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掌握平衡的智慧,修習練達的學問(1 / 3)

40歲的男人,應該能夠悟透生存的智慧,能以“圓”的方法取代“方”的精神,並能屈能伸,圓融大度,能夠很快適應任何新的環境,能料理妥當複雜的人際關係,這樣必能減少前進的阻力。與快樂者交友,你會更快樂阻撓一個人成功的心理障礙,包括責難、沮喪、焦慮、漠不關心、驟下評論、猶豫不決、推托、過分追求完美、怨怒之心、困惑及罪惡感,這些心態都是負麵情緒的表現。具有這些心態的人不一定是壞人,但是40歲的你為了獲取正麵能量,要盡量與快樂的人在一起。

在一次南部非洲首腦會議上,曼德拉出席並領取了“卡馬勳章”。

在接受勳章的時候,曼德拉發表了精彩的演講。在開場白中,他幽默地說:“這個講台是為總統們設立的,我這位退休老人今天上台講話,搶了總統的鏡頭,我們的總統姆貝基一定不高興。”話音剛落,笑聲四起。

在笑聲過後,曼德拉開始正式發言。講到一半,他把講稿的頁次弄亂了,不得不翻過來看。

這本來是一件有些尷尬的事情,但他卻不以為然,一邊翻一邊脫口而出:“我把講稿的次序弄亂了,你們要原諒一個老人。不過,我知道在座的一位總統,在一次發言中也把講稿頁次弄亂了,而他卻不知道,照樣往下念。”這時,整個會場哄堂大笑。

結束講話前,他又說:“感謝你們把用一位博茨瓦納老人的名字(指博茨瓦納開國總統卡馬)命名的勳章授予我,我現在退休在家,如果哪一天沒有錢花了,我就把這個勳章拿到大街上去賣。我肯定在座的一個人會出高價收購的,他就是我們的總統姆貝基。”

這時,姆貝基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連連拍手鼓掌。會場裏掌聲一片。

曼德拉的幽默讓台下的人如沐春風,神清氣爽。所以,與快樂的人在一起,他會把快樂傳染給你,讓你忘記煩惱和憂愁。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曆?在一個地方,或是和一些人相處,你會感到焦慮不安,脖子酸痛、疲憊不堪。你不知道到底是哪根筋不對,但就是覺得不舒服。然而和另一些人相處時,你就會覺得精神百倍,身體上的不適感也慢慢消失。在這些人的陪伴下,你覺得事事如意,這些人所散發的正麵能量,讓你感到更快樂、更安詳、更有信心。

這些現象不是偶然的,而是能量交流的結果。一個精神能量低的人如果和一個精神能量高的人在一起,前者將受惠無窮,後者則會損失一些能量。精神能量通常會在兩人之間流動,直到獲得平衡為止。

請你想象甲乙兩個玻璃瓶,兩者底部有管子相連,管內有個閥門可以控製兩個玻璃瓶的液體流量。請你先把閥門關上,將甲瓶裝滿藍色液體,乙瓶則什麼也不裝。當你把閥門打開時,這兩個玻璃瓶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它們都會盛裝等量的藍色液體。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心中充滿正麵能量,當你碰到一個能量低的人時,能量就會從你身上流向他。不過,這個例子描述的是“量”的流向,而非“質”的交流。為了充分了解“質”,請再回到玻璃瓶的例子。

先關上閥門把甲瓶裝滿涼的藍色液體,然後把乙瓶裝滿熱的紅色液體,當打開閥門時,這兩個瓶子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首先,冷熱液體相互交流,溫度達到平衡。其次,兩個瓶內的液體都會變成紫羅蘭色。

如果快樂的你碰到一個不快樂的人,過不了多久,那個人的心情會好轉,你的心情則會變糟,你或許不會馬上受到影響,但是幾小時或是幾天之後,你的心情就會逐漸變糟。

所以,要想讓自己擺脫消極,請接受這個建議:不要讓不快樂的人感染你快樂的心情。

不要介意別人的批評

一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遭到這樣或那樣的批評,越是做大事遭到的批評就越多。但你絕不能因為別人的批評,就歇斯底裏地反擊,因為你做得再好也會有人批評你,對批評太過敏感,隻會讓自己疲憊不堪。

