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工業公司總經理亨利·霍金士先生突然從化驗室的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鮮作用的添加劑有毒,雖然毒性不大,但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害。但如果不用添加劑,又會影響食品的鮮度。
亨利·霍金士考慮了一下,他認為對顧客應以誠相待,毅然向社會宣布,防腐劑有毒,對身體有害。讓每位顧客都了解事情的真相。
這一下,霍金士麵對著很大的壓力,食品銷路銳減不說,所有從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聯合了起來,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擊、指責他別有用心,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們一起抵製亨利公司的產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
苦苦掙紮了4年之後,亨利·霍金士已經傾家蕩產,但他的名聲卻家喻戶曉,這時候,政府站出來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終於起死回生,公司的產品又成了人們放心滿意的熱門貨。
亨利公司在很短時間裏便恢複了元氣,規模擴大了兩倍。亨利·霍金士一舉登上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頭把交椅。
生活中的聰明人善於從吃虧當中學到智慧。“吃虧是福”也是一種哲理,其前提有兩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表麵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有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確實能夠教導人們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
人非聖賢,誰都無法拋開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業,在選擇麵前就得分清輕重緩急,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我國曆史上劉邦與項羽在稱雄爭霸時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最終也得到了不同的結果。蘇東坡在評判楚漢之爭時就說,項羽之所以會敗,就因為他不能忍,不願意吃虧,白白浪費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勝就在於他能忍,懂得吃虧,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直攻項羽弊端,最後奪取勝利。
劉邦與項羽平日的為人處世之不同自不待說。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入關時,怒火衝天,決心要將劉邦的兵力消滅掉。當時項羽40萬兵馬駐紮在鴻門,劉邦10萬兵馬駐紮在灞上,雙方隻隔40裏,兵力懸殊,劉邦危在旦夕。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先是請張良陪同去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示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並與之結成兒女親家,請項伯在項羽麵前說句好話。然後,第二天一早,又帶著隨從,拿著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低聲下氣地賠禮道歉,化解了項羽的怨氣,緩和了他們之間的關係。表麵上看,劉邦忍氣吞聲,項羽掙足了麵子,實際上劉邦以小忍換來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劉邦對不利條件的隱忍,麵對暫時失利的堅韌不拔,反映了他對敵鬥爭的謀略,也體現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劉邦正是把眼光放遠,靠著吃一些眼前虧的技巧,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有人說劉邦是一忍得天下,相信這種智慧不是有勇無謀的人可以修煉成的。今天,我們不一定會遇到這種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但無論在怎樣的條件下,都要把眼光放遠,能夠忍讓,懂得吃虧,因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舍小是為謀大。
必要時學會棄車保帥
棄車保帥是象棋對局中有時不得不為之的取勝策略,這個策略對40歲的男人也應該有所啟示:車是當之無愧的主力,但關鍵時刻為保帥,車有時也隻能做出犧牲。而對小的犧牲大可不必為此心懷不滿,因為這就是規則。很多時候隻有以小失才能換來大得。
海邊有一種被稱為“關公蟹”的螃蟹,之所以叫它“關公蟹”,是因為它的頭胸甲對稱隆起的花紋,酷似京劇中關公的臉譜,捕到這種蟹的漁民,往往會對它頂禮膜拜,認為它們是關公再世。但是,關公蟹雖然長相酷似關公,卻遠沒有關公的英雄氣概和忠孝氣節,為了保全性命,通常與其他動物一起過共生生活,而其共生的目的,其實隻是想利用共生的對象作為自己護身的武器。而且,當遇到敵人的時候,這種關公蟹從來不會將自己的聰明用在如何麵對敵人的挑戰,而是整天處心積慮地讓自己如何全身而退,甚至不惜嫁禍於人。有時,當它們不小心被敵人逮住的時候,為了保全自己,它們會不假思索地將敵人捉住的胸足或附肢丟掉不要,然後迅速逃跑,以換取自己繼續活下去的機會。
關公蟹的生存哲學,其實正體現了一種“棄車保帥”的競爭策略,也就是犧牲自己的次要利益來保全主要利益的一種策略。這種策略也被我們廣泛地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麵。
