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在事業與生活間找到平衡(1 / 3)

一些40歲的男人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在忙碌與緊張中度過,他們的神經繃得很緊,認為自己一旦放鬆就會一無所有。因此,沒有權利來享受生活。其實,工作與生活並不存在矛盾,二者之間有個平衡點,把握了它,你就會成為一個懂得生活、會工作的人。

合理安排時間

每一個傑出的人,都善於把握時間、運用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情。美國一所大學的科研人員對3000名大學生做過調查,發現凡是成績優秀的學生都善於安排時間。有時,成功與否的界限就在於怎樣分配和利用時間。許多人往往認為,不過是幾分鍾、幾個小時的時間嘛,有什麼了不起,實在不行明天再去做。但是,這就是傑出者與平庸者對待時間態度上的根本差異。

科學安排時間的能力,是一個成功人士必備的基本素質。可許多人覺得,提高效率沒有錯,但不能不顧條件和環境製約,主張一切“慢慢來”。明明三下五除二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到了某些人手中卻非得拖個少則幾天,多則半年,使許多事情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在於許多人心中缺乏時間概念,沒有一個明確而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時代已進入到市場經濟、信息時代,任何陳舊的想法都應當主動拋棄。現代社會的競爭是能力的競爭,是學識的競爭,也是效率的競爭。隻有懂得合理安排自己時間的人,才有可能在效率上勝人一籌。

對於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來說,如果休息時間多的話,工作效率也會很高。弗雷德裏克·泰勒,在貝德漢姆鋼鐵公司擔任科學管理工程師的時候,就曾以事實證明了這個道理,泰勒選了一位名叫施密特的先生,讓他按照馬表的規定時間來工作。有一個人站在一邊拿著一隻馬表來指揮施密特:“現在拿起一塊鐵,走……現在坐下來休息……現在走……現在休息。”他曾觀察過,工人每人每天往貨車上裝大約12.5噸的生鐵,而且中午時就已經筋疲力盡了。在對所有產生疲勞的因素做了一次科學性的研究之後,泰勒認為這些工人不應該每天隻運12.5噸的生鐵,而應該每天運到47噸。照他的計算,他們應該做到目前成績的4倍,而且不會疲勞,隻是必須要運用合理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一邊休息,一邊工作。

結果可想而知,別的人每天隻能裝運12.5噸的生鐵,而施密特每天卻能裝運到47.5噸生鐵。而且弗雷德裏克·泰勒在貝德漢姆鋼鐵公司工作的3年裏,施密特的工作效率從來沒有減低過,他之所以能夠做到,是因為他在疲勞之前就有時間休息:每個小時他大約工作26分鍾,而休息34分鍾。他休息的時間要比他工作的時間多——可是他的工作成績卻差不多是其他人的4倍!

有句話說得好:“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可以看出一個人未來的發展。”一個人要做點事,成就一番事業,沒有好的習慣是不行的。嚴格遵守作息製度,可以使我們在學習時集中精力,因而提高效率。因此,生活有規律對學習、工作和保護神經係統以及整個身心健康都很有益處。

良好的作息習慣,意味著要順應人體的生物鍾,按時作息,有勞有逸;按時就餐,不暴飲暴食;適應四季,順應自然;戒除不良嗜好,不傷人體功能;尤其要保持足夠的睡眠,保證每天有一定的體育鍛煉時間。

人類的生活,有許多生理現象都要受到自身存在的一種與時間因素有關的物質的控製。這種物質與日常的鍾表有著類似的作用,被稱為“生物鍾”。人體生物鍾是一種複雜的生理過程,由鬆果體來“指揮”。鬆果體是腦內一個豌豆大小的腺體,分泌的激素叫鬆果體素(也叫退黑激素)。生物鍾紊亂,鬆果體素極度減少和喪失正常節律,將造成體內許多生理功能的紊亂,出現疲勞、睡眠障礙、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損害健康甚至發生疾病。

如果能根據人體的這一生物鍾安排作息時間,使生活節奏符合人體的生理自然規律,就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不容易得病。

不同的人,其生物鍾的規律也不一樣,大致分三類:晝型、夜型、中間型。但對於我們來說,正處在身心發展時期,不管生物鍾是什麼類型,應當取得這樣一個共識:上午8點開始,要進入學習,白天的學習任務安排得滿滿當當。如果過分強調夜型特點,非通宵達旦學習不可,等太陽升起來,你卻要倒床睡覺了。所以我們不應該過於強化自己的生物鍾類型,而應該適應學習的規律。

