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在發展的300多年中經過了多次改革,進入20世紀總體上已定型,為追求音色更完美,張弦係統不時有些改進,鋼琴的聲音也確實是越來越好。但是鋼琴的擊弦機近50年來卻基本上無創新、無大改動。這一現象說明鋼琴擊弦機結構日臻完美,但更為本質的原因是鋼琴使用者的認同問題。因為鋼琴演奏技藝十分艱深,為提高演奏技藝,一百多年來現代鋼琴的演奏技術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訓練方法。一個鋼琴演奏者練習了十幾年才掌握了技巧,由於擊弦機的改動,將使所有演奏者麵臨新的東西,即使這新的東西是合理的,也不會被人們所輕易接受。所以,作為調律師必須尊重傳統,因為尊重傳統即是尊重所有功成名就的鋼琴家、千千萬萬鋼琴使用者,這是一個調律師的首要的工作準則,切不可在調整、維修鋼琴時,還沒弄明白所以然就隨意地去調整。
鋼琴雖為定型產品但每個品牌的鋼琴都有某種不同的設計和不同的工藝加工過程,其主要體現在張弦係統的差別和外殼的風格之不同。就擊弦機而言則基本無差別,若究其細節無非是大、中、小型琴的差別,但這些差別也僅僅是某個部件大小長短的區別。例如,切克的長短,槌柄的長短及與此相關的零件的長度上的差別,其設計原理是沒有變化的。也就是說各種型號的琴,聲音可以有很大的差別,而鍵盤彈奏的感覺,觸鍵的輕重、深淺、靈敏程度必須是一致的。由於臥式(三角)琴與立式琴結構上的區別,使得彈奏觸感有較大差別,這是客觀技術上不能解決的問題。
第一節 立式鋼琴擊弦機的調整
一、擊弦機的正確運動
按動琴鍵,鍵尾處的頂柱(卡釘)將聯動器(切克)頂杆(切克腳)向上運動,頂杆(切克腳)推動轉擊器,裝置在轉擊器上的槌柄帶動弦槌,以轉擊器軸架為中心轉動。弦槌離弦2~4mm時,調節鈕擋住頂杆(切克腳)凸起部位,使頂杆(切克腳)從轉擊器中脫開,弦槌失去動力靠慣性擊弦。
弦槌擊弦後,由於弦的反彈力使弦槌立即彈回,為檔接木托住。手指離開琴鍵,頂杆(切克腳)在下部圈簧的作用下立即複位到轉擊器下部準備第二次擊弦……此過程一旦出現任何一點問題,弦槌擊弦便會出現故障。
二、弦槌擊弦相關部件的調整
調整的先後順序依習慣而不完全相同,以不造成重複為原則。
(1)開門大小。開門大小是指弦槌距琴弦的距離。這一距離因琴的不同設計而有所區別。大體標準為44~50mm(國際標準為44~48mm)。鋼琴出廠前均按設計要求調整到位。調整開門尺寸是以活動扳手調整擊弦機左、中、右鐵架子上螺絲來完成的。此距離一旦調好,正常情況下是不會改變的,平時由於濕度過大造成各部件膨脹,使弦槌離開背檔呢,造成弦槌擊弦時頂住琴弦不能退回,琴弦不能充分振動,隻能發出短促聲音。此時應將鍵尾頂柱(卡釘)順時針調整,使卡釘高度下降,弦槌回落到背檔呢上,以手指按壓鍵尾部之鍵杆,輕觸鍵前端感覺尾頂柱(卡釘)與聯動器(切克)之間有0.5mm的間隙即可。
(2)對弦正直。由於濕度變化而出現弦槌縫隙不均勻、對弦不正的毛病。以調整專用螺絲刀將頂杆(切克腳)端頭撥開,找到轉擊器軸架螺絲,將螺絲鬆開,弦槌對準琴弦,注意左右縫隙調勻後將螺絲擰緊。
(3)弦槌跑偏。由於粘槌柄的膠液固化時,力量不均勻會使槌頭歪斜、跑偏(向前運動時會向左或右偏移),以專用加熱工具(國內多用酒精燈)對槌柄進行加熱烘烤,邊烘烤邊對歪斜的弦槌進行校正(千萬注意防止不要烤糊槌柄)。
對跑偏的弦槌在轉擊器軸架與總檔接觸的側麵墊紙條即可得到校正。不熟練者可將轉擊器拆下,在軸架圓孔側麵粘上2mm寬紙條(弦槌往右偏墊左邊,反之亦然),然後重新將轉擊器裝好。
