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中庸而不平庸(2 / 3)

真正的強者,還要學會認輸、學會放棄。放棄了才能再做新的,才有機會獲得成功。這樣的放棄其實是為了得到,是在揚棄中開始新一輪的進取,絕不是低層次的三心二意。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反過來,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荒漠中的行者知道什麼情況下必須扔掉過重的行囊,以減輕負擔、保存體力,努力走出困境而求生。該扔的就得扔,生存都不能保證的堅持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知道自己摸到的是一手臭牌,就不要再希望這一盤是贏家;在陷進泥潭時,要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裏;上錯了公共汽車時,要及時地下車,去上另外的一輛。會認輸是基本的生活常識,人不僅要知道進取,也要知道放棄。進取和放棄同樣重要。

當一項投資的失敗成為不爭的事實,及時放棄,將損失控製在最小範圍,實際上是當時最好的“盈利”——雖然沒有絕對值上的盈利,但是,卻不會繼續加大損失。聰明的炒股人會設定一個止損點,到了這個點,就停止繼續追加投資。會有“割肉”、“斷臂”,甚至“腰斬”,等等;不僅要果斷買入,也要及時地賣出,要學會斬倉。講股市技術分析的老師在課堂上反複強調這一點。

把錢投出去是投資,停止投資也是一種投資,是更高層次的投資。承認失敗,及時收手,可能再展開新一輪的投資。人生如此,生存如此。

還有一種情況。像人的生命一樣,產品也有生命周期,分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當產品走入衰退期時,企業要做的是什麼呢?是一廂情願地等待市場轉機、拚命地去推銷它,還是及時分析市場,調整產品戰略,開發新產品?有時候,人們對當初為自己帶來過巨額收益的產品總會戀戀不舍,希望奇跡能發生,期盼風光再現。然而,過去的好時光是不會重現的。

以股市觀人生,我們可以從中領悟許多有價值的東西。當你在一條路上毫無頭緒,一錯再錯,一跌再跌時,就根本沒有必要再堅持下去。沒有希望的路不值得你付出努力。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適時調整方向的人是生存的智者。既能堅持,又能放棄的人是具有非凡境界的人。

輕鬆上陣更輕鬆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追求讓自己的生命變得圓滿。然而,追求也並不是事事都要堅持到底,恰恰相反,我們要隨時準備放棄。放棄那些沉重的包袱,擺脫不必要的麻煩,你才能繼續你的追求之旅。

迪克是美國知名的作家與作詞家,曾經寫過不下四百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此外,他也得過全美舞台劇作獎,而他的本業是在凱克唱片公司擔任助理。迪克剛40歲,就已享有諸多盛名,尤其是身處在五光十色的娛樂業中,可謂到處備受矚目。但是,在迪克身上卻嗅不出誇張與狂傲。

迪克講了一個自己的事。他進入凱克的第三年,有一天覺得自己實在做不下去了,便去向老板辭職,老板一臉詫異地問他:“不是做得好好的嗎?況且,你還這麼年輕。”

“我想,老板一定認為我這個家夥怎麼這麼不知安分!”迪克說道。

這並不是他不安分的表現,而是覺得自己一直在反抗一樣東西——製式化。他觀察到,很多人常把“生涯規劃”掛在嘴邊,他們把自己鎖定在一個領域中,計劃著自己20歲該做什麼,30歲該做什麼,到了40歲又該如何如何。總而言之,好像必須不停地“向上流動”,才表示自己成功。

而迪克卻從來不認為自己要追循著這種成功的軌跡走。他強調:“我不是唱高調,但我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待生命的發展。”或許是看多了娛樂圈“光鮮亮麗的外表,內在卻空虛寂寞的人”,迪克深深地感受到,成功的外在光圈不論多麼耀眼,也脆弱得不堪一擊,唯有“內在的成功”才能讓人活得更篤定踏實。

選擇繼續留在現職工作,是因為覺得自己還有一些價值可以被老板利用,但擺脫了這個角色之外,迪克相信他還有餘力去實現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朋友問迪克:“你為什麼不等到以後年紀大了,有空了,再去做這些事?”他回答:“你不覺得用年紀去計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是很可笑的嗎?因為生命是那麼無常,你根本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隻要覺得今天該做就去做!”放棄得當,丟掉那些不值得帶走的包袱,才能登高行遠。

如果在一生中要有所獲得,就不能讓誘惑自己的東西太雜太多。心靈裏累積的煩惱太亂雜,努力的方向也過於雜亂。因此,必須簡化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們永遠憑著過去生活的慣性、日常積累的經驗,固守已經獲得的功名利祿,為了進一步的權錢職位、風頭利益去爭奪,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讓我們眼花繚亂,什麼朋友熟人都不願得罪,這樣我們會疲於應付,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無謂的紛爭和無窮的耗費上。不僅自己的正常發展受到限製,其至迷失自己的方向。

