在北京。”
業務員:“劉先生您好,請問您是北京哪個公司?主要做什麼業務?怎麼稱呼您?”
客戶:“我們是北京某某化妝品銷售有限公司,我是公司的銷售經理,我們主要做幾個化妝品廠家在你們那裏的總代理。”
業務員:“你好,劉經理,很高興接到你的電話,也很高興認識你!我去過北京,不知貴公司主要代理什麼牌子?”
劉經理:“不客氣,我們主要代理兩個牌子,一個是廣州的××,一個是上海的××。”
業務員:“哦,那你們現在北京操作的怎樣?主要在什麼渠道進行銷售?”
劉經理:“還不錯,主要做專賣店渠道,商場專櫃也做,商場主要是做個形象。”
業務員:“哦,你們一般在什麼類型的專賣店鋪貨?有上促銷嗎?在商場有做幾個專櫃?”
劉經理:“就是有一定檔次的品牌化妝品專業店,前期3個月要上促銷,但是廠家要有物料支持。我們在5個商場有做專櫃。”
業務員:“太好了,操作方式和我們公司很接近……”
當然,詢問是有技巧的,任何時候不太可能向前麵說的案例一模一樣,所以在向陌生客戶發問時,還要注意發問的方式。目前在營銷界運用比較普遍的詢問形式主要有兩種:開放式和封閉式發問。
(1)開放式的詢問示範:
開放式的詢問方法又分為“直接詢問”和“間接詢問”,一般適合在跟客戶剛開始接觸時,話題不多時可以使用這種方式,可以引出很多對業務員有利的話題和信息,也不至於冷場。
例如:想了解客戶代理了什麼品牌?
直接詢問:
貴公司現在代理什麼品牌?
間接詢問:
不知道你們的業務傾向於什麼渠道,你們目前代理的牌子是什麼?
例如:想了解對方對自己公司產品的看法。
直接詢問:
您怎麼看我們公司的產品?
間接詢問:
我們公司的產品主要的特點就是比較有“賣點”,很多客戶都有這種看法,您怎麼看?
通過這種提問方式,可以非常有效率的獲取對方的真實想法,業務員可以根據對方的回答把握住對方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在展開談判時就比較有針對性了。
(2)封閉式詢閥
當無法對客戶的意圖做出準確判斷時,這時你需要用到這種方式來獲取對方的最終想法。比如是或否的提問方式,比如二選一的提問方式。切記在剛開始時不要采用這種發問方式,因為這種發問的回答很簡單,容易導致沒有話題而冷場。
關於“是否”的詢問:
例1:“您近期是否有接新品的打算?”
例2:“您是否認為廠家的貨款可以月結很重要?”
“二擇一”的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