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並不是想讓大家學著偷懶,而是學會一種生活的藝術——忙裏偷閑,享受生活。而要做到這一點,無須探尋任何技巧,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隻要允許自己偶爾忙裏偷閑,無事可做,然後有意識地坐下來,停止手中的工作就可以了。
英國的一位40歲經理人曾說過:“當我脫下外套的時候。我的全部重擔也就一起卸下來了。”我們要學會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善於脫下乏味和疲勞的外套。除了利用休假旅遊和娛樂之外,在辦公室裏自我調節也有不少“脫外套”的方法。你可以望望窗外的景致,也可以體味一下大腦的思維和感受,一切順其自然、不加控製即可。還有一位大公司的總裁經常在工作緊張的空隙把房門緊閉,在辦公室內跳椅子,美其名曰“室內跨欄”。大發明家愛迪生在枯燥的千百次實驗中,常常用兩三句詼諧的笑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前仰後合。而林肯更勝一籌,他能在事態嚴重、大家精神緊張、麵臨很大壓力的時候,用詼諧的語言或幽默的舉動,將陰雲密布的局麵衝破,以使大家心情鬆弛、思想活躍,尋找出解決難題的最佳方案。
實際上,許多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忙裏偷閑的行家裏手,都是心態健康平和的人。他們或者每天至少抽十幾分鍾空閑進行沉思或神遊,或者不時親近一下大自然,再不然就躲進洗澡間舒舒服服地泡上半個小時,讓自己放鬆下來。
一位醫生舉起手中的一杯水,然後問因勞累過度而住院的病人:“你認為這杯水有多重?”病人回答說大概50克左右。
醫生則說:“這杯水的重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鍾,一定覺得沒問題;拿一個小時,可能覺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得叫救護車了。”
其實這杯水的重量是一直未變的,但是你如果拿得越久,就覺得越沉重。這就像我們承擔的壓力一樣。如果我們一直把壓力放在身上,不管時間長短,到最後,我們都會覺得壓力越來越沉重而無法承擔。
“我們必須做的是,放下這杯水,休息一下後再拿起這杯水,如此我們才能夠拿得更久。”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來北京大學訪問時,曾經講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曆。有一年,校長向學校請了3個月的假,然後告訴自己的家人:“不要問我去什麼地方,不要管我生活得怎樣,我每個星期都會給家裏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校長隻身一人,去了美國南部的農村,嚐試著過另一種全新的生活。他完全拋棄了自己的身份,到農場去打工,去飯店刷盤子。在地裏做工時,背著老板吸支煙,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說幾句話。這些有趣的經曆,都讓他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愉悅。
最後,他在一家餐廳找到一份刷盤子的工作,幹了幾個小時後,老板把他叫來,跟他結賬:“沒用的老頭,你刷盤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沒用的老頭”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環境後,他覺著以往再熟悉不過的東西都變得新鮮有趣起來,工作成為一種全新的享受,這3個月的經曆,新鮮而有趣。更重要的是,回到一種原始狀態以後,就如同兒童眼中的世界,一切都那麼有趣,也不自覺地清理了原來心中積攢多年的垃圾。他通過這種定期給自己心理清汙的方式,更好地享受到了工作和生活的樂趣。他的做法可謂別具一格。
其實我們應當每天都安排好自我放鬆的時間,讓身心得到休息,一般30分鍾即可,如心情過度緊張,可酌情延長。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和愛人討論一下家務事,這種經常性的溝通不僅能增進夫婦感情,消除不必要的誤會,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並妥善解決。休閑時多看喜劇,聽聽音樂,保持心情愉快。工作未完之前,不要給自己一再加碼,因為工作超出自己能承擔的限度,最容易讓人心煩意亂。而適度的放鬆,工作起來才更輕鬆、更有成效。
生活中,沒見過一根繃得過緊的琴弦不易斷;沒見過一個日夜精神高度緊張的人不易生病。因此不要把自己搞得心煩體倦,再忙也要給自己留點空閑時間。
恰當地休息會讓你獲得更多的精力
對一些40歲的男人來說,休息簡直就是奢侈的享受,他們整天忙於工作,並且認為忙碌是成功男人的標誌。然而這種男人其實是走入了一個誤區,要知道休息放鬆並非是浪費生命,而是為更好地工作而充電。
中國有句俗語:“磨刀不誤砍柴工。”西方的哲人也告訴我們:“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這就是說休息其實是在為身體充電,隻有身心都獲得放鬆後,你才能夠集中精力更好地工作。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無暇自顧,但至少有一點我們必須而且應該能夠做到,那就是注意休息。這不是浪費生命,而是再造生命。
過度疲勞可以說是疾病的代名詞,醫學研究表明,疲勞容易使人產生憂愁,而且會減輕身體對一般感冒和疾病的抵抗力,疲勞也同樣會減輕你對憂慮和恐懼等感覺的抵抗力。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防止了疲勞也就防止了憂愁,防止了失落感。
如何認識休息的重要性呢?讓我們從對疲勞的認識開始談起。
疲勞是一種精神和情緒上的緊張狀態,一般來講,在完全放鬆之後,它就消失了。
防止疲勞,就是要好好休息,在你疲勞產生之前好好地休息。
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疲勞的增長速度。
美國陸軍曾經做過好幾次實驗,證明即使是年輕人,經過多種軍事訓練強壯的年輕人,他如果不帶背包,每小時休息10分鍾,那他們的行軍速度就會增加一倍。
約翰·洛克菲勒保持著兩項驚人的紀錄,他賺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錢財,而且還活到了98歲。原因在於他的兩點秘訣。
他這兩點秘訣是什麼呢?