1929年,美國發生一件震動全國教育界的大事,美國各地的學者都趕到芝加哥去看熱鬧。在幾年之前,有個名叫羅勃·郝金斯的年輕人,半工半讀地從耶魯大學畢業,當過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師和賣成衣的售貨員。現在,隻經過了8年,他就被任命為美國第四有錢的大學——芝加哥大學的校長。他有多大?30歲!真叫人難以相信。老一輩的教育人士都搖著頭,人們的批評就像山崩落石一樣一齊打在這位“神童”的頭上,說他太年輕了,經驗不夠;說他的教育觀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報紙也參加了攻擊。

在羅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個朋友對他的父親說:“今天早上我看見報上的社論攻擊你的兒子,真把我嚇壞了。”

“不錯,”郝金斯的父親回答說,“話說得很凶。可是請記住,從來沒有人會踢一隻死了的狗。”

是的,沒有人去踢一隻死狗。別人對你的批評往往從反麵證明了你的重要,你的成就引起了別人的關注。所以,在你被別人批評、品頭論足、無端誹謗時,你無須自卑,走好自己的路,讓他們去說吧。

馬修·布拉許當年還在華爾街40號美國國際公司任總裁的時候,承認說對別人的批評很敏感。他說:“我當時急於要使公司裏的每一個人都認為我非常完美。要是他們不這樣想的話,就會使我自卑。隻要哪一個人對我有一些怨言,我就會想法子去取悅他。可是我所做的討好他的事情,總會使另外一個人生氣。然後等我想要取悅這個人的時候,又會惹惱了其他的一兩個人。最後我發現,我愈想去討好別人,以避免別人對我的批評,就愈會使我的敵人增加,所以最後我對自己說:‘隻要你超群出眾,你就一定會受到批評,所以還是趁早習慣的好。’這一點對我大有幫助。從那以後,我就決定隻盡我最大能力去做,而把我那把破傘收起來。讓批評我的雨水從我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我的脖子裏。”

狄姆士·泰勒更進一步。他讓批評的雨水流進他的脖子,而為這件事情大笑一番——而且當眾如此。有一段時間,他在每個禮拜天下午的紐約愛爾交響樂團舉行的空中音樂會休息時間,發表音樂方麵的評論。有一個女人寫信給他,說他是“騙子、叛徒、毒蛇和白癡”。泰勒先生在他那本叫做《人與音樂》的書裏說:“我猜她隻喜歡聽音樂,不喜歡聽講話。”在第二個禮拜的廣播節目裏,泰勒先生把這封信宣讀給好幾百萬的聽眾聽——幾天後,他又接到這位太太寫來的另外一封信,“表達她絲毫沒有改變她的意見”。泰勒先生說:“她仍然認為,我是一個騙子、叛徒、毒蛇和白癡。”

麵對他人的品評、批評,誰都不可能沒有壓力,關鍵是看你如何對待。如果你在心裏接受了別人的批評,並暗示自己在別人眼裏是多麼的不完美,被人鄙視。自卑就會像一個影子隨時跟著你、影響你。如果你能將別人的不公正的批評置之腦後,繼續走自己的路,那麼所有的批評都會不攻自破。如果你能對他們笑一笑,受害的人就該不會是你。

查爾斯·舒偉伯對普林斯頓大學學生發表演講的時候表示,他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一個在鋼鐵廠裏做事的老德國人教給他的。“那個老德國人走進我的辦公室時,”舒偉伯先生說,“滿身都是泥和水。我問他對那些把他丟進河裏的人怎麼說?他回答說:‘我隻是笑一笑。’”

舒偉伯先生說,後來他就把這個老德國人的話當作他的座右銘:“隻笑一笑。”

當你成為不公正批評的受害者時,這個座右銘尤其管用。別人罵你的時候,你可以回罵他,可是對那些“隻笑一笑”的人,你能說什麼呢?