(4)弦槌在頂杆的推動下以轉擊器軸心為圓心運動擊弦,為了保證琴弦充分振動,弦槌擊弦曆時必須很短(弦槌撞擊琴弦時與弦接觸的時間應小於0.3ms)。為保證弦槌擊弦曆時盡量短,弦槌距弦2~4mm時,頂杆靠調節鈕(拾條)作用,使頂杆從轉擊器(中古)下部脫出,弦槌靠運動慣性擊弦(若頂杆過早脫開,則弦槌過早失去推力會造成擊弦無力)。因此調節鈕(拾條)既不能調得過小,也不能調得過大。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調律師由於弦槌連擊而將調節鈕調大(實際上是減少了弦槌的行程),這會造成擊弦無力。調節鈕上部的螺絲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圓環,另一種為扁平,所以調律應備兩種工具。逆時針旋轉能縮小擊弦槌慣性擊弦的距離,在季節變化中通常拾條會變得較開(距離加大)。應特別注意的是前麵講過按鍵時弦槌頂在弦上,使弦不能正常發音,有時會誤解為是調節鈕(拾條)問題,實則是卡釘太高而非調節鈕(拾條)問題。
(5)弦槌運動必須順暢、不鬆曠。在南方雨季時有些琴會出現運動不靈、弦槌不能及時回位。出現此種情況有多種解決辦法,例如以電工用烙鐵對軸針加熱;或以軸針尖蘸點白油點在軸襯呢上等辦法。但似乎更換軸針的辦法更簡便有效。以退軸器或專用衝子將軸針退出,選適合的軸針按上即可。關鍵在於何為適合?有經驗的技師將軸針穿過軸孔轉一下就能感覺到是否適合,即旋轉時較順暢但有一定阻力,若無阻力則必鬆曠。對螺絲緊固後仍然左右擺動的弦槌,同樣需更換軸針。換軸針的辦法同上,隻是需選比原軸針大一號的軸針。需特別注意的是,若軸針太大會使轉擊器劈裂,如出現劈裂,就隻好更換整個部件了。
(6)弦槌擊弦後由檔托木托住,以利第二次或連續擊弦。檔托木的前後位置以弦槌擊弦回落後與弦的距離為準,應為12~15mm。應注意的是往前推托木時要用另一隻手壓緊轉擊器(鋤頭),往外拉時托住切克以免損壞其他部件。調整檔托木左右間隙量時要使用專用鉗子,隻要夾住檔托木鐵絲,托木就會向左或右移動。特別要注意的是,要夾在托木鐵絲的根部,若托木不垂直可夾托木根部鐵絲(不要夾鐵絲中部)。
(7)弦槌擊弦時,有時會出現斷奏現象,即快速彈同一鍵時個別音不響(彈8次響7次)或彈幾次再彈就不響了(俗稱噎死)。有幾種原因可能導致這種毛病的出現:
①圈簧太軟,彈性過小使頂杆(切克腳)不能及時複位;將圈簧上部用鑷子向上拉,增加彈力。
②琴鍵過深;將鍵提起,在氈墊下部墊紙圈。
③弦槌離開背檔;先將卡釘向下調,使卡釘與切克腳之間留出0.5mm間隙。
三、聯動器相關部件的調整
聯動器(切克)是鍵盤係統的第二級杠杆,是非常重要的部件。此部件雖然重要但出現故障的幾率相對較少,調整起來難度也不大。
(1)在使用中由於溫、濕度的變化,軸架螺絲的鬆動,有時個別鍵會出現聯動器頂杆(切克腳)對轉擊器(中古)不正的毛病。
將擊弦機鐵架子螺母(左、中、右)鬆開取下放在固定位置。將擊弦機鐵架子從上螺絲中拉開,找準不正的頂杆(切克腳),將螺絲略鬆,將頂杆對正後擰上螺絲即可。此項工作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卻並不容易,原因是頂杆是在擊弦機前麵,調整螺絲是在擊弦機後麵,沒有經驗時後麵螺絲擰好了,再看前麵又不對了,但隻要耐心地去做也並不難。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擊弦機複位時,千萬注意不要碰製音氈,製音氈壞了修起來更難。複位後還要重新檢查右踏瓣支棍是否有效、製音氈是否全部複位(尤其低音區一定逐個檢查一遍)。
(2)聯動器托木是以鐵絲固定在聯動器主體上的。調頂杆後托木左右間隙必然發生變化,需用切克鉗進行調整。切克鉗是專用的工具,兩片鉗口是弧形的,將切克鉗凸麵對準左麵,稍用力夾托木鐵絲就會向右偏移,反之亦然。
特別要注意的是調托木左右間隙時,切克鉗應放在鐵絲底部。若托木之間上下不正,應以切克鉗調整鐵絲上端,使其縫隙順直。
(3)頂杆(切克腳)與轉擊器(中古)之間留有0.5mm間隙是為保證易於複位而不產生“斷奏”(連續彈同一鍵不丟音)。調整這一間隙是在於鍵尾卡釘的高低。以卡釘棍向左旋,卡釘降低,反之升高。以左手輕按鍵尾,右手輕輕敲擊鍵前端,弦槌不動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