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蘸筆墨寫春秋——序《秋風無語》(1 / 2)

飽蘸筆墨寫春秋——序《秋風無語》

李秀文

散文,天地人,真善美,人生一瞬,心靈起舞。中華散文,源遠流長,五千多年以來,從先秦時期的諸家散文,到當代周同賓的《黃天後土》、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王充閭的《龍墩上的悖論》等,無數部散文精品力作彙聚成了一條寬廣的散文大河,一如巨龍般蜿蜒在古老而輝煌的祖國的大地上。

趙明晨與王家芬夫婦是我多年的摯友。十多年前,我在報社任總編輯時,就曾編發過他們的散文作品。他們不俗的筆致衝擊著我的閱讀視野。今天,當明晨友又拿著一本厚厚的散文集稿約我作序時。我欽然應之,並為之高興。明晨、家芬夫婦的散文集《秋風無語》洋洋數十萬字。作者通過對鄉村記憶、青春回眸、親情依依、山水遊記、人物隨筆、情係沃土等篇章的深情描寫,主要反映了時代變遷、青春記憶、詩意山水、哲理情思等緊扣時代脈搏的鮮明主題。該文集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描寫細膩,說理清晰,所彙集的各類散文五十篇。

《故鄉的梨園》(作者:王家芬)這篇散文,通過對童年和青少年時光的深情回憶,追索了生活在偏僻農村裏的老師、二姐、秀玉等人的人生和命運,字裏行間還留露出自己在溫暖的親情之下所獲得的一份滋養,農民對土地,作者對梨園的一種感恩。“時光流年似水。一晃我與當年的老師、同學已有三十多年沒有見麵了,歲月的飛刀已在額頭上刻下了皺紋,風霜也染白了雙鬢,一想起她們,那深深的師生情,濃濃的同學誼,便時刻縈繞在心頭”,“我愛故鄉的山,我愛故鄉的水,我更愛心中的那片鬱鬱蔥蔥的梨園”。作品直麵現實,直麵草根人生,描寫得深刻、自然、真實,讀後十分感人。

《情牽紅河穀》(作者:趙明晨)這篇遊記,語言樸實,結構嚴謹,行文散點。通過由始至終,一氣嗬成的寫作筆法,把紅河穀描繪得淋漓盡致。“車出清源縣城,路因山而蜿蜒直抵山穀,山因路而咫尺清晰可辨。打開車窗,一股山區特有的夾雜著野生玫瑰與鬆油脂異香的清新、潤涼之氣撲鼻而來,沁入心脾,令人神清氣爽。遠山層巒疊翠連綿起伏,與藍天的接壤處輪廓格外分明。近處綠影婆娑蒼翠欲滴,人工栽植的鬆樹林、野生喬木混交林與間或出現在山坡地上綠油油的高粱、穀子連綴成片,滿目蔥蘢,觸手可及。天空,是瓷瓦瓦的藍,深邃悠遠、蒼茫無際。白雲,是白花花的白,團如棉絮,懸散悠然。這一北方林區特有的自然風光,猶如一塊剛剛燒製成型的巨大明代官窯磁屏風“秋光山色圖”,巍然聳立於天地之間,人登臨其上宛若駕鶴雲遊、飄飄欲仙。真可謂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功。”語言飽滿而富有彈跳力,且角度新穎,平中見奇。

散文《愛在血液裏流淌》(作者:王家芬),她在講述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以激情的筆觸,歌唱人生的幸福與喜悅,歌唱難忘的軍營生活,歌唱軍人美好的內心世界。並以特有的纖細與真摯,懷戀女兒從軍的種種細節,歌唱多彩的女兵生活。“看著身穿軍裝,英姿颯爽,渾身上下洋溢著女軍官特有青春活力的女兒,我在欣賞喜悅之餘,不覺有一絲苦澀掠上心頭,女兒長大了,而我們卻已青春不再了,真的是歲月不饒人啊! ”樸素的語言,直扣讀者的心弦。在這裏,作者通過主觀的心理描寫和細節刻畫,就把藝術和美學的多解世界,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調動起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情感經驗,去開拓和深化自己的思維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