拿破侖·希爾到麥迪遜廣場花園去拜訪一位參加世界騎術大賽的騎術名將吉恩·奧特裏。他注意到他的休息室裏放了一張行軍床,“每天下午我都要在那裏躺一躺,”吉恩·奧特裏說,“在兩場表演之間睡1個小時。”他繼續說道:“當我在好萊塢拍電影的時候,我常常靠坐在一張很大的軟椅子裏,每天睡兩次午覺,每次10分鍾,這樣可以使我精力充沛。”

40歲男人必須明白時間既不可逆轉,也不能貯存,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特殊資源,它的有限性決定了你必須很好地規劃它,做到有效利用才能讓它發揮最高效力。你生存的價值和境界就體現在你利用時間取得的成績中。所以請不要忽視這個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

分清輕重緩急才能做好事

40歲的男人在做事時一定要能分出輕重緩急來,不要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糾纏不休,否則既浪費了時間精力,又延誤了重要的事情。

一位代理國外名牌的中年成功人士在講述他成功的經營經驗時說:走群眾路線是綜合性大商場的做法,他走的是貴族路線。他說: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80%的錢掌握在20%的人手中,因此,抓住這20%,就抓住了80%的財源。

是的,這是一個哲學論題的實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涇渭分明,直奔主題,確實是許多人成功的經驗之一。

華裔電腦名人王安博士,在美國企業界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從一個人以600美元創業,發展到員工3萬人,年營業額高達30億美元。他非但名列全美十大富豪,而且獲選為全美最傑出的12位移民之一。

王安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之間,總有運氣的因素存在,但他確信成功是沒有秘訣的。固然他認為成功沒有秘訣,然而從許多的錯誤之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卻是他事業成功的主要原因。

影響他一生最大的“教訓”,發生在他6歲時。

有一天,王安外出玩耍,路經一棵大樹下,突然有東西掉在頭上,他伸手一抓,原來是個鳥巢。他怕鳥糞弄髒了衣服,於是趕緊用手撥開。

鳥巢掉在地上,從裏麵滾出了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他很喜歡它,決定把它帶回去飼養,於是就連同鳥巢一起帶回了家。

王安走到家門口,忽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養小動物,所以他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在門後,急忙走入屋內,請求媽媽應允。

在他苦苦哀求下,媽媽破例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王安興奮地跑出門外,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隻見一隻黑貓意猶未盡地擦拭著嘴巴,原來就在他向媽媽請求時,小麻雀已被黑貓吃掉了。他為此事傷心了好久。

從這件事中,王安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教訓:隻要是對的事情,絕不可優柔寡斷,必須馬上付諸行動。

從1982~1985年,IBM連續4年被美國《財富》雜誌推舉為表現最優異的公司。

在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上,IBM如何蟬聯4年的冠軍呢?他們製勝的武器為:一方麵勇於創新,一方麵堅持三大基本信念。

IBM的三大基本信念是——充分尊重個人、服務顧客至上、追求卓越的績效,不在無謂的小事上花力氣。

我們可以從IBM的老板小華特森與部屬巴克·羅傑斯的一段精彩對話中,知道IBM是如何在實踐他們的理念的。

有一次,羅傑斯接到小華特森的開會通知,要他下午3點準時參加。不巧他事先已與顧客約好,當他接到通知時,已在顧客的辦公室了。當羅傑斯把顧客的事情辦妥之後,回到總公司,已經是下午6點半了。

小華特森為了表示他的不滿,會議並沒開始,全公司的高級主管都在會議室等候羅傑斯。

當羅傑斯走入會議室時,小華特森麵無表情地詰問他:“追求卓越的績效是公司的基本理念,你連這麼重要的會議都無法準時參加,如何去追求卓越的績效呢?”

羅傑斯立刻反問說:“公司其他的理念,是否也要徹底實踐呢?”

小華特森回答:“當然啦!”

羅傑斯又說:“我與新澤西州的客戶有約在先,因此先赴約完成‘服務顧客至上’的理念,這麼做難道錯了嗎?”

小華特森的臉色緩和下來,微笑著說:“巴克,你對事情的輕重緩急掌握得非常到位。我們現在立刻開會。”

能把握分寸,“就重避輕”,這是很多成大事者的重要素質。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個性的。他們敢作敢為,敢於對瑣事和無聊的人說“不”。他們的心裏有一個鬧鍾,能做自己時間的主人,在什麼時候該幹什麼樣的事情,它都會提前予以警報。脫口秀明星拉瑞·金說:“我發現在生命中得到的愈多,不論是職業上或金錢上,你就可以挑選得愈挑剔,我現在已經沒有非去不可的午餐了。”而在掌控事情的輕重這個方麵最為令人拍案叫奇的當屬毛澤東。他不但沒有什麼“非去不可的午餐”,而且也很少有什麼非去不可的會見、會議和會談。所以在做事的時候,我們主張既要重視精細功夫,也要注意避免瑣事纏身。

