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40歲之前要有夢想,40歲之後要有責任(3 / 3)

據中華婦女聯合會提供的資料表明:全國抽樣調查的1萬戶家庭中,家庭教育比較科學的隻占23%,方法欠妥的占51%,有嚴重偏差的占23%。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孩子們也持同樣的看法。1996年8月《中國婦女報》組織了一次有關家教問題的社會調查,給青少年列出了一份25道題目組成的問卷。從回收的5000多份問卷來看,反映的許多問題的確發人深省。有31.5%的學生埋怨家長隻知道關心他的學習成績,有26.6%的孩子反映:“我想做的事家長總不讓我做;經常不讓我看電視;爸爸媽媽禁止我玩遊戲機;無法獲得課本以外的關於自然、社會等方麵的知識。”30%的青少年感到學習壓力太大。以往,考大學的起跑線是在高中,從高一起才開始向大學衝刺。而現在,起跑線逐步移到了初中甚至小學。不少家長督促孩子從小學起就開始奮鬥,起跑線越來越提前。一個五年級的男孩在寫信時幾乎是大聲喊叫:“我就要累死了!”

期望孩子成才,是每一位父母的心願,然而孩子能否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還要看兩方麵的原因:一是孩子自身的特點、興趣以及對外界事物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另一方麵是教育製度、教育水平對孩子的促進。

一般來說,事業心強、工作努力的父母注重於孩子的社會教育。他們把孩子交給幼兒園、交給社會,讓孩子自由發揮、自由發展。如果發現孩子在哪一方麵有興趣和愛好,就有目標地給予支持和鼓勵。這種自然型的教育在現實中比較常見。

由於客觀原因,有許多父母自己年輕時的願望沒有實現,所以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比如,“十年動亂”使整整一代人的求學深造之夢化為泡影,於是這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努力學習,考上大學,既能學到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又能替自己圓了夢。這種“希望”型的家庭占的比例最大。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不但要做到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還必須有特長,琴棋書畫、電腦航模,無一不花費大量的財力、精力去購買,再去請人執教,然後又親自監督,使孩子像一架上緊了發條的鍾擺。這樣不具體分析孩子的條件,盲目教育的結果大多是欲速而不達,不但學習成績不理想,各種特長沒學會,反而影響了孩子的正常身心發育與成長。

還有些父母辛勞半世,終於小有成就。於是,除了自己享受外,對孩子也溺愛有加,吃喝穿戴都很講究,追求潮流時髦,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思想教育,使孩子的品質和素質不高,而成為紈絝子弟。這種名為疼愛型而實際上是危害型的家庭也有一定數量。

另外,也有一些父母的素質較低,沒有什麼文化,卻又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看不起,於是不顧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實際能力,一味地模仿別人。

一位下崗的40歲父親靠幫人家拉貨掙錢養家,在醉酒後哭著對10歲的兒子說:“你爸爸這輩子沒啥造就了,就是累死,也得把你培養出個樣兒來。你就好好學,將來成個人,讓我累死了也能閉眼吧!”

據一些家長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反映自己的孩子功課落後,這樣的消息比股市暴跌還要讓他們難過。

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評判子女好壞的標準嚴重失衡,孩子教育成敗多是以智力發展的好壞來衡量。“小孩成績好,一‘好’遮百醜”。

於是,我們的父母與孩子相處時的焦點隻有一個——考試成績。隻要考試成績好了,什麼都好說;如果考試成績不好,怎麼都不行。在這種心態驅使下,家長們對學習好的孩子,極盡嬌寵。每年寒暑假的第一個星期天,許多大型商場都會擠滿一家三口的購物者。原因是孩子考試前家長往往許諾,考得好就給買高檔玩具、衣物、自行車,他們是來兌現承諾的;而好些飯館也因此賺得缽盈盤滿。當然一些成績沒有達到家長要求的孩子,是絕對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的,不僅如此,“你真蠢”,“沒見過你這麼傻的”,此類咒罵聲劈頭蓋臉,整天不絕於耳,整個家庭被愁雲悲霧籠罩著,失去了往日的歡笑。

期望孩子成才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千方百計地“逼”孩子出人頭地,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和實際能力,那麼你的教育就必定失敗,而你的“關心愛護”也會成為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負累。

