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素位而行,樂天知命(1 / 3)

40歲的男人之所以會覺得“活得累”,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心太累了。有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好、不夠多,因而終日忙忙碌碌地去追趕短暫的快樂和滿足;有的人被固執左右著,遇事就愛鑽牛角尖,根本不懂得“放棄”為何物。這種偏激的心態最終使他們疲憊不堪;還有一些人對錦衣玉食、名利權位垂涎三尺,終日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地苦苦追求,這樣的人必定身心疲憊而且得不到快樂……因此,40歲的男人要努力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保持坦然的心態,這樣就能告別“勞碌命”,享受輕鬆自在的生活。從疲累中解脫的最好方法就是節製貪欲。

人的欲望是沒有盡頭的,欲望越大,人就越貪婪,而你的貪欲最終將給你和家庭帶來不幸。因此,你必須學會節製欲望,別讓貪欲控製了你。

今人的執著追求,既包含精神世界的,亦包含物質享受的。今人的切忌貪婪,既包含物質享受的,更包含精神王國的。

“貪人敗類”是《詩經·大雅》中的古訓,借伊索的話來解釋,即:

“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有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有個農夫到山中打柴,他已顯得有些衰老,且常常受到妻子的奚落。這天,他幸遇“青春泉”,解了渴。回到家後,妻子大為驚訝,因為他突然變得年輕了許多。經追問,方知是飲用了青春泉水的緣故。於是,妻子迫不及待地也到了那裏,狂飲起來,可是,由於她貪得無厭,不知節製,終於從中年蛻化為青年再蛻化為少年,最後竟變成了呱呱墜地的嬰兒,當丈夫趕赴泉邊時,隻好歎息著把她抱起來,當作子女撫養了。就因為她“貪婪無度”,以致失卻了正常的生命秩序,變成有待於重新進行靈智啟蒙的新生兒——生命智慧的赤貧者。

貪婪者多貧窮,還在於它往往表現為一種剝奪:對物欲的貪婪,常常會擠掉珍貴的生理空間。就如同有些新婚夫婦把新房變成了高貴的“家具店”,富足是富足了,但卻使有限的生活空間窘迫不堪;對精神生活的貪婪,常常會排擠掉正常的倫理情感交流。

所以,何必貪求太多呢?拋掉泛濫的物欲,你才能擁有高質量的生活品位和高境界的人生。

有一個掃地和尚的故事,說的是一座縣城裏,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時候,就開始掃地,從寺院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一直掃出離城十幾裏。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裏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從小也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鬆樹,不見它再抽枝發芽,可也不再見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可小城裏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過了若幹年,一位長者走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石上鐫著字,字跡大都磨損,老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著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據說軍閥孫傳芳部隊中有一位將軍在這小城紮營時,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這位將軍丟下他的兵丁,拿著掃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後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淨地。

現代人也許會譏笑這位老和尚除了掃地、掃地,還是掃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沒勁。其實這位老和尚就是在這平淡中,給小城掃出了一片淨土,為自己掃出了心中的清淨,掃出了137歲的高壽,誰能說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煉?這個故事就說明了平淡對人心清靜的重要。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認為現代人物欲太盛,他說:“10歲時被點心、20歲被戀人、30歲被快樂、40歲被野心、50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物欲更具誘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隨心所欲,就必然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幸。

一位40歲的先生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自由人”,因為他認為自己活得很灑脫。有人問他何故要給自己加上這麼個頭銜,他說:“我現在離了婚,無牽無掛,在公司裏我說了算,在外麵可以隨心所欲。”他的話音剛落,包裏的手機就響了。他掏出手機聽了不大一會兒,臉色驟變,匆匆向別人告辭說:“不好,工人嫌工資低要停工,我得趕快回去處理。”其實,一個人自由不自由,不在於隨心所欲,而在於能時時順心盡意。這位老總雖然有權有錢,可以隨心所欲,但這一切並不等於自由。因為工人要停工,八成與他的隨心所欲有關。哲人說:“人的自由並不僅僅是在於做他願意做的事,而在於永遠不做他不願做的事。”這句話提醒人們,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規則的。有了行為的自由,才能獲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節欲,自甘平淡,保持一種寧靜的超然心境。做起事來,不慌不忙,不躁不亂,井然有序。麵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麵對物質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沒有小肚雞腸帶來的煩惱,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裏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人體的神經係統常處於一種穩定、平衡、有規律的正常狀態。這才是心靈的最大舒展。我們再看看那些拒絕平淡者,他們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腦袋,有的當了囚犯,有的雖然僥幸沒有被檢舉揭發出來,但他們整天心驚膽戰,心裏失去了自由。