林肯要不是學會了對那些罵他的話置之不理,恐怕他早就受不住壓力而崩潰了。他寫下的如何處理對他的批評的方法,已經成為一篇文學上的經典之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麥克阿瑟將軍曾經把這段話抄下來,掛在他總部的寫字台後麵的牆上。而丘吉爾也把這段話鑲在框子裏,掛在他的書房的牆上。這段話是這樣的:“如果我隻是試著要去讀——更不用說去回答所有對我的攻擊,這個店不如關了門,去做別的生意。我盡我所知的最好辦法去做——也盡我所能去做,而我打算一直這樣把事情做完。如果結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即使花10倍的力氣來說我是錯的,也沒有什麼用。”

別人的批評無論對錯,你都無法製止。尤其是你行高於人時,你更須麵對這樣的輿論。笑一笑,已飽經人生風雨的你無須關注太多,更無須為他人的輿論自卑。

莫逞“口舌之快。”

40歲的男人應該明白,人有好口才不是壞事,但運用不當則會壞事。因此說話要謙讓,要有分寸,因為說話樹敵是最愚蠢的行為。

生活中,“多個朋友多條道,多個敵人多堵牆”,這個道理是無所不在的。樹敵過多,不僅會使人在生活中邁不開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會遇到種種不應有的麻煩。

要避免樹敵,你首先要養成這麼一個習慣,就是絕不要去指責別人。指責是對人自尊心的一種傷害,它隻能促使對方起來維護他的榮譽,為自己辯解,即使當時不能,他也會記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後尋機報複。

對於他人明顯的謬誤,你最好不要直接糾正,否則好像是故意要顯得你高明,因而又傷了別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記住,凡非原則之爭,要多給對方以取勝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樹敵,而且也許可使對方的某種“報複”得到滿足,可以“以愛消恨”。

假如由於你的過失而傷害了別人,你得及時向人道歉,這樣的舉動可以化敵為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會相處得更好。“不打不相識”這一民諺富含了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別人,當時你自己一定得到某種“發泄”,與其等待別人“回泄”——不知何時飛出一支暗箭,還不如主動上前致意,以便盡釋前嫌。

為了避免樹敵,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這就是與人爭吵時不要非占上風不可。實際上,爭吵中沒有勝利者,即使是口頭勝利,但與此同時,你又樹立了一個對你心懷怨恨的敵人。爭吵總有一定原因,總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想使問題得到解決,就絕不要采取爭吵的方式。

爭吵除會使人結怨樹敵,在公眾麵前破壞自己溫文爾雅的形象外,沒有絲毫的作用。如果隻是日常生活中觀點不同而引致的爭論,就更應避免爭個高低。如果你一麵公開提出自己的主張,一麵又對所有不同的意見進行抨擊,那可是太不明智了,幾乎等於把自己孤立起來。因為辯論而傷害別人的自尊心,結怨於人,既不利己,還有礙於人,實在是不足取。

那麼,如果遇到非爭論不可的情況該怎麼辦呢?

1.認真聽聽對方的意見

首先,你不妨使對方先說出他的想法,以便仔細地聽取它。否則,他總會感覺到受到了傷害,態度也就變得越強硬了。而且,人有一種欲望,那就是盡量地把心中的疑惑傾吐出來。當這種欲望未得到滿足時,是無法去傾聽別人意見的。因此,當你要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時,不妨先聽聽對方的話。如果可能的話,叫對方重複一下他的意見,並問他是否還有什麼話想說。