學會尊重你的妻子

40歲的男人常抱怨妻子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其實你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給妻子足夠的尊重。生活中,男人不夠尊重自己的妻子也是引起紛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妻子已為全家準備好了可口的晚餐,這頓晚餐可能是為節日而精心準備的,也可能是一周中任何一天的便飯;也許會有客人受邀參加這頓晚餐,也可能享用這頓晚餐的隻是家裏人。妻子正在餐桌旁像傭人一樣服侍你們,把飯菜從廚房一一端到飯廳,飯菜美味可口,令人食欲大開。此時,如果你尊重妻子的話,身為丈夫的你就應該在妻子未坐下來準備與你們共進晚餐之前,千萬不要先品嚐。

遺憾的是,情況常常是這樣的:

妻子剛端上一道菜,丈夫即刻就和在場的客人、孩子一起大吃起來。隨後,每上一道菜,以上的不雅行為都會重複一次。當妻子坐下來用餐時,丈夫和客人已吃得八分飽了。有時妻子剛把主菜端上來,丈夫就狼吞虎咽地吃完,然後迅速離開飯廳,等到妻子坐下來用餐時,丈夫早已守在電視機旁看足球了。

“被服侍者”為何在“服侍者”坐下來之前就大吃特吃呢?這有幾個不同的原因。很多丈夫通常就是在這樣氛圍的家庭中長大的,可謂耳濡目染。吃飯時,沒有人會在餐桌邊等母親,所以這樣做時他感到極其正常;對某些人而言,在十分饑餓的情況下開始吃擺在麵前的飯菜隻是一種本能的行為;也有些丈夫趕快吃完的目的是為了能進行下一個節目——工作、玩,或著急於想看電視節目。

但很多時候造成這種局麵的也可能是妻子自己。她會說:“飯菜已準備好了,大家趁熱吃吧,不必等我,要不然飯菜就會涼了。”或者她有眾多的菜肴從廚房端出來,然後才能坐下來與家人一道享用,假如全家都在等她,她會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而無法從容地把她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心準備的飯菜端上來。為避免這種壓力,她便催促每個人開始用餐而不必等她。

那麼,從現在開始,讓這樣的事情成為曆史吧!作為一個尊重妻子的丈夫在這件事上不要聽她的,一個懂得愛的丈夫,應該帶領孩子和客人在餐桌前耐心等待,直到妻子忙完了坐下,然後大家一起享用。如果有許多人用餐,或者有許多菜等著上來,那麼,一個稱職的丈夫和他的懂事的孩子應主動到廚房幫忙,使她能夠與所有的人一起品嚐這頓美餐。

家中的這個規矩應該由身為丈夫的你來製定,即家中用餐者必須等你妻子入席後方可用餐。

對孩子來說,這個規矩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因為從他幼年時起,你就會給他留下了必須尊重他的母親的印象,他對你這樣的提醒已習以為常:“到廚房問問你媽媽你是否能幫她做點什麼。”“問媽媽什麼時候可以開飯?”

有客人的時候,實施這個規矩並不容易,應該給予諒解。初次到你們家做客的人也許在你和孩子正在等著你妻子時便先動了筷子,當意識到這些時他們會非常吃驚,也許他們會對自己剛才的舉動難為情。另一方麵,如果來的客人是常客或“新”親戚,比如新女婿或新媳婦,那麼讓他們了解家中的規矩就顯得非常有必要,這往往可通過間接的暗示和微妙的手勢來進行。

比如說你正與幾個非常熟悉的客人坐在一起談天,你妻子端著盛滿菜的大盤子走進來,把它放在靠近其中一位客人的地方,那客人立刻就把盤子傳到你的麵前,以示禮貌,這就給了你表達的機會。你就可以借機說:“那好吧,等我妻子忙完後,我們一起共進晚餐吧!”假如客人沒把大盤傳給你,而是直接往自己的盤子裏盛菜,當客人意識到餐桌上沒有其他人這樣做時,這種不得體的行為通常會自動停止。

與妻子一起吃飯,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卻體現了對妻子的尊重,她不是你請來的傭人,是與你地位相同的伴侶。

另外,千萬不要犯貶低妻子的錯誤。

有的丈夫雖然在家裏對妻子表現尊重,但一到了外麵就開始拿妻子取笑。這種行為是很差勁的。對妻子的尊重不應因地點的改變而改變,公開場合和家中應是完全一樣的。不幸的是,男人在社交場合貶低妻子的現象隨處可見:“我老婆求我帶她去看芭蕾舞,可是她根本看不懂。”“我媳婦就是家庭主婦的料,小家子氣!”人們聽到此類的話的頻率是如此之高,以至於你認為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男士的玩笑是圍繞妻子開的。