放棄得當,是對圍剿自己的藩籬的一次突圍,是對消耗你精力的事件的有力回擊,是對浪費你生命的敵人的掃射,是你在更大範圍去發展生存的前提。

放棄得當,是對捆綁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丟掉那些不值得你帶走的包袱,拿掉拖累你的行李,你才可以簡潔輕鬆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會更加愉快,你方可以登得高、行得遠,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風景。

另起一行你必是第一

現實生活中,也許40歲的你是一個始終與“第一名”無緣的人,眼看著別人表現出色,自己雖然苦苦追趕,仍難達到理想效果。其實你大可不必為此煩惱,一個人成功與否有很多不同的判斷標準,隻要你願意換個角度,你也可以位列第一。

惲壽平是清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早期是畫山水的,從見到王石穀之後,自以為山水畫不能超過他,於是專攻花卉,成為海內所宗。在更早以前的唐代也有一位以畫火聞名的張南本,據說原來是與一畫家孫位一起學畫山水,也因為自認不能超過孫位而改習畫火,終於獨得其妙。

藝術家追求完美,難免有傲骨,恥為天下第二名手,不願落人之後,像前兩者真有才能,舍他人既行的道路,自辟蹊徑,獨創一家固然最好。但如果不能認清自身的能力,隻因恥為人後,就放棄學習,自己又找不到適當的方向,到頭來則難免什麼都落空了。

孟雨是一個魅力四射、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經常是社團中令人注目的熱點,認識孟雨的人幾乎都可以感受到他熱情的付出。在得知他交了女朋友後,他的一個朋友開玩笑似地問他:“那現在我在你心中排第幾呀?”他想也不想,便答:“第一。”朋友不相信地看著他,問:“怎麼可能啊,你女朋友應該排在第一位。”孟雨狡黠地一笑,然後說:“你當然排第一,隻不過是另起一行而已。”

孟雨的話說得多好啊!生活中,在各行各業中,每個人都期望得到第一的位置,其實要拿到第一也容易,就看你願不願意換個角度——隻要“另起一行”,每個人就都是第一了,而這個世界,自然少了許多莫名的地位紛爭,這不是很好嗎?

周平生性好強、不甘平庸,但造化弄人,他卻偏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小人物,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無冕之王——新聞記者,然而大學畢業後他卻成了一名高中教師,而且在學校裏也並不太受學生歡迎。看著昔日的同窗今日都已登上高位,周平心裏別扭極了。賢惠的妻子見他這樣子,就勸他說:“人比人,氣死人!反正現在情況已經是這樣了,你又何必偏拿自己的短處去比人家的長處呢?你難道就不能找找你自己的優點嗎?”妻子的話點醒了周平,他決定憑著自己流暢的文筆闖出一片天地。周平選擇了當地一家頗有影響力的報社,然後便大量向那家報社投稿,絲毫不計較稿費的高低。這家報社開了不少副刊,周平悉心加以研究後,專門為它們量身訂做寫文章,所以他的作品幾乎篇篇都被采用,甚至還創造過這樣的奇跡:有一次,他們的副刊總共隻有8篇稿子,其中4篇都是周平的“大作”,隻是署名不一樣。

周平的作品被這家報社的編輯競相爭搶,常常是剛應付完文學版的差事,雜文版的又來了。有時他因學校有事創作速度稍慢一點,那些編輯就會心急火燎地打電話催稿。終於有一天報社的領導坐不住了,他們給周平打電話——隻要周平願意,他現在就可以去報社上班。

周平贏了,我們可以從周平的經曆中得到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生活的路不隻一條,如果你不甘於平庸,你完全可以另起一行,得到你想要的成功。

古今中外,還有很多名人經過重新給自己定位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阿西莫夫是一個科普作家,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創作上,終於成了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在生活中,誰都想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你無法在自己從事的行業裏取得令人滿意的成就。還有許多人是在自己並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崗位上,幹並非自己所願意幹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不要著急為好。生活其實就如寫文章一樣,當你發覺筆下的那一句不是自己最滿意的言語,甚至是敗筆的時候,那你就暫時停筆思考一下,甚至不妨另起一行重新書寫,直至精彩的華章湧向筆尖。

小人物也有其精彩處

事實證明,世界上隻有2%的人能夠得到了不起的成功,而98%的人隻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有些聰明能幹、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人總是瞧不起那些平凡過日子的人。他們認為這些人“沒出息”、“微不足道”、“活得沒意思”。當他們發現自己奮鬥失敗,麵對和常人一樣平淡無奇的生活時,就覺得生活無聊透了,無盡的煩惱隨之而來。