很簡單,一個是遺傳,他們家中世代長壽;另一個原因就是他每天中午都要在辦公室裏睡上半小時的午覺,他就躺在辦公室的大沙發上,這時不論是什麼重要人物打來的電話,他都不接。
二戰期間,丘吉爾執政英國的時候已經六七十歲了,但卻能每天工作16個小時,堅持數年指揮英國作戰。他的秘密又在哪裏呢?
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點,看報告、發布命令、打電話,甚至在床上舉行重要會議,吃過午飯後,再上床午睡1小時。而在8點鍾的晚飯前,還要上床去睡上兩小時,他根本就不需要去消除疲勞,因為毫無疲勞可言。正是由於這種間斷性的經常休息,他才有足夠的精神一直工作到深夜。
因為人體的結構特殊,所以隻要有短短的一點休息時間,就能很快地恢複體力。即使是5分鍾的瞌睡,也至少能支持人1小時的精神。
不僅身體的疲憊要靠休息來放鬆,精神的緊張同樣需要休息來平複。
先讓我們來看一個用猿猴做的試驗。試驗者把兩隻猿猴分別放在兩個籠子裏,在籠子的底部接上電線,每通一次電,猿猴就要遭到一次很痛苦的打擊。隨後,試驗者在其中的一個籠子中安裝上電鈕,在通電之前,隻要按一下電鈕,就能把電流切斷。把一隻猿猴關進這個籠子後,它很快就學會了使用這一機關。於是,它就在籠子裏拚命地按電鈕。但是,每次通電並不是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的,這一點,猿猴卻無從知曉。所以,如果它運氣好的話,按一下電鈕就能避開電擊,否則的話,隻有遭受痛苦的電擊了,而關在另一隻籠子裏的猿猴卻什麼也不做。
試驗者們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有電鈕籠子中的猿猴屬管理型的,而另一隻則是被管理型的。管理型的猿猴總是拚命想解決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結果,試驗持續兩周以後,通過檢查發現,管理型猿猴的胃裏到處都是潰瘍;而被管理型猿猴的胃則是完好無缺的。
兩隻猿猴接受的電擊量是相等的,它們體驗的痛苦也是相等的。雖然,管理型的猿猴拚命躲避電流打擊,但它的努力是毫無結果的。拚命解決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隻能給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負擔,這就是造成胃潰瘍的原因。
今天,我們所處的地位與那隻管理型猿猴相似。上級給自己下達了很多必須完成的任務,下級卻有許多在短時間內無法完成的困難。因此,工作就不能按想象的那樣去進展,這就造成我們整天為自己辦事沒有效率、工作能力不強等問題而苦惱。總考慮這些事,自然心情不佳,精神負擔也就越來越重,因此,我們就很可能患病。
長時間地工作而沒有調節,絕對有害於人體的健康。當一個人工作太久時,精力就會耗竭,厭煩逐漸侵入,而身體感受到的壓力和緊張逐漸增加。如果不改變一下工作的步調,很可能就會造成情緒的不穩定、慢性心智衰弱症、心痛、憂煩以及對一切都感到冷漠等毛病。
當然,調節並不一定要休息,轉換去做不同的工作也可以像休息一樣達到消除緊張的效果。從腦力勞動轉換去做幾分鍾體力勞動,也可以達到調節的效果。繞著辦公室或在街上走一兩圈,也是能迅速恢複精力的一種調節。從坐姿改為立姿,也可以破除單調激發出體力。肌肉運動——用力拉緊各部分肌肉——可以在辦公桌旁做,它是在工作中獲得調節的一種好方法。