如果一個人有太多的物欲和虛榮心,那麼他在行走時,就會因這些重負而寸步難行。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就給了他一塊布。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為生了。

但是,在山中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來照顧那隻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找到了一個單身漢,於是就帶著這無家可歸的單身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單身漢在山中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一個人如果物欲太盛,那麼他的心就永遠難以平靜,更談不上修身養性了。

真正的開心滋味不是用金錢和權勢能換來的,隻有節製欲望,放下貪欲,你的心情才會舒暢,你才能領略到生活的樂趣。

寂寞是一種清福

當你感到工作壓力太大,內心煩躁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躲到寂寞中去享享清福,放鬆一下身心。

西方有位哲人在總結自己一生時說過這樣的話:“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沒有過4個星期真正的安寧。這一生隻是一塊必須時常推上去又不斷滾下來的崖石。”所以,追求寧靜,或者是追求寂寞對許多人來說成了一個夢想。由此看來,寂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

可是,現實生活中,也不乏許多人害怕寂寞,時時借熱鬧來躲避寂寞,麻痹自己。紅塵滾滾中,已經很少有人能夠固守一方清靜,獨享一份寂寞了,更多的人腳步匆匆,奔向人聲鼎沸的地方。殊不知,熱鬧之後的寂寞更加寂寞。我輩之人,如能在熱鬧中獨飲那杯寂寞的清茶,也不失為人生的另類選擇與生存。但是,寂寞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享受的!對未來進行抗爭的人,才有麵對寂寞的勇氣;在昔日擁有輝煌的人,才有不甘寂寞的感受;為了收獲而不惜辛勤耕耘、流血流汗的人,才有資格和能力享受寂寞。

許多人把失意、傷感、無為、消極等與寂寞聯係在一起,認為將自己封閉起來,就是寂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倘使這樣去超越生活,不僅限製生命的成長,還會與現實隔閡,這樣的人隻是逃避生活。

寂寞是一種享受。在這喧囂的塵世之中,要保持心靈的清靜,必須學會享受寂寞。寂寞就像個沉默少言的朋友,在清靜淡雅的房間裏陪你靜坐,雖然不會給你諄諄教導,但卻會引領你反思生活的本質及生命的真諦。寂寞時你可以回味一下過去的事情,以明得失,也可以計劃一下未來,未雨綢繆;你也可以靜下心來讀點書,讓書籍來滋養一下幹枯的心田;也可以和妻子一起去散散步,彌補一下失落的情感;還可以和朋友聊聊天,古也談,今也談,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寂寞,是一種難得的感受。當你想要躲避它時,表示你已經深深感受到它的存在。此時,不妨輕輕地關上門窗,隔去外界的喧鬧,一個人獨處,細心品味寂寞的滋味。坐在桌前,焚一爐檀香,衝一杯咖啡,翻一本酷愛的圖書,感受久違的紙墨清香。當然,如果你願意,盡可以啥也不幹,隻是坐在那裏沉思,思考人生,思考大腦中存儲的一切。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什麼也不想,隻是一個人靜靜地呆上一會兒,讓大腦暫時處於休眠狀態。

寂寞,是知心好友。在你心煩時,不會打擾你,也不會對你有所求。熱鬧需要外求,而寂寞是隨時與你同在,在你需要時,它便輕輕地來到你身邊,靜靜地聽你傾訴心聲。它能為你保守秘密,雖然它無言無語,卻能讓你更好地認清自己。它不會對你指手畫腳,卻能讓你以更加自信的步伐邁出人生的下一步。

因此,當你對工作、生活感到倦怠時,不妨找個空間獨處,這應該不是一件難辦的事吧!

獨處時可以讓人充分感受寧靜祥和,忘卻爭鬥與煩惱,如同走出喧鬧的都市進入萬籟俱寂的曠野一般,讓人心曠神怡。此時獨坐一室,於清茶中品味人生,則生命的目的因此明晰;在書中品味生活,則生活更加多彩多姿。

清代曾國藩曾向一個修行極高的出家人請教養生之道。出家人磨墨運筆,龍飛鳳舞地寫了一張處方遞給他。

曾國藩接過處方又問道:“現在正是七月流火之時,天氣炎熱,弟子往日總感到五內沸騰,如坐蒸籠,為何今日在大師這裏似有涼風吹麵一樣,一點也不覺得熱呢?”