宋宇卓年輕時畢業於某名牌大學,學識淵博,心高氣傲,畢業後他沒有像同學那樣直接到大公司去上班,一步步贏得晉升,因為他有更遠大的目標:自己創業,並逐漸將公司做大做強,直至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在家人的支持下,宋宇卓開始了他的創業曆程:他辦過網上連鎖商店,賣過電腦,開過會計服務公司……幾年下來,宋宇卓一事無成,而他昔日的同窗們都已成為經理級的人物了。家裏人對他這樣亂折騰實在看不下去,就逼著他去報考了公務員。宋宇卓被分配到某環保機關擔任文員工作,但這份工作顯然不能讓他滿意,他抱怨工作繁瑣,認為這樣做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前途,於是現年40歲的他每天都在煩惱著,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而痛苦著。

生活有目標,想出人頭地,可以說是一種相當積極的心態,可是,這必須建立在對平凡生活的肯定之上。唯有對平凡生活的肯定,才能讓人更發奮向上。相反,如果對平凡生活的狀況一直抱著不滿的態度,那麼想出人頭地的想法,反而會給你帶來負麵的影響。

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個“宋宇卓”,他們無法接受平凡的生活,更不懂得從平凡中找出偉大,因而他們的“天大理想”帶給他們的通常是痛苦疲累。

其實,做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也並沒有什麼不光彩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了小人物,可小人物並非是愚人蠻者,恰恰相反,多是能工巧匠。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小人物沒有大人物的輝煌,但卻有自己平實的歡樂。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是這樣用先人的哲理啟發他的學生認識這個問題的:

當時,有個別學生因專業不對口而思想波動,認為從事火箭導彈事業是大改行,所學非所用,搞不出什麼名堂來,白白貽誤了青春,當“大科學家”、“大人物”的夢想破滅了,因而,不安心做“專業不對口”的“小人物”。

錢學森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講了一番富有哲理、幽默風趣的話,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他說:“我想,當人類還生活在伊甸園的時候,是分不出什麼大人物和小人物的。隻是人類自然漸漸地感到大家都是一般高低的生活太乏味了,於是,才有人站在了高處,成了大人物。人群裏便有了大人物與小人物。

“其實,少數大人物的存在,首先是因為有千千萬萬不顯眼的小人物的襯托而存在的,是小人物成就著那些大人物。小人物就像池塘裏的水,大人物就像浮出水麵香氣襲人、亭亭玉立的荷花。試想,沒有水,荷花何以生存?

“人們往往隻看到少數大人物的作用。實際上,在日常生活和平凡的事業中,小人物比大人物更不可少。雖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如果每一個士兵都想當元帥的話,那支軍隊肯定是無法打仗的。拿破侖再厲害,真正動刀槍的還是成千上萬的士兵。”

正如錢學森所說,有了小人物的安分,才成就了大人物的輝煌。大人物藍圖一描,眾多勤懇的小人物努力為之工作,成績便被一點一滴地造就出來。成績輝煌之後,大人物更有了資本,於是靠著一絲思想的靈感,繼續推動著世界前進的腳步。

一個站在山頂上的人和一個站在山腳下的人,所處的地位雖然不同,但在兩者眼中所看到的對方卻是同樣的大小。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小人物,那就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自尋煩惱,不要因為仰慕大人物頭上的光環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活。

隻有舍小才能謀大

一些人年屆40,但事業卻依然未立,這可能和他們做事的方法有很大關係。這些人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不能辯證地看事情,結果他們反而失去了長遠的利益。

古時,塞外有一個老翁不小心丟了一匹馬,鄰居們都認為是件壞事,替他惋惜。塞翁卻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眾人聽了之後大笑,認為塞翁丟馬後急瘋了。幾天以後,塞翁丟的馬又自己跑了回來,而且還帶回來一群馬。鄰居們見了都非常羨慕,紛紛前來祝賀這件從天而降的大好事。塞翁卻板著臉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壞事呢?”大家聽了又哈哈大笑,都認為老翁是被好事樂瘋了,連好事壞事都分不出來。果然不出所料,過了幾天,塞翁的兒子騎新來的馬去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眾人都勸塞翁不要太難過,塞翁卻笑著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鄰居們都糊塗了,不知塞翁是什麼意思。事過不久,發生戰爭,所有身體好的年輕人都被拉去當了兵,派到最危險的第一線去打仗,而塞翁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未被征用,在家鄉大後方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老子的《道德經》所宣揚的一種辯證思想。基於這種辯證關係,我們可以明白,即使是看起來很吃虧的事,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因此,人一定要把眼光放遠,懂得該忍就忍,有時看似吃虧的事反而是獲得更大利益的前提和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