不過,完全的休息是最好的辦法,而你不應該認為複原的休息是浪費時間。其實,調節一下,不隻可以提高你的辦事效率,而且也可以減緩緊張,對你的健康有益。
休息也是有技巧的,不要讓自己累到精疲力竭才去休息,而是要在感到疲勞之前先休息,如果你希望在40歲仍然保持旺盛精力,那麼就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休息得越多,你的精力就會越旺盛。
活得太累就容易出問題
並非所有的40歲男人都認為自己“活得太累”,生活隻是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在運轉,隻要把握好節奏,生活就會變得輕鬆。那些抱怨活得太累的人是他本人活得太累。
生活的涵蓋量實在是太大了。生活中,你要為衣、食、住、行去奔忙,要去應付各種各樣的事,要去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處。可誰能保證你所接觸的事都是好事,你所遇到的人都是謙謙君子。即使是事情的發展趨勢掌握在你手中,恐怕也不會那麼幸運,更何況並沒有幸運之神呢?所以,生活中必然要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有喜就會有悲,有幸運之神也會有不幸的降臨。人也是如此,生活中事物都是相對的,有君子就有小人,有高尚之士就有卑鄙之徒。隻有各種各樣的事、各種各樣的人糅合在一起,才能構成色彩斑斕的世界,也隻有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滋味的。
在生活中,麵對著各種各樣不合自己心意的事,與各種各樣與自己性格不相符的人相處,你會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是坦然、磊落、輕鬆地對待,還是謹小慎微,抬頭怕頂破天,走路怕踩到螞蟻呢?大家必須明白的是,不要讓自己長期生活在緊張、壓抑之中,不要讓自己的神經繃得太緊,也就是別活得那麼累。必要的時候,放鬆一下自己,輕鬆地活著。
生活是公平的,對誰都是一樣,沒有絕對的幸運兒,更沒有徹底的倒黴鬼,你有這樣的不幸,他還有那樣的煩心事;別人有那樣的好機會,你還會有這樣的好運氣。所以,千萬別把自己想得那麼悲慘,更不要把自己纏繞在自己織的悲觀網中,掙紮不出來。
感覺生活太累的人一般都是一些過於敏感者。每說一句話都要考慮別人會怎麼看待自己,會不會因為這一句話而傷害某人;每做一件事都要瞻前顧後,生怕因為自己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不好影響。工作中,對領導、同事小心翼翼,生活中對朋友萬分小心。其實,你的周圍有那麼多人,而每個人的脾氣都不一樣,你不可能做到使每個人都滿意。即使你樣樣謹小慎微,還是有人對你有成見。所以,隻要不違背常情,不失自己的良心,挺起胸膛來做人做事,效果恐怕比那樣更好。
感覺活得太累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每遇不幸之事發生時,不能辯證、樂觀地去看待。而且容易對生活產生悲觀想法,似乎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了。哪怕是看電視時看到某地發生了地震,死了許多人,也會緊張得要命,夜裏不得安睡,總是疑心地球要爆炸了,說不定哪天自己就要騎鶴飛去了。這不是杞人憂天嗎?