所有這些閑談,是非常差勁的,假如你愛你的妻子,你應讓她永遠處於一種充滿讚美之辭和情感的氛圍中。你們獨自在家時,對她勤勞賢惠的讚美是遠遠不夠的,你私下展示的情感必須延伸到公共場合,當眾讚美她,但是言辭不應太過,以免使她本人或者聽到的人感到不自在。

在講到與妻子有關的故事時,應持積極、肯定的態度。

如果夫妻在家發生口角,或者雙方皆為沒有時間解決的一個問題而煩惱,而外人對此還一無所知,那麼,在外人麵前絕不可顯露夫妻私下的分歧,你的語言或行為都不應暗示你們有分歧。應保持愉快,學會用外交手段來處理這類事。這也許會費一些精力,但你的確應該把你們之間的不愉快視為你們倆的私事,無論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其他夫妻都始終在公共場合掩蓋相互間的怒氣,在這方麵,丈夫和妻子是天生的最佳演員。假如你與妻子能暫時擱置你們之間的分歧,這有助於抑製你們之間的緊張氣氛,使之不至於毀壞社交活動。更重要的是,它能給你們時間,使你們情緒平靜下來,然後再重新討論未解決的問題。

還有,你應該學會感激你的妻子。人人皆有自我,我們的自我都需要安撫。我們需要那些能給我們良好感覺,能給我們以自信和認同的言辭。有時我們依靠聽他人的話使自己振作起來,給我們以安全感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認同感,妻子亦不例外。她也許看上去過得非常輕鬆,忙忙碌碌地照顧孩子,堅持工作,洗衣燒飯,結果給人以這樣的錯覺,即她做上述這些事情時是毫不費力的,好像做這些事完全是她的天性。實際上並非如此。

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樂於為家庭奉獻,想讓你和孩子們高興,使你們高效率地投入工作和學習,不必受家庭正常生活中家務活的拖累。應當承認她的善舉,公開讚揚她為你和家庭所作出的貢獻。

因此,作為丈夫,應把每天都感謝妻子作為一件正事去做。她做了那麼多的事來取悅你,使你工作得更輕鬆,這其中總有幾件是值得你去感謝的吧。

細心一點,常對妻子為你做的事情表示感謝,你的妻子一定樂於接受你的讚賞,並回報給你更多的熱情。

斥責和打罵難以使孩子成才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為人父母者的期望,但是教育孩子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千萬不要一味地斥責和打罵孩子,這種錯誤做法根本無法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小孩子的生活圈裏,難免總有吵架、爭執,甚至打架,父母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采取一種製止的方式。除此之外,如小孩不懂禮貌、不按時做功課、頂撞父母等,都被認為是不好的,於是家庭中罵小孩的情形就相當地普遍,且習以為常了。

生活中,一些40歲的男人隻要一看到孩子不聽話,就立刻板起麵孔,然後忍不住斥責孩子,這是不對的。其實,最重要的是其管教要讓孩子有深刻的記憶,且終生難忘才是。

就這個觀點而言,語言能力是相當了不起的。有些人認為,對幼兒采取勸阻態度,孩子根本聽不懂,所以幹脆打屁股算了!結果,孩子在挨打之後隻會因為覺得很疼痛,所以才不敢這麼做,卻不代表已了解不能做那件事的理由。在孩子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時,應該先明白地告訴他:“不行!”然後說明為什麼不行。這樣,“不行”這兩個字將會深深地刻印在孩子的腦海中。這種禁止的方式會隨著孩子成長而成長,牢牢地紮根在孩子心中。這種管教才是最基本的態度。

所以,在管教孩子時,父母們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9種指責用語不能用於指責孩子

“輕重不知道嗎!”“你還不快去看書!”當小孩主動要求幫忙做家務時,父母千萬勿以此種態度阻止小孩熱心地參與,因為這樣不僅傷害小孩的心,還剝奪小孩成長的機會。

勿以性別限製責罵孩子。大多數父母皆認為女孩要像女孩,男孩要像男孩。例如:“男生怎麼可以抱洋娃娃!”“女孩子要文靜點!”其實父母如果從區分兩性的角度來責罵小孩,這會影響小孩的心理發展。

“少理他!”“別跟那群壞孩子在一起!”保證孩子不受傷害是父母的責任,但這種罵法會限製小孩人際關係的建立,而使他漸漸失去玩伴,以致阻礙了他團體性的發展。

“小孩子,少插嘴!”小孩不懂禮貌時,父母千萬別這樣罵他,應該對他說:“爸爸現在跟別人聊天,你有什麼事呆會兒再講好嗎?”這種征求小孩同意的方式,才能糾正他插嘴的行為。

