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蘸筆墨寫春秋——序《秋風無語》(2 / 2)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散文,或者說,什麼樣的散文才是這個時代應該發出的聲音?有人說散文要關懷民生,要有社會責任感;有人說散文要揭示人的心靈奧秘,實現心靈突圍;也有人說,散文必須親近讀者,感染讀者,調動讀者……不難發現,在諸多的觀點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人為本”。通過創作主體的生命體驗來折射時代精神。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文學,在某種程度上,是人之變化的總和。這個變化主要是指人與時代的對應關係。因為所有個體的變化、發展,都是其與時代交彙互動的結果。

作者正是在與他所處的時代與社會的交彙中,在個體生命與自然、社會和人際關係的交往互動中,來進行深層次的人文思考,通過文學的形式來展示他所處時代的自然與社會環境,從而使這個時代愈發閃現出燦爛的光彩。這本散文集較之他們以前所寫的散文作品來說,不僅是化繁瑣為簡單,也是化豐富為概括,化平凡為崇高,從而使其作品顯得更精約,更凝練,且更具內涵,更有品位。“夜幕悄悄降臨,不經意間,世紀廣場上綠的草坪、綠的樹林、黃的樹籬、紅的花朵,都籠罩在一片褐色之中,仿佛這裏沒有生命、沒有喧囂,隻有秋意凝重、秋風蕭蕭……”《廣場流韻》(作者:趙明晨)。作者的胸襟與情懷在這裏自然顯現。是在文學審美的雅趣裏,自然而然地為祖國的山川、為家鄉的發展變化而含情歌吟,把文學創作溶入到自己的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之中。在《這裏,是一篇擁軍的熱土》(作者:趙明晨)、《別軍從武亦輝煌》(作者:趙明晨)、《檢徽,在法律監督中熠熠閃光》(作者:趙明晨)等許多散文裏,顯示出作者從客體闡釋走向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麵對著社會實界的某些事物,按照心儀的固定觀點,去說明其所蘊含的社會意義,這是已經習慣了的提煉散文題旨的方法。而麵對人生的深層哲理思索,則會把散文的題旨提升到更高的層麵。

從軍旅生涯中走過來的作家趙明晨是一位虔誠的散文朝聖者。他不聲不響地寫著他所鍾愛的散文。經過數年來的艱苦磨煉,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筆力亦日漸深厚,他的散文也漸成氣候,而絕非那些隨便寫著玩的等閑之輩。以前,也曾零星地讀過一些他所寫的散文,感覺寫得紮實穩健,是發自肺腑的言說。這本散文集所收入的作品均是他近幾年所寫成的,題為《秋風無語》,其本身就是一種超然物外的藝術心境。悄然獨白,尤顯平實而厚道;而在平靜中看待世界,則另有處變不驚的風度。當明晨告別了軍旅生涯之後,在“閑暇”中甚得散文之真趣,也便真真顯示了生命的大自在。

在《秋風無語》這本散文集裏,個別篇章還顯得有些直白。祝明晨、家芬寫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以奉獻給時代,奉獻給祖國,奉獻給家鄉人民。

二零一一年七月二十日於耕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