出家人朗聲說道:“乃靜耳。老子雲:‘清靜物之正。’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落石出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世間凡夫俗子,為名、為利、為妻室、為子孫,心如何能靜?外感熱浪,內遭心煩,故燥熱難耐。大人或許還要憂國憂民,畏讒懼譏,或許心有不解之結,肩有未卸之任,也不能心平氣靜下來,故有如坐蒸籠之感。切脈時,我以己心靜感染了你,所以就不再覺得熱了。”

人在充滿焦慮的時候,靈魂和內心更需要獨處時的寧靜。這片寧靜可能在高山上,也可能在大海邊,更可能藏在一所鄉村小屋中,隻要敢於獨處,用心去體味,就能體會到它的妙用。

獨處之時,你可以把腦海中各種想法都釋放出來,冥想白天令人憤怒時的情景,在冥想的寧靜之中經過加工的憤怒與煩惱,再次返回大腦的記憶時,已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不會對我們形成傷害,也不會帶來壓力。

不要害怕寂寞,它能夠使你暫時放下心中的惦念,獲得片刻悠閑,很多時候,享受寂寞就是在享受生活。

當快節奏的生活、無休止的工作壓得你喘不過氣時,不妨試試享受寂寞,獨處時的寧靜不僅可以使你放鬆身心,還能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呢?

活得輕鬆的人是懂得知足的

在40歲的男人中,有不少人生旅途一帆風順,斷無生計之憂與養家糊口之慮者,仍在喊“活得累”,他們的“累”除了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關係的複雜外,主觀上主要是欲望之累。

有道是“欲壑難填”。大凡說“活得累”者,都與欲望過奢有關。有些人比下有餘,卻總想著比上不足,於是便生出許多不滿足:官不夠大,錢不夠多,而這些不滿足不是轉化為積極上進、參與競爭的動力,而是怨天尤人。在這種精神狀態的支配下,當然不會“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於是隻有歎息“活得累”了。

我國古代南朝的中書令王僧達,從小聰明伶俐,但卻養成了不知檢點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時,他被提拔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兩個心腹大臣之上。王僧達也因此更加自負,以為自己在當朝大臣中,無人能及。他在朝時間不長,就開始覬覦宰相的位置,並時時流露出這一情緒。誰知,事與願違,就在他躊躇滿誌之時,卻被降職為護軍。此時,他並沒有醒悟,仍惦記著做官,並多次請求到外地任職。這又惹怒了皇上,他被再次貶職。這回,他終於因羞成怒,對朝政看不順眼,所上奏折,言辭激昂,終於被人誣為串通謀反而被賜死。

王僧達的死,究其原因在於其不知足。因為,按照他的年齡、資曆,沒幾年就升到仆射一職,已屬不易了。可他竟想入非非,以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屬了。豈料,事情的發展有許多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於是,一個筋鬥使他從雲霧中翻落了下來,真正遭到了滅頂之災。所以,可以這樣說,是追名逐利的貪心送了王僧達的性命。

財富、地位等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幸福之門能否打開,要看我們是否拿對了鑰匙。

從前,有個非常有錢卻很吝嗇的貴族,他最高興的事情就是發財,但是如果讓他為別人花一個小錢,他都會非常不高興。大家全都管他叫吝嗇鬼。而這個吝嗇鬼最發愁的是明天賺不到大錢,最擔憂的是子孫將來守不住他的財產。這些憂愁常常攪得他吃不香睡不著。

一天,都城來了一個修道的聖人。很快百姓就傳開了:說這個聖人可以滿足任何人的任何願望。貴族一聽,高興壞了,心說一生中的最大願望就要實現了。他立即來到聖人住的廟裏,把自己的願望告訴聖人。聖人說:“你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不過有一個條件。”貴族嚇了一大跳,懷疑聖人是想叫他施舍財物,可他又想,自己的最大願望就要實現了!管他提什麼要求呢!一咬牙說出了平生從來沒說過的話:“什麼條件?聖人啊,請說吧,我一定會照辦的。”