有這樣一個曆史故事:唐朝的徐敬業小時候十分調皮,放蕩而不守規矩,且到處闖禍。其祖父很不喜歡他,常說:“這個孩子麵相不好,將來會給我們帶來滅族之禍。”於是,在一次打獵中,徐敬業的祖父讓他到林子中去驅趕野獸,隨後,便乘著風勢放火燒林子,企圖把徐敬業燒死,以免家族之後患。大火燒起來後,徐敬業才知曉,此時已無處藏身。突然他想到騎著的馬,他便把馬殺了,隨即伏身躲進馬腹裏,大火過後,他從馬腹中出來,雖然全身都是馬血,但保住了性命。
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與其利益相聯係。為了生存、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不僅不斷地爭取著利益,同時也力圖最大程度地保全既得的利益,這種利益,有的是個體的,有的是群體的,有的可能是全社會的。社會生活是紛繁複雜的,人們在爭取和保全利益的過程中,必然要發生一些矛盾、衝突,也就是說,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利益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威脅。在威脅麵前,人們的主觀願望肯定是保全所有的利益不受損失,然而,當客觀情況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時,棄車保帥不失為一個良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棄車保帥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應變術,這一應變術雖然算不上萬全之計,但用長遠的眼光看,仍是一種積極的策略。一切戰略家、一切有遠見的人,在處理利益矛盾和衝突時,無不經常運用此術。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衡從其輕”,棄車保帥是人們為人處世的重要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不被小利所惑,應求大利,成大器。《三國誌·魏書·陳泰傳》雲:“蝮蛇赦手,壯士斷腕”。蝮蛇有劇毒,被它咬傷手腕後,勇敢者寧肯將手腕斬斷,也不讓蛇毒蔓延全身,致使喪失性命。壯士的這種氣概和做法,不也是效棄車保帥之法嗎?事情到了危急關頭就要當機立斷,通過權衡利弊,不惜做出一定的犧牲,也要除掉禍根。否則,優柔寡斷,瞻前顧後,不敢下決心,任禍患蔓延,其危害會更大、更嚴重,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別在小事上耽擱太久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些飽經曆練的40歲男人在大事麵前能夠鎮定自若、泰然處之,但卻常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寢食難安,焦慮煩躁。老實說,這實在不是明智的行為。
狄士雷裏說過:“生命太短促了,不能再隻顧小事。”
安德烈·摩瑞斯在《本周》雜誌裏說:“這些話,曾經幫我挨過很多痛苦的經曆。我們常常讓自己因為一些小事情、一些應該不屑一顧和忘了的小事情弄得心煩意亂……我們活在這個世上隻有短短的幾十年,所以我們不該浪費那些不可能再補回來的時間,丟棄那些纏繞你思想的小事。不要這樣,讓我們把精力放在值得做的行動和感覺上,去想偉大的思想,去經曆真正的感情,去做必須做的事情。因為生命太短促了,不該再顧及那些小事。”
我們通常都能很勇敢地麵對生活裏麵那些大的危機——可是,卻會被一些小事搞得垂頭喪氣。比方說,撒母耳·白布西在他的“日記”裏談到他看見哈裏·維尼爵士在倫敦被砍頭的事:當維尼爵士走上斷頭台後,他沒有請求別人饒他的性命,卻要求劊子手不要一刀砍中他脖子上那塊傷痛的地方。
西方有一句俗語:“法律不會去管那些小事情。”一個人也不該為這些小事憂慮,如果他希望求得心裏平靜的話。
假如你想克服被一些小事所引起的困擾,隻要把看法和重點轉移一下就可以了——讓你有一個新的、能使你開心一點的看法。荷馬·克羅伊是個較有成就的作家,他為我們舉了一個如何解除小事困擾的好例子。以前他寫作的時候,常常被紐約公寓熱水汀的響聲吵得快發瘋。蒸汽會砰然作響,然後又是一陣嗞嗞的聲音——而他會坐在他的書桌前氣得直叫。
“後來,”荷馬·克羅伊說,“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出去露營,當我聽到木柴燒得很響時,突然發現:這些聲音多麼像熱水汀的響聲,為什麼我會喜歡這個聲音,而討厭那個聲音呢?回家後,我對自己說:‘火堆裏木頭的爆裂聲,是一種很好聽的聲音,熱水汀的聲音也差不多,我應該試著不去理會這些噪音。’結果,我果然做到了:幾天之後我就把它們整個地忘了。”
愛默生·傅斯狄克博士所說的很有意思的一個故事,是有關森林的一個巨人在戰爭中如何得勝、如何失敗的:
“在科羅拉多州的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殘軀。自然學家考證後證實:它有400年的曆史。初發芽的時候,哥倫布才剛在美洲登陸。第一批移民到美國來的時候,它才長了一半大。在它漫長的生命裏,曾經被閃電擊中過14次。400年來,無數的狂風暴雨侵襲過它,它都能戰勝它們。但是在最後,由於一小隊甲蟲攻擊了這棵樹,它倒了下來。那些甲蟲從根部往裏麵咬,漸漸傷了樹的元氣,雖然它們很小,但持續不斷的攻擊使它倒了下來。這個森林巨人,歲月不曾使它枯萎,閃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沒有傷著它,卻因一小隊可以用手撚死的小甲蟲而終於倒了下來。”
想象一下,我們不就是森林中的那棵身經百戰的大樹嗎?我們經曆過生命中無數狂風暴雨和閃電的打擊,都撐過來了。可是卻會讓我們的心被憂慮的小甲蟲咬噬——那些用手指就可以撚死的小甲蟲。
人生在世不過短促的幾十年,僅僅為珍惜寶貴的時光,爭取過好每一天,也不該為小事煩惱。盧梭曾經算過一筆賬:人幼而無知,年老而無力,這就占去了1/3的生命;每天必須的吃飯、睡眠又占去1/3的時間;剩下的1/3時間,如果再被許多瑣事和煩惱所侵擾,那麼真正用來成就事業、享受生活的時間還有多少呢?人生如此短暫,而你已經走到了人生的中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何必要為這種令人不愉快的小事而浪費時間、操心勞神呢?