2.不要急於回答質問

當受到質問時,有不少人會即刻答複,速度之快,可以用“間不容發”來形容。事實上,這並非好的方法。這時,你不妨先看看對方的臉,隔一會兒之後才答複。如此一來,將能夠給對方一種滿足感,他認為自己所說的話,值得你思考一番。這樣當然就有利於你。不過,隻要稍停頓一下就行了。如果你停頓得太久的話,對方會認為你不肯明確答複,或想避重就輕,甚至認為你無意回答他的問話。

即使你不得不反對對方的想法,亦不應間不容發地提出反對之詞。這麼一來,你無異是在告訴他:“你的想法是不足取的,根本就沒有考慮的價值。”

3.不要徹底占據上風

每逢爭論之時,每一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至於對方的想法呢?則往往會認為是荒謬的,完全錯誤的。其實不管是何種爭論,每個人都會有正確的意見,也有不正確的想法。因而,當你與別人展開爭論時,不妨對對方的某一項意見表示讓步,這麼一來,你必定能夠在某一部分找出雙方一致之點。你這樣做之後,對方也會對你的某些意見表示讓步。

在這種場合,你不妨使用“是的……可是”的說話技巧。你可婉轉地說:“是啊,關於這一點,我同意你的意見,不過除此之外,不是還有這樣的方法嗎……”“采取此種方法,不是更好一些嗎?”

如何呢?你已經知道了此種方法的要領了吧?那麼,就請你趕快把它派上用場吧!

4.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態度要溫和

與人爭論時,切勿感情用事,態度不要過於激烈,換句話說,當對方反對自己的意見時,切勿不顧一切地讓他們接受自己的意見,因而展開激烈的爭論,甚至采取過火的態度。這種方法是不會產生很好效果的。因為人們對這種恫嚇的態度,往往會產生反感,當然就更不想改變自己的想法了。

相比之下,如果能夠心平氣和地道及事實的話,則更能夠產生效果。同時,千萬別擺出“我說的絕對沒錯”的態度,最好是能夠以“我的想法或許有錯”的謙遜態度去說話,這麼一來,對方將會聽取你的想法,不知不覺地接受你的想法。

5.借別人之口說自己的話

當你與別人展開爭論之時,最好讓第三者代你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就像母親教導孩子時,總是說:“老師不許你如此做的。”或者“這樣做,老師會處罰你的……”總比以自己的想法教導他,效果要大得多。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心理傾向,那就是:很難於信服“賣瓜者說瓜甜”的說法。經過第三者的透露之後情形就不同了。在這種場合裏,即使主張與你的想法不同,但你也不至於刺激了對方的自我。

比如,你想要丈夫把工資原封不動地交給你的話,不妨如此說:“據統計,把工資原封不動地交給太太的丈夫,目前已達到了97%以上……”

6.爭論時別忘了給對方留麵子

當你與別人展開爭論時,有一件事是非記住不可的,那就是要保全對方的麵子。因為一個人在講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即使察覺到自己的想法有差錯,他也堅決不會自認錯誤,或者改變想法,因為一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之後,往往會疑心生暗鬼,唯恐他人會認為自己是撒謊者,或怕別人因此瞧不起自己。因此,為了保全對方的麵子,你最好為他製造下台的機會。你可以推說:“這也難怪,因為你沒有真的和那個人接觸過,當然會如此想了。”或者:“隻要不明就裏,大家都會如此想呢!”

又如,當對方弄錯時,你不妨推說那是無可奈何的事:“這不算什麼,以前我也屢犯這方麵的錯誤。隻要熟悉了之後,自然就能夠熟能生巧,再也不會有錯誤了。”

總之,吐蓮花,與人爭辯起來所向無敵未必是什麼好事,因為逞“口舌之快”而埋下仇恨的種子,實在是可悲至極。

別為說話得罪人

日常交往、辦事溝通都離不開交談,會說話的人能在社會上縱橫奔走,左右逢源,而不會說話者就難免與人產生摩擦,甚至惹來是非。

社會上,有一些40歲男人自認“閱盡世事”,於是總是不分場合地說三道四,更糟糕的是,他們隻圖自己說得痛快,刺傷了別人還不自知,結果不知不覺中埋下了一顆顆仇恨的種子,這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那麼,哪些錯誤的言談方式是必須改正的呢?