把事情分出輕重緩急來,擇其重點而優先處理,這是避免自己過於忙碌的一個重要原則。

不要陷入過分忙碌的誤區

對40歲的男人來說,老莊哲學實在太落伍了,他們崇尚功名,全身心投入艱巨繁忙的工作,因為他們害怕被年輕人淘汰,而精神緊張可以製造出一種充實的幻覺。事實上他們是走入了忙碌的誤區,這樣忙碌的生活,隻會使自己越來越沮喪。

都市街道上的車流、城市商場裏的人群,都急急匆匆地穿梭在由高樓與高樓、辦公室與辦公室以及公文、數字、契約、票據、身份證明等構成的立體迷宮中。人們晚睡早起,追逐金錢,追逐名利,追逐聲色,追逐事業……經常把自己的家人、朋友冷落一旁,從早到晚,忙個不停,為每一張新增的人民幣、每一寸官能的快感、每一分空洞的名聲而歡喜,或者為它們的失去而悲傷。而閑情、親情、友情,乃至愛情,都被人們踩在了匆忙而疲憊的腳步下,塞進了厚薄不一的錢夾中,夾進了厚重的文件裏,甚至扔進了垃圾堆中。人們無暇思考,一會兒忙著報考最熱門的學科,一會兒又蜂擁著學習最賺錢的技能,一會兒又去尋求最易發財的職業……人們忙碌而又精疲力竭,如同鬥牛場上瘋狂而又即將倒下的公牛,一次又一次地撲向那炫目的紅色火焰。忙碌中不停地歡樂又不斷地悲哀。有一位經商的先生,為了不斷拓展的事業而長期在外奔波,忽略了妻子的溫柔,忽略了兒子的成長,對他們的寂寞視而不見,直到有一天。積勞成疾的他被送進了醫院,診斷結果為癌症。他躺在病床上,望著眼角已爬上細細皺紋的妻子和長得比媽媽還高了的兒子,突然明白自己過去有多傻、多糊塗。用長久的別離換得的優裕物質生活環境又怎能替代親人相守的天倫之樂呢?於是,他流著淚向妻兒許諾,隻要自己病能好,一家人再不分開,一起去旅遊,去看海,去桂林看山水。

後來經過複查發現原來是一場虛驚,自己所患的隻不過是良性腫瘤,手術後不久他就出院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諾言,但公司積壓已久的事務亟待他去處理,大大小小的會議等著他去出席。他不由得感歎身不由己。桂林山水隻有在夢裏相見了!為什麼經曆了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驚險,還不能拋開種種俗務的糾擾?忙忙碌碌、憂心忡忡的人,為何不問問自己:對於自己和家人來說,什麼才是真正要緊的?

要知道,事業隻是人生的一部分,缺乏愛與被愛的生活並不完美,或者說,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著人人想得到的功成名就,但它並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人生價值的唯一體現,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活得瀟灑、活得健康快樂。明白這一點,對於每個整日為工作而奔波勞碌的人大有必要。他們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時間,因此,無暇親近他們可愛的親人,以至於疏遠了彼此生命中最為寶貴的感情。他們並非不需要溫馨,他們隻是想先把眼下的工作完成,所以他們總是對自己說:“不要緊,這隻是暫時的疏忽,等我忙完以後,一切都會恢複正常的,我會輕鬆平靜下來,我將愉悅地陪伴我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現在再堅持一下就行了……”但事實上他們的這種願望恐怕很難實現,因為舊的問題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問題。

一位從著名大學畢業的商學博士,為了暫時逃離繁重的工作,來到一個小漁村度假,看見一個漁翁釣了三五條魚就放下了魚竿。於是博士上前對漁夫說:“這裏魚那麼多,你為什麼不多釣幾條?”漁夫說:“今天我家要吃的魚我已經釣夠了。”博士說:“你多釣幾條,可以去賣嘛。你將魚拿到市場上去賣,用賣來的錢去買漁船,這樣你可以撈很多的魚,賣更多的錢。”漁翁說:“我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博士說:“那你就可以退休,可以想釣魚就釣魚。想睡覺就睡覺。”漁夫說:“我現在想釣魚就釣魚,想睡覺就睡覺,為什麼還要你剛才說的那些麻煩呢?”