“這有什麼稀奇!”小孩有自己的生活天地,當他興致勃勃邀請父母共享他的新發現時,父母千萬不要以大人的眼光來奚落小孩,否則會有損親子之間的親密感情。

“連這個都不懂!”“這麼笨,豬腦袋!”父母經常鄙視小孩的生活經驗及智能,這除了造成小孩的自卑心理,還阻塞了親子之間的溝通通道。事實上,這樣罵也不見得能激勵小孩變得聰明或有能力解決問題。

不要假借老師的權威。有些父母在自己管不好孩子時,經常會訴諸學校老師的權威而加以斥責,例如:“你再不聽話,我會請老師好好管教。”或“老師說,你應該多幫忙做家務。”這種教育的態度,會引起小孩極大的反感。

勿將孩子和他人比較。父母經常以別家孩子為例,來批評自己的子女。例如:“人家小華都考100分,你怎麼隻考了98分。”這種教育的態度是不當的,會形成小孩排斥、逃避的心理。

“我不再理你!”“你永遠不要回來!”“你去死好了!”當父母極度生氣時,也別對小孩講這種話,因為這是不負責任的,還可能造成小孩從家中逃走的行動。

2.高聲吼叫無濟於事

斥責的言詞,應該用比平常還低的音調來講比較好。耶魯大學曾經研究,究竟哪一種說話方式比較容易打動人的心。實驗結果,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度而言,熱辯型、演說型的方式,都不如平穩的語調效果來得好。而運用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至少有下麵四個意想不到的意義。

低緩的聲音比意氣用事的吼叫要顯得“理性”多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用平穩的語調來討論事情,對方在自覺受到理性的對待的同時,也會以理性來處理事情。哭泣的孩子隻有受到安撫之後,才可能冷靜下來,聽父母的勸告。

輕緩的聲音,強調這件事隻是你們兩個人在討論。如果像要讓大夥都知道般地爭吵,隻會增加彼此的不悅,完全於事無補。另外,悄悄的說話聲更容易引起對方聽話的興趣,你在責罵孩子時,用不想讓別人聽到的聲音,會使孩子保存自尊而心存感激。

不同於平常的語言,會使孩子察覺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更會專心地注意聽。

低緩的聲音在物理的效果上,更容易使人集中精神。也許最初他並不想聽人訓話,但是反而傾聽到全部的內容。

綜上所述,低緩的聲音、平穩的語調很容易使對方傾聽你所說的話,至少可以防止高聲吼叫把事情搞得更糟。先安撫孩子的激動情緒,使之冷靜下來,這樣才容易讓他聽你的。歇斯底裏地大吼大叫絕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3.指責孩子時要說明原因

懂得用人之道的上司絕不會譴責屬下的錯誤,這也是得力於語言的魔力。當屬下犯了錯誤時,如果上司這麼對他說:“不,是我交待得不清楚,你實在沒有什麼責任!”那麼屬下一定會坦率地反省自己,然後下決心下次絕不再犯。這就使屬下站在上司的立場來反省自己的行為。同樣,對沒有辦法站在客觀立場來看自己行為的孩子說:“你不可以那樣!”是沒有什麼用的,因為這樣的禁止命令,會使孩子養成反抗或不得不服從的機械心理,甚至於產生哭泣這種退化的反應,無法使孩子有機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

教育孩子不能讓管教缺位,但管教孩子方法又不能太生硬,中年男人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一定要把握分寸才好。

尊重比專製更能讓孩子接受

40歲的男人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容易過於專製,這可能與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方法有關。然而,為了教子成才,你必須放棄粗暴的教育方法,隻有尊重才能教出好孩子。

一個12歲的孩子在一篇作文中寫道:

爸爸,我對您說:

爸爸,親愛的爸爸,我滿眼噙著淚水對您說:“您對我太嚴厲了。”

那天,王丹丹來找我去鍛煉身體,您卻把臉一沉:“快考試了,還鍛煉什麼身體?複習功課去!”那時,我多麼想向您解釋,現在體育不及格,也不能畢業呀!再說,光要我整天拚命地複習功課,累出病來不得耽誤更多的課嗎?可是,一看爸爸您那副嚴厲的麵孔,我隻好把想說的話又咽回肚子裏去。回到屋裏,我心不在焉地打開課本。其實,我根本看不進去。那時,我多想對您說:“爸爸,我想歇一會兒,我想……”可是,我不敢說,因為您對我太嚴厲了,我怕……

