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製成的弦槌硬度仍不夠,且毛氈的張力過大,往往膠液的強度不足,難以將毛氈粘緊在木楦上,盡管有金屬穿釘但仍有開膠之可能。經改進後進行第二次熱壓定型。大大減少了毛氈的張力,避免了開膠的可能性,但這樣製成的弦槌通常內外都比較硬,調律師要特別在其表麵使用專用“排針”將表麵刺軟,特別是中低音區,弦槌表麵過硬會使擊弦曆時太短,從而易出現刺耳的高頻泛音。有時甚至會出現“啪、啪”撞擊雜音。
八、音質的判斷
在鋼琴製造的過程中,成品出廠前最後一道工序為“調理音質”。其工作的目的即是調整弦槌的硬度,使鋼琴的音色由低音至高音均勻連貫,統一協調。如果觀察一個經驗豐富、技術熟練的調律師進行音質調整工作時,你會覺得這似乎沒有什麼難度。僅從其操作程序看也確實沒有什麼複雜的程序,多數隻是聽聽音,刺刺弦槌。但是真正難的正在於此。聽音之難在於建立起與音樂家近似、能為多數音樂人士認同而又有自己特色的抽象的音色概念。
前麵講了弦槌各方麵對音色影響的因素,這些知識僅僅是調整弦槌應了解的基本理論知識。若想調整好一架鋼琴的音色,絕非僅了解基本理論知識就能做到。它需要調律師在音樂聽覺的正確判斷下,運用大量實踐總結出來的豐富的經驗,針對各個音的具體情況,對弦槌進行有效的處理。
此外,調理音質的技師必須是一個有較高水平的調律師。因為音不準的情況下不能對音色做出十分準確的判斷,因此,在調整音質前需先對音準進行精確的調整,這也是其工作難度之一。
調整音質的工具,。
此外再配一個專用的烙鐵,不得已時,一般熨鬥也可代用。
第三節 弦槌的調整
排針是調理音質的主要工具,它是用來將過硬的弦槌刺軟用的。排針由3~4根鋼針(可用大號縫衣針製作)組成,用金屬壓板固定在木柄上。
一、音質的調整
調整音質前,先對整架鋼琴的音色進行逐鍵反複彈奏,以確定此架鋼琴音色的總體情況。彈琴時的力度、深度、運指方法應力求與鋼琴演奏人員相近,否則,不能正確識別琴的音色。琴的音色若總體過硬,就要將擊弦機卸下來,在弦槌下麵墊上厚木條,按低中音次序逐個將弦槌針刺。高音區幾乎可視為針刺的禁區,次高音若過硬,針刺時也要以較輕的手法,且盡量避免刺弦槌的前端,中低音區雖然不是絕對不能刺弦槌的前端,但應盡量避免,因為弦槌的前端過硬多為弦槌在壓製過程中壓力過大,如果在前端刺軟即使可以使音質改善,但彈不了多久,即會恢複原狀。這是因為一方麵弦槌前端毛氈會很快在弦槌的不斷擊弦中重新壓實,更因為槌冠毛氈被刺軟後,毛氈的耐磨程度降低,從而減少弦槌的壽命。弦槌過硬時針刺弦槌的兩側(弦槌裝配完成後刺兩側有一定困難),不僅能降低槌冠的硬度和張力,還會減少對槌冠毛氈的損害。
二、弦槌處理液