因此,要使生活過得更有意義,更多姿多彩,也並不是什麼難題,你首先要學會的是協調生活,做到工作生活兩不誤,不要因休閑娛樂而耽誤工作,也不必做茶飯不享的工作狂。無止境的日夜工作同無休止的追逐玩樂一樣不可取,慢慢地你會發現很多工作並非刻不容緩。你隻須安排好在適當的時間完成它即可。

一位公司老總在事業正得意的時候,突然辭了職,一個人跑到美國去進修。有人問他:“為什麼呢?放棄你的事業不覺得可惜嗎?”他說:“有什麼可惜的!人生苦短,做愛做的事,而且要想在有限的一生中比別人活得更好些,就要把人生分成一截一截來過。”他解釋道:“上一截我的主要人生目標是賺錢,現在我認為已經賺夠了足以養老的錢,然後這個階段,也就是今後的五六年,我的主要人生目標就是出國研修、旅遊、開眼界,盡享親情、愛情。再往後的一截還沒想好,也許會去寫書,也許做更大的生意。每一截人生我都認真投入地去做,這樣,我的一生會很豐富,盡可能地實現我想要的生活形態。”

有時候人們之所以容易迷失和苦惱,是因為想要的太多,並且想一下子得到,結果拚命地去做,卻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狹窄的圈子裏而不能自拔,並且經常忘記活在這個世上到底是為了什麼,是隻為了做,還是要充分體驗人生?

因此,40歲的男人需要時常提醒自己:人生真諦在於走好每一步路,享受每一份溫馨。

生活不是緊急事件,我們完全不必自我摧殘,對40歲男人來說,除了工作外,還要照顧好家人,不要把生活弄得太緊張,因而造成生活的不和諧。

忙裏也要學會偷閑

40歲的男人,是活得最累的男人。在社會,他是中堅,怯懦不得;在家庭,他是柱石,動搖不得。為了不負眾望,40歲男人隻好使盡渾身解數去較量角逐,直至身心交瘁。其實相較於事業、地位來說,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何必讓自己終日疲憊不堪呢?忙裏也要偷點閑放鬆一下。

不停地奔波,拚命工作,卻永無止境,如同奔跑在一條環形的跑道上——無論你怎樣堅持,實際上卻怎麼也找不到起點,也永遠沒有終點。於是,人就不再成其為生活的人,已經變成了工作的機器——似乎隻需要持續的工作就行了。

生活中,造成人們這種經常性精神緊張的原因,主要源於自身定力的缺乏。人們還不習慣鬆弛大腦,總是把注意力放在“下一步該做什麼”上。進餐時,似乎忘記了口中佳肴的美味,卻一味琢磨著“將會上什麼甜點”?甜食端上餐桌後,又開始考慮晚餐後“晚上該做什麼”?晚上。又思索周末的安排。

而下班後,當我們帶著一身的疲憊回到家中,不是躺下休息片刻,陪家人聊聊天,而是立即打開電視查看股市信息;拿起話筒與人通話談論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翻書開始閱讀;或是開始打掃衛生……我們真的是害怕“浪費掉”哪怕隻是一分鍾的時間,我們似乎總是在為將來而生活,為幻想中的美好前景而生活。

但是,一個人如果神經總是繃得很緊,就會覺得日子平淡乏味,並且很容易產生“疲勞綜合症”。因此,人生既需要努力拚搏,也要善於休息和娛樂,學會享受生活,從而在平淡的日子裏產生出一種不平淡的感覺。

美國東部的一個小鎮上,人們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的:他們很少有事“去做”,並會對你說:“無事可做對你有好處!”你可能會認為主人是在跟你開玩笑:“我為什麼要空耗時間,選擇無聊呢?”但主人卻很認真地告訴你。如果你能給自己分出一點閑暇,花上一個小時或短一點的時間什麼事都不做不想,你將不會感到無聊與空虛,你會體會到生活的輕鬆愉悅。也許開始時你很不習慣——畢竟你是忙慣了的人,如同一個生活在大工業城市的人初到鄉間時會對新鮮空氣很不適應一樣。但隻要堅持做下去,就能體會到放鬆身心的好處。

其實,如果放慢腳步,你就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許多美麗可愛之處值得我們去發現和欣賞。北宋時期著名學者程顥在《春日偶成》詩中寫道:“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流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在雲淡風輕,晴朗和煦的春天,正是接近中午的時分,詩人信步走到了小河邊,田野裏、河岸邊,一簇簇的野花沐浴著春日的陽光,燦爛盛放。河邊的垂柳更是在春風裏輕柔地搖擺著。旁人看到詩人這麼悠閑,還以為詩人聊發了少年狂,像年輕人那樣貪圖玩樂呢!哪裏知道詩人此時此刻心情的愜意恬靜呢?此時此刻,春天大自然的明麗柔美,與詩人自得其樂的閑適心情,有機地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