多麼可悲!一位父親專製地對待孩子,不尊重孩子正當的要求,粗暴地幹涉,使家庭中缺少友善、平等的氣氛,父子心靈間壘起了一層厚厚的障壁。

其實,專製教育未必有效果,孩子表麵順從,但極可能陽奉陰違,因為孩子心中根本不服。

孩子是一個熱切的探險者,有太多事情尚待學習。在許多事情上,你和他或許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不過,經驗會使你發現如何去處理那些爭論、激憤、失望和快樂,而你將會覺得,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父親對孩子的尊重,不僅要友善地對待孩子,還要培養孩子在家裏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的習慣。在民主自由氣氛濃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可以隨時抒發他對家庭或家人的感受,包括說出不喜歡父母的話。例如:

“我討厭爸爸,他上星期日就不肯起床和我們一起到公園去玩。”

讓孩子說出心中的感受,透過或大或小的衝突與對立,使其學會如何麵對未來的種種困難與挑戰。雖然,有時孩子可能會帶給父親(母親)或多或少的麻煩,但父親仍應做出最大的忍耐與寬容,聽聽孩子的解釋或理由。如果是無法做到的,可以向孩子說出原因和困難的所在。假若可以辦得到,在可能範圍內,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接受他的要求。

現今不少父親喜歡在孩子的課餘時間裏,送他們去學習鋼琴、繪畫、書法、柔道等課程。許多時候,父親隻是按照自己的興趣行事,或有一種自己過去沒有機會學到,如今希望在孩子身上獲得補償的心理,並以此作為選擇孩子課外教育的準則。

其實,這些課外教育隻是父親的意願,未必是孩子願意學習的技藝。父親在決定之前,不妨先聽聽孩子的意見,千萬別強迫他們去學習自己沒有興趣的技藝,否則會破壞他們以後學習的信心。

學習哪一種技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快樂,這是日後他們能否發揮才能的關鍵。

托米11歲生日的時候,爸爸給他買了一整套珍貴的郵票,希望能夠培養他集郵的興趣。後來,托米在朋友那裏發現了一套籃球明星卡,非常眼饞,就用這套郵票換了那套明星卡。後來,爸爸發現了這個交換,感到非常生氣。首先,他認為這是他送給托米的禮物,他這樣輕易地換掉,是對他的不尊重;再有,他知道和托米換卡的小孩比托米大,應該懂得這套郵票的價值要遠遠超過那套明星卡的價值,而他卻沒有告訴托米,因此是占了托米的便宜。當然,最重要的是爸爸認為托米並沒有和他商量,就把整套郵票換出去了,因此,他決定要教訓托米一下。他向托米指出兩件東西之間是不等價的,並強迫托米從朋友那裏要回那套郵票,並退回了這套籃球明星卡。這使得托米非常窘迫,而且感到自己十分的蠢笨,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就此破裂。

在這裏,我們應當指出的是,換郵票是托米自己的決定,無論他成熟與否,父親都應當尊重這個決定。既然郵票已交給托米,他就應有權利決定如何安排這份禮物,父親無權橫加幹涉。的確,托米應該從這個交換中學到一些東西,但是,作為父親應當從不同角度來處理這件事情,既表現對托米的尊重,也教會他應該學習的知識。理想的做法應是,當托米向爸爸展示他新換來的明星卡時,父親應該和他一起欣賞,而不應該立刻提出任何異議。過一段時間,在一個適當的機會,爸爸再向托米解釋兩件東西不同的價值,而不用提起托米當時的交換行為。這樣托米可以醒悟自己是以大換小,上了當,但麵子上沒有什麼過不去。是否去找朋友要回郵票應由托米自己決定,爸爸不再參與。如果照爸爸原來的處理辦法,托米會覺得非常的羞慚,而且認為自己無能,一切錯都在自己身上。事實上,托米怎麼會懂得這些東西的價值呢?如果他不懂,又怎麼能夠隨便怪他呢?其實,在父親教訓托米的行為中,夾雜了對自己尊嚴的重申與維護。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是對孩子很不尊重的表現。

尊重孩子,意味著父親將孩子看成一個個體,而孩子作為個體有權利像我們成年人一樣做出決定。

當然,說他們有權利,並不等於他們就能夠做成人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因為,他們畢竟沒有成年人所具有的經驗和知識。

作為一名父親,不要總讓自己高高在上,不把孩子當一回事,你應該放棄過時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去尊重孩子,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