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從深入觀察到段落擴展(1 / 3)

第二講:從深入觀察到段落擴展

通過第一講的練習和觀察,我們會注意兩個現象。一是當我們有意注意或關注某一物象時,就會發現它,實際上曾被我們忽略過。而這些物象,往往是我們創作時最常使用的基本材料。有人說,忽略是必要的,有時忽略是為了記憶。但作為一個文學創作者,應該多進行有意注意方麵的訓練,並把所觀察到的東西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從文學角度講,有意觀察同時又是一種記憶訓練。

我們還會注意到,通過我們的簡單觀察,並把觀察到的東西用三句話記錄下來,這就形成了一個段落。在這個由字、詞、句連綴而成的簡單段落裏,實際上隱藏著文章生成的全部秘密。因此我們有必要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它們,並長時間地去研究它們,從字詞抓起,從段落抓起,從細節抓起,從文章的最小單元抓起,讓細節放大我們的感覺,從而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

1下麵我們觀察的時間可以略長一些。經過稍長時間的聆聽,你會接收到更多的聲音元素——

如日光燈管的嗡嗡聲

飛機的轟鳴聲

窗外的鳥叫聲

隔壁“砰”的一下關門聲

某某同學的咳嗽聲

老師的講課聲

除此之外,你還能聽到更多的聲音嗎?

請把你所聽到的6—8種物體發出的聲音寫進5—8句話組成的段落裏。

例1:

教室裏靜極了。日光燈管嗡嗡響著,似乎蓋過天邊飛機的轟鳴聲。我聽到了窗外秋風摩挲樹葉的聲音和夾雜其間的聲聲鳥啼,隔壁有人“砰”地用力關了一下門,像是在發泄不滿。我聽到了身後有同學在幹幹地咳嗽。講台上的老師在大聲嗬斥著我們,正是他的蠻橫態度,才導致了教室內不真實的平靜。

2下麵的詞和詞組表示一定的處所。任選一個你所熟悉的環境,調動你的記憶積累,寫出你曾經聽到的6—8種聲音元素,並把它寫下來,組成一個5—8句話的段落。

如:軍藝飯堂

訓練場上

行軍途中

實彈射擊

禮堂裏

大海邊

大街上

例2:行軍途中

無窮無盡的輜重車,揚起滾滾的灰塵,把一切都籠罩起來。車輛吱吱響著前進,在村道上蜿蜒數十裏。群山在前邊發著藍色。扔在馬車上的枕頭,閃著紅光;耙子、鐵鏟、小木桶叮當亂響;鏡子、水壺都眩惑人目地反著光;小孩子在衣服堆、鋪蓋、破布中打著呼嚕睡著了;雞在籠子裏叫著;係成一串的牛“哞哞”彼此應和著走得很恓惶;長毛狗滿身沾著刺果,伸著舌頭,急促地喘著氣,躲在馬車的蔭涼裏跑跑停停。

3比上一次用時稍長,觀察你的鄰座同學,用6—8種色彩和形狀,把他擴展成5—8句話一個段落的肖像描寫。

例:這是一副大概隻有斯拉夫女人才有的臉型:平滑晶瑩的線條描寫出端莊秀麗的輪廓;淺藍的眼睛和藹而安靜;白皙的雙頰少見血色。但這並不是一般的蒼白臉色,因為它時刻會迸發出炙熱的火焰;所以說是蒼白,還不如說是雪白。愛威琳娜淡色的直發微微襯托出大理石般的顳顬,一根大辮子垂在腦後,當她走路時好像往後拽著她的頭似的。

([俄]柯羅連科:《盲音樂家》第110頁)