聖人說:“你家旁邊住著一戶人家,家中隻有母女倆。明天你給她們送一點糧食去。”貴族心想,這比起他要實現的最大願望,簡直算不上什麼,於是,高高興興地答應了。

他拿著一小袋糧食來到那戶人家裏的時候,那母女倆正快快樂樂地忙著幹活。他對母女倆說:“請收下這點兒糧食吧,這樣你們就有吃的了。”那母親說:“謝謝你,今天我們有糧食吃,我們不要,你拿回去吧!”貴族說:“過了今天,還有明天,你們留著明天吃吧!”那母親卻坦然地說:“明天的事我們不擔心,我們從不為明天的事情發愁,天無絕人之路,老天爺不會讓我們餓死的!”說完又埋頭幹活去了。

聽了這話,貴族先是驚愕,接著似乎恍然覺悟。他感到無地自容,趕快離開窮人家,來到聖人那裏,非常恭謹地行了個禮,說:“聖人啊,我感謝您滿足了我的最大願望,是您給了我幸福的鑰匙,說真的,不知足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永遠不會找到幸福的。”

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憂。他要是不知足,就永遠不可能獲得幸福;他要是知足,幸福就會不請自到。

貴族一直在找幸福,他以為幸福的鑰匙在聖人手中,沒想到這把鑰匙竟在窮鄰居那裏。他從窮鄰居的言談中悟到了幸福的真諦——珍惜所擁有的,不去奢求那些遙不可及的或者本不屬於你的。

不要看重身外物

40歲的你應該明白,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財物,無論是房子、車子、票子等,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是屬於你的,那些東西不過是暫時寄托於你,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而已,到了最後,物歸何主,都未可知。所以,何必為身外之物太過費心呢?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對金錢、權勢的追求和對物質的占有,殊不知,金錢和權力固然可以換取許多享受,但卻不一定能獲取真正的開心。

過去有個大富翁,家有良田萬頃,身邊妻妾成群,可日子過得並不開心。

挨著他家高牆的外麵住著一戶修鞋的,夫妻倆整天有說有笑,日子過得很開心。

一天,富翁的小老婆聽見隔壁夫妻倆唱歌,便對富翁說:“我們雖然有萬貫家產,還不如窮鞋匠開心!”富翁想了想笑著說:“我能叫他們明天唱不出聲來!”於是拿了兩根金條,從牆頭上扔過去。修鞋的夫妻倆第二天打掃院子時發現不明不白而來的兩根金條,心裏又高興又緊張,為了這兩根金條,他們連修鞋的活也丟下不幹了。男的說:“咱們用金條置些好田地。”女的說:“不行!金條讓人發現,別人會懷疑是我們偷來的。”男的說:“你先把金條藏在炕洞裏。”女的搖頭說:“藏在炕洞裏會叫賊娃子偷去。”他倆商量來,討論去,誰也想不出好辦法。從此,夫妻倆飯吃不香,覺也睡不安穩,當然再也聽不到他倆的笑聲和歌聲了。富翁對他太太說:“你看,他們不再說笑,不再唱歌了吧!辦法就這麼簡單。”

鞋匠夫妻倆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開心,是因為得了不明不白的兩根金條。為了這不義之財,他們既怕被人發現懷疑,又怕被人偷去,有了金條不知如何處置,所以終日寢食難安。

就像這對窮夫妻一樣,一些中年男人現在擁有了年少時所渴望的東西,但他們卻失去了快樂的感覺。原來,當我們被身外物羈絆住時,我們就會迷失自己,無法弄清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南方的一個古鎮上有一個鐵匠鋪,鋪裏住著一位老鐵匠。主要以打製一些鐵鍋、斧頭為營生。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和傳統,人坐在木門旁,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你無論什麼時候從這兒經過,都會看到他在竹躺椅上躺著,眼睛微閉著,手裏拿著一隻陳舊的半導體小收音機,身旁是一把紫砂壺。他每天的收入,正夠他喝茶和吃飯的。他覺得自己老了,目前的生活既悠閑又愜意,因此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古董商人從老街上經過,偶然間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製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發現壺嘴處有戴振公的印章,商人驚喜不已,因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據說他的作品現在僅存三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裏,一件在台灣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在泰國一位華僑手裏。

商人想以15萬元的價格買下那把壺。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後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祖輩留下來的,他們幾代人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裏的水,他們的汗也都來自這把壺。

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5萬元的價錢買下它,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看一眼,這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周圍的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蜂擁而來,有的打探他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甚至開始向他借錢。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

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元現金,再一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召來自己的幾房親戚和前後鄰居,當眾把那把價值連城的壺砸了個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