1.在與人交談中,總將自己放在主要位置

談話時切忌自始至終一人獨唱主角,喋喋不休地推銷自己,滔滔不絕地訴說自己的故事。有個名人說過,漫無邊際的喋喋不休無疑是在打自己付費的長途電話。這樣不但不能表現自己的交談口才,反而令人生厭。要知道池蛙長鳴,不為人注意,而雄雞則一鳴驚人。這就說明過多地“說單口相聲”不能交流思想,不能增進感情。交談時應談論共同的話題,長話短說,讓每個人都充分發表意見,留心別人的反應,這樣才能融洽氣氛。正如亞曆山大·湯姆所說:“我們的談話就像一次宴請,不能吃得很飽才離席。”

2.尖酸刻薄、烽煙四起地爭辯

言談交際中免不了爭辯,但善意、友好的爭辯更能促進彼此間的了解,活躍交際環境,起到調節氣氛的作用。有時一場精彩的爭辯會令人蕩氣回腸,齊聲喝彩;但是尖酸刻薄得理不饒人,爭得麵紅耳赤,以致烽煙四起,導致心情不爽,望而生歎,敬而遠之,同樣令人生厭。

3.逢人訴苦,博取同情

在人的生涯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苦難,但每個人應對的方式不同,有的人迎難而上,有的人知難而退,有的人卻將苦難帶來的愁苦傳染給別人,在眾人麵前每陳辛酸,以獲同情。小泉是一名稅務幹部,工作上難免碰到一些挫折——追稅遭到冷漠,查稅遭到無端謾罵等,他因而大傷腦筋,憂從中生。於是就經常唉聲歎氣,怨天尤人,說這工作太難做了,實在不想幹了,一肚子的苦水。工作之餘,朋友相聚,共敘衷腸,小泉少不了將苦水倒出來。開始時,朋友也願為之排憂解難,想一些法子,給他鼓鼓氣。但是每次相聚談話都是如此,朋友們覺得小泉太沒誌氣,簡直就是一個“苦水瓶”,以後與他的交談漸疏。因此,交際中一味地訴苦會讓別人覺得你沒魄力,沒能力,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

4.無事不通、無事不曉地耍能

言談中,談話的內容往往涉及天文、地理、曆史、哲學等古今中外、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般的話題。如果你在交談中表現得“萬事通”、“耍大能”,到時定會打自己的嘴巴,砸自己的腳。因為交談是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方式,而不是表現學識淵博、見識廣泛的舞台。更何況老子曾說過:“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交談中什麼都說的人其實什麼都不知道。“兩小兒辯日”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大教育家孔子都會在兩個小頑童麵前碰釘子,可見人千萬不要耍能。

5.在交談中表現失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言談習慣,尊重他人的言談習慣同時也能獲得他人對你的尊重。如果你發現別人都不太喜歡與你正經交談,而你想改變這種狀況時,可以做多種努力,檢查一下自己在言談習慣中有無失禮行為也是方法之一。你可以通過熟悉你的同學或朋友來了解自己是否在言談中有下列失禮的情況:

經常性急地打斷別人的話。

常常一口否定對方的觀點,比如說:“絕對不可能像你說的……”“你說的根本不對頭……”等。

常有“別瞎說”、“胡說八道”、“你真蠢……”等不禮貌的口頭語。

喜歡模仿別人的語調和口氣來取樂。

以居高臨下的口氣說話,或常帶有“懂不懂……”“我說的……”之類的口語。

你可以自我檢查,也可以邀請他人幫助觀察。

將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讓他人有意在交談中模仿你失禮的表現,加深對此行為的認識。

針對失禮製訂小小的修正計劃,加強對自己所用語言的注意。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

每次開口說話之前,先做一個將兩手的大拇指對碰一下的動作,暗示自己要尊重他人。

開口之前先自問一句:“他的話是否說完了?”如果一開口,發現別人還沒有講完,應該有禮貌地說:“對不起,打斷了你,請接著講。”