在這一講裏,聲音是我們描摹刻畫世界的主要線條。就文字來說,聲音有時與生活顯現出相當親近的血緣關係。比如文字中的“乒乓”和現實生活中的乒乓球發出的聲音就十分接近,“砰砰”的發聲就與槍聲十分接近。聲音的發聲往往離不開物體,每個物體都有自己不同的音波和聲調,聲音的世界實際上也是物質的世界,每一種嘯響背後,都不是空穴來風。我們關注聲音,是因它不僅僅是我們創作的基本材料,而是它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神秘力量,小說家劉索拉就說,聲音與天體運行有關,與國事民心有關。以聲音為主要線索的文學作品很多,小說有麥家的《解密》、《風聲》和電影《竊聽風暴》、《無間道》等等。描寫音樂的作品就更是不勝枚舉,特別是一些世界級大作家如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爾紮克、喬伊思等等。我們唐詩中就有以寫聲聞名於世的名篇。如李頎的《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琴歌》: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尤其是白居易在詩中所寫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是直接描寫聲音的名句,至今還不時被人引用。喬伊斯的著名短篇《死者》中有朱莉婭姨媽唱歌時的描寫:“那是朱莉婭姨媽的一支老歌子——《打扮新娘》的序曲。她嗓子在音調上是有力而又清晰的,精神十足地配合著一段段使曲調華麗的速奏。雖然她唱得很快,卻甚至連一個最細小的裝飾音也沒有漏掉。傾聽著歌聲,不看歌唱者的麵容,就能感受並且分享迅速而可靠的靈感引起的激情。加布裏埃爾和其他人一塊兒在歌聲終止時大聲地鼓掌,從看不見的晚餐桌旁也傳來了響亮的掌聲。掌聲聽來是那樣真誠,以致當朱莉婭姨媽俯身把封麵上有她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的舊皮麵歌本放回樂譜架上時,一抹微微的紅暈泛上了她的臉頰。”

(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小說集第225—226頁)

在這篇小說裏,朱莉婭姨媽是天主教唱詩班也就是合唱團的成員,她從少年時期就開始唱讚美上帝的歌,三十多年來“白天黑夜,黑夜白天地在那個唱詩班裏給人家苦幹。聖誕節早晨六點鍾就去唱”,結果,唱來唱去,她的歌唱家的天賦就被湮沒了,人們並不知道她的名字,反而在年老時被另外年輕的唱戲班成員給取代了。她把一切都獻給了上帝,但上帝卻並不領情。喬伊斯一生有三個決裂,與家庭決裂、與宗教決裂、與祖國決裂。在《死者》這篇小說裏,朱莉婭姨媽唱歌隻是其中一個細節,但盡管如此,喬伊斯卻利用這個細節將他反宗教的汁液浸泡其間,讀後讓人不禁掩卷沉思。

關於以聲音為主線所創造的名篇多不勝數,這裏不一一細述。

我們現在談一下肖像描寫。

剛才,我們用6—8種色彩和物體描述了你身邊同學的肖像,這使我們對肖像描寫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文學作品中,肖像描寫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它對於塑造人物形象、深化題旨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巴爾紮克筆下的《歐也妮·葛朗台》裏老葛朗台的肖像——他身高五尺,臃腫,體闊,腿肚子的圓周有一尺,多節的膝蓋骨,寬大的肩膀;臉是圓的,烏油油的,有痘痕;下巴筆直,嘴唇沒有一點兒曲線,牙齒雪白;冷靜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謂的蛇眼;腦門上布滿皺紋,一塊塊隆起的肉頗有些奧妙;青年人不知輕重,背後開葛朗台先生的玩笑,把它黃黃而灰白的頭發叫做金子裏攙白銀。鼻尖肥大,頂著一顆滿是血筋的肉瘤,一般人不無理地說,這顆瘤裏全是刁鑽促狹的玩意兒。這副臉相顯出他那陰險的狡猾,顯出他計劃的誠實,顯出他的自私自利,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吝嗇的樂趣,和他唯一真正關切的獨養女歐也妮身上。而且姿態,舉動,走路的功架,他身上的一切都表示他隻相信自己,這是生意上左右逢源養成的習慣。所以表麵上雖然性情和易,很好對付,骨子裏他卻硬似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