弦槌處理液是一種增加弦槌硬度的液體。使用處理液來增加弦槌硬度的做法,在音樂界、製造界均有不同見解。多數人認為若作為一種製作弦槌工藝流程中的一個工序是不足取的。但是,在一架總體尚好,個別音區或個別音弦槌過軟時,適度應用處理液不失為一種選擇,隻要應用適度也能產生很好的效果(筆者對某品牌國產琴及多架東歐進口立式琴用處理液進行處理,得到很好的效果。幾年後弦槌出現過硬時,用排針刺軟亦不困難)。處理液有不同配方,比較簡單的是用稀釋的硝基清漆,稀釋的程度以經驗來測定,即用市場購得的硝基清漆,以硝基稀料進行稀釋。稀釋過程中以最小號毛筆攪動均勻,不時將毛筆提起觀察,順筆尖流下的液體感覺略低於食用油的濃度即可使用。此液的缺點是塗上後可見痕跡。用硝基稀料浸泡白鍵片的辦法可不留印記。用稀料泡包裝用的白色聚苯塊,也是較好的方法。
三、弦槌處理液用法
首先以手指擠壓弦槌,感覺其鬆軟程度,確定塗的程度,總的原則是盡量少塗,然後再聽聲音有否改善,如不夠,再塗一次。以小號毛筆蘸少許稀釋後的處理液,以筆尖在弦槌兩側往裏滲液,不要蘸液太多,滲液時筆尖接觸弦槌麵要小,使處理液慢慢滲進弦槌兩側,毛筆蘸液量,少時一滴,多時二滴,聽後認定不夠時再按原位蘸液滲進。此種處理法可提高弦槌內部硬度,使表層不致過硬。
弦槌過軟又不便更換時,亦可采用弦槌前端擊弦位置的兩側滲液處理,效果會更明顯,但可能會出現刺耳的高次頻音,待液體充分固化後,用細砂紙將表麵漆痕磨去,再用排針以較淺的深度刺槌端麵,使表麵形成薄薄的柔軟層。然後對整台琴全音域進行逐個音的審聽。先找出過硬的,根據過硬的程度用排針刺軟;然後再次從高音往低音(或反之)逐個審聽,當找不出過硬弦槌時,再從頭審聽查找過軟的,用處理液再次處理,直至全音域協調一致。
為方便快速,可以在逐個聽音時對過硬的弦槌用鉛筆根據過硬的程度做上記號,再根據所做記號逐一處理。處理後再逐一審聽,如此可能要反複多次才能達到較好的程度。
應說明的是,一副很差的弦槌處理後可以達到“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同高級琴仍不能相比。一副好的弦槌(磨損不多的話),加上好的發音係統,經音質調理可如新琴一樣變得敏感而優美,但若處理液用得過多,排針刺得過度,也會使好的弦槌失去美好的音色。因此,作為有經驗的調律師越是對好的鋼琴,越是要小心從事,調整的幅度不應過大,對音質很差的琴倒是可以放心大膽地去調整。
四、降低弦槌硬度的方法
針刺弦槌的兩側,能降低槌冠硬度的原因在於針刺弦槌兩側降低了弦槌兩側的張力,即減弱了弦槌兩側毛氈的拉力,使槌冠的張力得以緩解,毛氈表麵張力降低。由於弦槌兩側毛氈的硬度下降,弦槌擊弦時得到了彈性緩衝,使弦槌擊弦曆時稍有延長,高次諧音減少,音色變得柔和。由於裝配好的弦槌用此法針刺時有一定難度,刺的不深時往往效果不夠明顯。在製造廠內發現某批次弦槌硬度過高,在弦裝配前即做此項工作效果較好。
如果在逐個分析音色發現個別弦槌較硬時,采用以排針刺槌冠的方法,能較容易地取得效果,但切不可刺得過深,隻要達到表層張力下降,彈性適度即可。
從弦槌的側麵針刺弦槌的方法,在實踐中運用的也不少,但運用此法更應小心從事,針刺角度過小過深會將槌冠毛氈刺起層,雖然音色立即會柔和起來,但起層部分毛氈易於磨損,而磨損後音色會更差。因此斜刺的方法應掌握在60°~75°為宜。
五、弦槌的更換