一旦發現對方觀點與自己相左,不要急於否定,先設法去理解對方是怎麼看的,考慮一下他(她)的道理,這樣便不會輕易否定了。

大談特談得意事。

有些人與別人聊天時常常不歡而散。究其原因,不外乎聊天的話題平淡無味,大家興趣索然;聊天時遇到有爭論的話題,偏要與人爭個高低;或開對方過火的玩笑,帶有嘲弄的意思,令人不悅。此外,滔滔不絕地談論有關自己的話題,炫耀自己也是惹人討厭的常見不良習慣之一。

如果你是與人聊天中說話最多的一個,那麼可以檢查自己在聊天過程中有沒有以上的表現,發現自己的習慣中有不妥之處,應馬上做個改變。

喜歡別人注意到自己的愛好或長處是人們常見的心理需求。自信的做法是,在與人交往中以行動表現出來,或者是在別人向你提問時謹慎回答。當別人沒有注意到你或是沒打算聽你自我介紹某些優勢時,你所說的話容易被人看成是自我炫耀。此時,對方的麵部表情會自然地表現出冷淡。你若想確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是上策。如果一個人總在別人麵前顯示自己得意之情,一方麵會暴露出自己膚淺的見識,另一方麵會損失無價之寶——友誼。

舉個例子來講,一個嗜賭如命的人,看到不會賭錢的人,很可能會揶揄他一番:“你連這個都不會,那人生還有什麼快樂可言?”這話傳到朋友的耳裏,肯定不會讓他感到愉快的。

所以,每逢開口說話,不管是什麼內容,都要注意別讓別人產生己不如人的感覺。有一次,一位先生約了幾個朋友來家裏吃飯,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識的。他們聚攏來主要是想借著熱鬧的氣氛,讓一位目前正陷於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這位朋友不久前因經營不善,關閉了公司,妻子也因為不堪生活的壓力,正與他談離婚的事,已到不惑之年卻內外交困,他實在痛苦極了。

來吃飯的朋友都知道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談與事業有關的事,可是其中一位朋友因為目前賺了很多錢感到春風得意,所以,酒一下肚,忍不住就開始炫耀他的賺錢本領和花錢功夫,那種得意的神情,在場的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低頭不語,臉色非常難看,一會兒去上廁所,一會兒去洗臉,後來他提早離開了。

人人都會經曆人生的低穀,人人都會遇上不如意的事情,這時,在失意的人麵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處,無異於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既傷害了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

因此提醒你,與人相處,切記不要在失意者麵前炫耀你的得意。

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談論不太容易,哪一個意氣風發的人不是如此?所以這種做法也沒什麼好責怪的。但是談論你的得意時要看場合和對象,你可以在演說的公開場合談,對你的員工談,享受他們投給你的欽慕眼光,就是不要對失意的人談,因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敏感,你的談論在他聽來都充滿了諷刺與嘲弄的味道,讓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當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說你的,他聽他的,但這麼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談論的得意,對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種傷害,這種滋味也隻有嚐過的人才知道。

與為人處世一樣,說話也要舍方取圓。圓通得體、把握分寸的言談,才能夠讓你在社會上左右逢源,成就輝煌的人生。

辦公室哲學

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後,40歲男人發現一方小小的辦公室才是“炮火”最密集的是非之地,要想在辦公室中站穩腳跟,就要學會八麵玲瓏,圓滑世故的處世方法。

你對於辦公室的印象如何?有人認為它是“人間地獄”,有人則視它為實現理想的地方,當然也有人把它當作一個社會的縮影。在辦公室裏,最讓你頭疼的,恐怕就是與同事的關係吧!如果你要認真計較的話,每天你隨便都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氣的事情,如:被人誣陷、同事犯錯連累他人、受人冷言譏諷,被同事排擠,等等。有人不便即時發作,便暗自把這些事情記在心裏,伺機報複。但這種仇恨心理,不單無法損害對方分毫,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會影響你與同事的人際關係,從而自食其果。