如果長此以往,總是讓自己生活在心情沉重、感情壓抑之中,那將是非常可怕可悲的事。處處都要考慮得失,時時都要注意不必要的小節,你還有更多的時間去幹大事,去成就你的大事業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你連很小的一件事都要左思右慮,時間就在你的猶豫中溜走了。也許,當你老了的時候,你回過頭來會發現自己是那麼渺小,兩手空空,一事無成。到那時,你也隻有空悲切了。
感覺生活太累的人,必然看不到生活中美好、快樂的一麵,更感覺不到生活的樂趣。因為他的時間統統用來盯住自己周圍狹小的一點空間,而無暇顧及他事。而且,他的生活是非常被動的,因為他不願主動去做什麼,這樣的生活不會是幸福的,更沒有快樂可言,這樣的生活是沉重的。
活得累的人很少有幽默感,更不會去放鬆自己,唯恐別人以為自己對生活不嚴肅。活得累的人就像身上穿著一件厚重的鎧甲,既不能活動自如,又不能脫去它,因為它太沉了,壓在身上重如千斤。活得累的人就像永遠戴著一副麵具,這副麵容在人前謹小慎微,在人後愁眉苦臉。
既然讓自己活得累是件很痛苦的事,既然生命對我們來說又是那麼寶貴、那麼短暫,我們何不換一種活法,活得輕鬆、幽默一點,努力去感受生活中的陽光,把陰影拋在後頭。即使工作任務很重,也要抽出一點時間來放鬆一下自己,那樣會對你的工作更有益處。
林肯的書桌角上總有一本詼諧幽默的書籍放在那裏,每當他心情抑鬱煩悶的時候,便翻開來讀幾頁,這樣不但可以解除煩悶,而且還能使疲倦消除。樂觀地對待生活,將使你充滿自信。美國富翁柯克在51歲那年,把財產全部用完了,他隻得又去經營、去賺錢。沒多久,他果然又賺了許多錢。他的朋友既羨慕又驚異,問他道:“你的運氣為什麼總是這樣好呢?”柯克回答說:“這不是我的幸運,乃是我的秘訣。”朋友急切地說:“你的秘訣可以說出來讓大家聽聽嗎?”柯克笑了:“當然可以,其實也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是一個快樂主義者,無論對於什麼事情,我從來不抱悲觀態度。就是人們對我譏笑、惱怒,我也從不變更我的主意。並且,我還努力讓別人快樂。我相信,一個人如果常向著光明和快樂的一麵看,一定可以獲得成功的。”
沒錯,樂觀、豁達可以使人信心百倍,即使是天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
多一點幽默感,將使你覺得生活樂趣無窮。國人性格雖然拘謹一點,但也是很有幽默感的。當然了,幽默並不等於笑話,一個油嘴滑舌喜歡說笑話的人並不一定有幽默感,相反,一個性格拘謹的人如果遇事豁達,則必定有不少幽默細胞。做人就應該多培養點幽默感,這是人類的特性之一。人生中有那麼多不如意的事,能夠有點幽默感,日子豈不好過得多。
生活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累,隻要你學會以樂觀、輕鬆的心態去麵對生活,那麼你也就生活得輕鬆許多。
從忙碌中釋放自己
忙,是40歲男人的共同感受。早晨一睜開眼,緊張忙碌的生活就開始了。人們步履匆匆,總覺得生活充滿十萬火急的緊急情況。好不容易下班了,可還要把一些未做完的工作帶回家去做。而做家務、指導孩子學習,又是一場戰鬥,忙得腰酸背疼……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有一天我們偶爾停下來一想:哦,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和妻子去電影院了!上次和朋友一塊兒去爬山,多快活呀。隻是那是在3年前,還是5年前?
作為40歲的男人,我們好像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每天就是在“與時間賽跑”,好像有一支無形的“槍”在抵著我們的後背,命令我們:“立即做好這件事!”“立即做好那件事!”……我們像可憐的馬牛,被無窮無盡的事務驅趕著……
忙碌首先影響著我們的健康:食欲不振,缺少睡眠,心髒病,高血壓,神經衰弱……
我們也淡漠了親情、友情:我們擠不出時間常回家看看,更談不上給爸爸捶捶背、幫媽媽洗洗碗,同樣也沒有時間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個痛快……
我們還丟掉了自己的許多愛好和樂趣,例如讀書、下棋、散步、體育鍛煉……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擁有了電腦、手機、因特網、汽車……我們本以為這些東西可以減輕我們的忙碌,誰知它們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忙亂。
手機隨時隨地能讓我們“招之即來”,蝸牛似的網絡速度耗去我們本不富裕的時間,汽車的擦洗保養成了雙休日的重要作業……我們更忙了,我們也更累了。
英國的一位中年記者這樣寫道:盡管人類的身體並沒有發生變化,但現代人睡眠的時間卻越來越短,而且睡眠質量也在下降。白天的時間被延長,首先是因為有了火,後來是電燈,現在則是玩電子遊戲、上因特網聊天、看電視或繁重的工作。現在的人比20年前的人睡眠時間減少了20%。現在的社會已經變成了一種“24小時的社會”,一切都在持續不斷地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