迂回前進你會更成功
人生如攀登,為了登上山頂,有時我們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繞道而行,表麵上看這樣做似乎與原來的目標背離,但事實上,我們這樣做正是為了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一隻螞蟻在牆壁上艱難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突然又滾了下來,這已經是第九次失敗的記錄了!實際上,它隻要稍微改變一下路線,就會很容易地爬上去,但它仍然一意孤行沿著原來的足跡,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這隻螞蟻如此地執著頑強,百折不撓。然而,它卻不肯稍微改變一下路線,盲目奮鬥的結果是怎麼也爬不出失敗的誤區。
有一位留學法國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法國找工作,結果接連碰壁,許多家公司都將這位博士拒之門外。這樣高的學曆,這樣吃香的專業,為什麼找不到一份工作呢?萬般無奈之下,這位博士決定換一種方法試試。
他收起了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的身份去求職。不久他就被一家電腦公司錄用,做一名最基層的程序錄入員。這是一份稍有學曆的人就不願去幹的工作,而這位博士卻幹得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沒過多久,他的上司就發現了他的出眾才華: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這絕非一般錄入人員所能比的。這時他亮出了自己的學士證明,老板於是給他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畢業生對口的工作。過了一段時間,老板又發現他在新的崗位上遊刃有餘,還能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建議,這比一般大學生高明,這時他才亮出自己的碩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老板也比較注意觀察他,發現他還是比碩士有水平,對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非常人可及,就再次找他談話。這時他才拿出博士學位證明,並敘述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此時老板才恍然大悟,並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因為老板對他的學識、能力和敬業精神早已了解了。
與這位博士相反,許多年輕人初入社會時,往往把自己的一堆頭銜、底牌全部亮出來,誇耀自己,結果或者讓別人反感而難以與人合作,或者招來很高的期望值結果卻讓人失望,稍有失誤便難以翻身。
毫無疑問,在人生的征程中,大多數的人們都願走直路,沐浴著和煦的微風,踏著輕快的步伐,踩著平坦的路麵,這無疑是一種享受。相反,沒有人樂意去走彎路,因為在一般人眼裏,彎路曲折艱險而又浪費時間。然而,人生的征程中卻總是彎路居多,山路彎彎,水路彎彎,人生之路亦彎彎,隻會走直路的人,恐怕一遇上彎路就傻眼了。因此,要想獵取到真正的成功,每一個人都要學會繞道而行、曲折致贏。
學會繞道而行,迂回前進,適用於生活中的許多領域。比如當你用一種方法思考一個問題和從事一件事情,如果遇到思路被堵塞之時,不妨另用他法,換個角度去思索,換種方法去重做,也許你就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孫子兵法》中說:“軍急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軍事戰爭中最難處理的是把迂回的彎路當成直路,把災禍變成對自己有利的形勢。也就是說,在與敵的爭戰中迂回繞路前進,往往可以在比敵方出發晚的情況下,先於敵方到達目標。
美國矽穀專業公司曾是一個隻有幾百人的小公司,麵對競爭能力強大的半導體器材公司,顯然不能在經營項目上一爭高低。為此,矽穀專業公司的經理決定避開競爭對手的強項,並抓住當時美國“能源供應危機”中節油的這一信息,很快設計出“燃料控製”專用矽片,供汽車製造業使用。在短短5年裏,該公司的年銷售額就由200萬美元增加到2000萬美元,成本由每件25美元降到4美元。由此可見,雖然經商者尋求的是不斷增加盈利,然而,在激烈的競爭中每前進一步都會遇到困難,很少有投資者能直線發展。因此,迂回發展也是大多數經商者所必須要走的共同道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應有迂回前進的理念,凡事不妨換個角度和思路多想想。世上沒有絕對的直路,也沒有絕對的彎路。關鍵是看你怎麼走,怎麼把彎路走成直路。有了繞道而行的技巧和本領,才能在每一次人生出擊中避開非贏即敗的“老規矩”,從而順利打通另一條成功的途徑。
繞道而行並不意味著退卻或放棄,而是在審時度勢、打破常規,隻要敢於和善於走自己的路,你就永遠是一個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