為此,我們總結出辦公室裏的幾種典型矛盾,對症下藥,提出一些解決矛盾的建議,僅供各位參考:

你是個尷尬的中層領導,上司十分難纏,事事獨斷專行,下屬又往往把你的話當作“耳邊風”。每天,你都需要耗掉不少精力在這種人事糾紛上,但事情的效果卻未必理想,令你產生極大的挫折感。你渴望息事寧人,大家合作愉快,消除各人的誤解與隔閡。問題是,你應該怎麼做呢?

你要首先搞清楚究竟自己對什麼事情感到不滿,你能否準確地指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假如你發覺那隻是自己一時的偏見或自以為是的弱點在作怪,就應該馬上阻止這種負麵情緒的發展。

無論何時何地,也不管你對著什麼人說話,千萬別抱著“說也沒有用”的消極思想,或亂講一些晦氣的話。你應該堅定地把自己的看法簡明道出。

在你未肯定自己的意見必定會對以前,為人為己要留一點餘地。換言之,當你將自己的抗議說出來後,切勿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度。你應該停止說話,大家好好冷靜一下,讓真相自己顯露出來。

你偶然發現某位對你關心備至的同事,竟然在背後議論你的不是和缺點,這時你才發覺,原來平日的親親熱熱,完全是對方的表麵文章!

這時,你會痛心地想,跟這種小人一刀兩斷吧!然而大家是同事關係,你若公然擺出敵視態度,一定會吃虧。一則外人以為你主動跟他反目成仇,問題必然出在你身上。二則無形中使對方又多了一個借口去傷害你,這樣做太不理智了。更何況你倆還有合作機會,加上老板最不喜歡下屬因私事交惡而影響工作。所以,你應該冷靜地麵對。暗中將自己跟對方的距離拉遠,因為你知道這是一個不可信任的人,但表麵上最好保持以往跟他的關係。

你發現自己竟然被某些同事孤立起來,處於一個十分不利的地位。他們凡事一起行動,對公司的各項政策,全采取相同的反應,隻剩下你不知所措。

“雙拳難敵四手”,和他們公然做對吃虧的隻會是你。所謂當局者迷,你應該嚐試去找一個走中間路線的同事,懇切地或旁敲側擊向他探問,究竟同事們對你有什麼不滿。然後努力將他們看著不順眼的地方,加以改善或改變。這樣不是懦弱,也不是妥協,而是有誠意。而誠意在與同事相處中是十分重要的,大家相處融洽,合作起來才能事半功倍。當知道了問題所在,請冷靜地檢討,認定自己可以做出哪些改變,然後首先讓步,努力顯示自己的改變。

當然,工作上仍要堅守原則,公事公辦。同時,切莫將此事向上司或老板告狀,因為他們隻會認為你太小家子氣,這對你一點好處也沒有。

你十分注重在辦公室裏的人際關係,自以為在同事間頗有人緣。然而一位同事來向你告密,指出原來有不少人其實是不喜歡你的,甚至仇視你。

你憤怒不已,甚至想找他問個明白,但這樣於事無補。請保持冷靜,並告訴對方:“多謝你的提醒,可我受不住刺激,就此打住吧,我不想多知道了。”這樣,對方唯有告別。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少知一點為妙。一來以免自己失去控製,二來以免對方控製你的情緒。

冷靜想想對方的來意,“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如果此人是你的心腹,有可能是受別人利用;與你的交情泛泛,有可能不懷好意。總之,別完全相信就是。最好離開一下,使情緒平靜下來,再反省自己平日的行事為人,有過則改之,無過則勉之。雖然沒有人能夠討好全世界的人,但作為一個成功的強人,深諳處理人事之道是必須的本領。記著,這亦是青雲路上的必然路障。要做到遇事不怒,避免情緒化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