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現場上,導演終於忍不住暴跳如雷起來,他揮舞著手臂衝到一個演幹部的年輕演員麵前教訓道:“你這不行!你的身體和對話根本不協調,哪怕一個舉手投足像回事兒也好。”演員重演了一遍,導演看了還是搖頭:“你在演你自己,不是在演幹部,你臉上要那麼多亂七八糟的表情幹嘛?一看你那神情、動作就不像幹部。”導演最後又甩下一句:“一定要注意你的身體語言!身體語言就是一個人身份證和說明書!”
這個導演說得太對了。在現實生活的舞台上,你的身體的每一個無意識的動作,也就是你的身體語言,是可以讓人們在一瞥之下,了解你的生活史和你的全部為人的。狗能聽到人聽不到的聲音,蝙蝠能在黑夜裏偵測到人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的形狀,那些客觀存在的事物並不因我們的感覺局限而不發生作用。同樣的道理,人的無意識的身體語言也對其他人有著巨大的吸引或者排斥作用。你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個皺眉、甚至每一個哼唧聲都會對別人產生影響,使他們接近或疏遠你。
男人在工作中,會憑無意識放棄或選擇一個目標;女人在生活中,會憑自己的感覺接受或者拒絕一個約會。在意識的層麵上,可能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道理,可是就像狗耳朵中的聲音、蝙蝠眼裏的物體一樣,那些對於我們的潛意識發生作用的因素是客觀存在的。
一位漫畫家說,他的作品所以傳神,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因為他不僅擅長描摹人物的外表,還擅長刻畫人物的內在品質。他曾經給好多名人畫過肖像畫,你一看那些畫立刻就可以知道畫上名人的個性。
有人問漫畫家:“你怎麼就能把人物的性格畫得那麼傳神呢?”
他回答說:“很簡單。我一眼就看出他們的性格了。”
提問者說:“我的意思是說,要全麵的理解他們的個性,你是不是也會對他們的生活狀況、個人經曆做一些研究呢?”
“一般不研究。我說過了,我就是看。”
“看看就可以嗎?”
漫畫家解釋說:“其實人的個性就擺在他們的身上,你一看他們的相貌、姿態、習慣動作就能看出來。”說到這,他拿出幾張藝人的照片來,指著上麵的人物說:“你看這個是郭富城,他有點木訥;這個是鄭少秋,很有風度;這個是劉德華,有點孩子氣;這個、這個是陳冠希,你看他的眼神就有點飄移不定,是不是?”
在社交中,兩個人一旦發生接觸,就要發生大量可見和不可見的信息交流,要塑造一個富有魅力的個人形象,不下點功夫注意身體語言,那是不可能的。
要是你能用身體語言給人們的第一眼留下光輝燦爛的印象,這個印象就能在人們的記憶中一直燃燒,永遠保留下去。為什麼呢?
在我們這個高速運轉、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在時刻遭受大量信息的輪番轟炸,待人接物時,必須盡可能迅速地形成判斷,對所遇到的問題做出反應,否則就會落在別人的後麵。這種行為的一個後果就是,不管人們什麼時候遇見你,沒等跟你說話呢,已經開始根據你的身體語言給你下結論了。
你也許會質疑人們是否夠有足夠的感知能力燭照一切。答案是:他們有、他們的確有足夠強的感知能力。就在你張開嘴唇,吐出第一個音節之前,有關你的大量信息已經通過各種有形無形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腦海。你的身體語言會構成人們對你的第一印象的80%,就算你一個字不說,人們就可以大體上判斷你的為人。
要是你有機會去外國,你又不懂所在國的語言,你就會有這樣的經曆:雖然你聽不懂人們說的話,可時間一長,你還是會逐漸弄清楚很多事情。比如遇見新同事時,你可以判斷出他們對你的友好程度、他們的自信心程度、他們在機構中的地位高低。要做到這些,光靠觀察他們的外表和舉止就能得出結論。
這其中並沒有任何玄妙,我們每天在和人打交道時,都進行著類似的判斷。科學研究表明,當人受到外界刺激時,在大腦進行理性認識之前,就已經先期完成了一個情感性的結論。
就在我們審視對方的一瞬間,我們就會根據對方的身體語言,對對方產生一個大體上的印象,對對方的為人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做出一個判斷。
有這麼一對夫妻,女的在大學裏當教授,丈夫是政府機關的幹部。兩個人都事業有成,感情很好。女教授在大學裏也是很有影響力的人物,講課特受學生歡迎,不斷有學術論文、論著出版,還兼任了好幾個行政的、社會的職務,深受領導、同事和業界人士的器重。可是,當她有時跟著丈夫出去參加丈夫單位的活動時,她就特別失落,根本就沒人知道她是怎麼一回事。去孩子學校開家長會也是,在孩子老師眼裏,她不過就是另外一個普通的孩子他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