弦槌過於鬆軟對音質影響很大,音量明顯不夠,同時低音混濁,中音無美感,特別是高音不僅音色木訥無色彩,衰減也大大加快,使整台鋼琴的音色顯得毫無生氣,這是最差的弦槌。近年來國產鋼琴中這種音色的琴已經很少見了,若遇此種琴最好的辦法是將整套弦槌換掉。弦槌的更換,用剪軸釘的鉗子將槌的尾端木芯在槌柄兩側邊緣處剪開(若從中間剪開槌柄會裂開),用木銼將槌柄上的餘膠清理幹淨,將新的弦槌逐個擺放在槌柄端頭,觀察孔徑縫隙是否合適,若槌柄與槌孔間隙過小膠液不能存留,應將槌柄放於桌上用木銼滾壓出“麻痕”,再行粘接。待孔徑適當時,將槌頭取下3~4個在槌芯木孔內塗膠(動物膠、乳膠均可),然後將弦槌逐個對正琴弦,再取下3~4個如法塗膠裝槌,待膠將固化時再調整一次,調整時要注意弦槌左右縫隙均勻,槌頭前端高低一致,對弦不偏,弦槌前移做擊弦動作時不跑偏即可。
六、“弦溝”的形成及修整
弦槌在擊弦時雖然僅是撞擊,磨損不應很大。但在無數次擊弦過程中,弦槌會磨出三條溝痕。此時的弦槌與琴弦的接觸麵已不是一條很短的弧線,而是一段與琴弦平行的線段,這就使音色變壞。有經驗的鋼琴家和調律師一觸鍵就可以聽出來是舊鋼琴的音色。這種音色聽起來似乎很明亮,因為長期擊弦磨出溝痕的弦槌已經失去彈性,擊弦曆時很短,高次諧音較多而顯得很明亮,但由於擊弦時弦槌與弦接觸“線段”過長,擊弦點被破壞,擊弦曆時短,不諧和泛音隨之出現也使音色刺耳,此外由於弦槌失去彈性,不可能彈奏出柔美如歌的樂段,而現代鋼琴最大特色即是聲音變化幅度大,這是因為較大張力的琴弦,重量較大的弦槌,加上弦較長和鍵由中間支點形成的杠杆比例,使演奏者輕彈時弦槌與琴弦的接觸幾乎是一個有彈性的“點”(極小的弧線段),聲音就呈柔美如歌。重彈時琴鍵大力推進弦槌,弦槌不僅以很大力量,也以更高的速度擊弦,此時弦槌與弦的接觸麵加大,高次諧音伴隨部分不諧和的泛音同時爆發出來,使人感到強大有力,而令人振奮。這得益於弦槌適度的彈性和適宜的外形,調整弦槌外形和彈性正是調理音質工作的目的。
弦槌磨出“弦溝”或槌冠過厚、過尖,均應用砂紙進行打磨,進行此項工作應十分細心。①注意弦槌端麵不能磨偏,以保證三根弦正常發音;②要順著毛氈的纖維打磨,切不可橫向打磨;③以弦槌中心線為界,從槌的兩側麵向槌冠方向打磨;④在磨“弦溝”時,千萬不要磨得太多,以端麵還能看到弦的印痕為準,在精細打磨時再輕輕地將弦的印痕去掉;⑤砂紙板稍有些弧度,易於使槌麵打磨得平整;⑥可以準備粗、細兩種不同的砂紙,以較粗砂紙磨出形,再用細砂紙精細打磨,打磨後再用熨鬥熨燙定型。
槌冠已經磨平的弦槌僅沿槌冠兩側打磨出弦槌應有的形狀即可,因為槌頭已磨損,質(重)量已下降,若再打磨的較多則使弦槌質量下降較多,會導致擊弦無力。
思考與練習題
1.什麼是音色,音色的成因是什麼?
2.對音色的影響有哪些?
3.為什麼不同樂器會有不同的音色?
4.改善鋼琴音色的辦法有哪些?
5.什麼是擊弦曆時?
6.弦槌過硬、過軟會出現什麼音色?
7.針刺弦槌的目的是什麼?
8.如何正確使用弦槌處理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