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如此。後來她生意慘敗,賠得連回國的飛機票都買不起。他焦急萬狀,火燒眉毛樣找到我,買飛機票,買食品,買一切她喜歡的東西。她愛吃桔味軟糖、果凍布丁、珍珠丸子……他就像名廚報菜單似地喋喋不休。我說韓國什麼都有,他急了,眼珠鼓鼓著申辯:這些都是她在國內喜歡吃的。
我不知道一個兩手提滿了大包小包的好吃的丈夫,出現在漢城機場時是何等模樣。但我知道他愛她,毫無條件地愛她。
當你愛一個人,不能融化在他的光芒裏的時候,就做一隻電筒吧,這不是委屈,而是執著。誰都知道,世界不可能永遠明麗,黑夜裏的光束才最珍貴,痛苦中的慰藉才最真摯。
小偷和他的母親
有個小孩從學校裏偷了同學的寫字板,交給母親。母親對小偷兒子不但不責備,反而稱讚一番。第二次,他偷了一件外衣,交給母親。母親又對他大加誇獎。過了幾年,孩子長大了,就開始偷更大的東西。有一回,他當場落網,綁著被人手押送到劊子手那裏去。他母親跟在後麵,捶胸痛哭。小偷說,他想和母親貼耳說幾句話。母親走上前去,小偷一下子銜住了母親的耳朵,使勁咬了下來。母親罵他不孝,犯了罪還不夠,又把母親弄成殘廢。小偷回答說:“當初我偷寫字板交給你時,如果你打我一頓,我現在就不會落到被人押去處死這個地步了。”
小錯誤如果沒有得到懲戒,會形成人的僥幸心理,錯誤也會越犯越大,最終釀成大罪。對孩子的教育應用小事著手,斷絕一切不良發展的隱患。孩子的成長就掌握在我們成人手裏,千萬不要忽視一點點小的失誤,務須防微杜漸。
花
他在為工作埋頭忙碌過冬季之後,終於獲得了兩個禮拜的休假。他老早就計劃要利用這個機會到一個風景佳麗的觀光勝地去,泡泡音樂廳,交些朋友,喝些好酒,隨心所欲地休憩一番。
臨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興奮地整理行裝,把大箱子放進轎車的車廂裏。第二天早晨出發前,他打電話給母親,告訴她去度假的主意,她說:
“你會不會順路經過我這裏,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們很久沒有團聚了。”
“母親,我也想去看你,可是我忙著趕路,因為同人家已約好了見麵時間的。”他說。
當他開車正要上高速公路時,忽然記起今天是母親的生日。於是他繞回一段路,停在一個花店。店裏有個小男孩,正挑好一把玫瑰,在付錢。小男孩麵有愁容,因為他發現所帶的錢不夠,少了10元錢。
他問小男孩:“這些花是做什麼用的?”
小男孩說:“送給我媽媽,今天是她的生日。”
他拿出鈔票為小男孩湊足了花錢。小男孩很快樂地說:“謝謝你,先生。我媽媽會感激你的慷慨。”
他說:“沒關係,今天也是我母親的生日。”
小男孩滿臉微笑地抱著花轉身走了。
他選好一束玫瑰、一束康乃馨和一束黃菊花。付了錢,給花店老板寫下他母親的地址,然後發動車,繼續上路。
僅開出一小段路,轉過一個小山坡時,他看見剛才碰到的那個小男孩跪在一個墓碑前,把玫瑰花攤放在碑上。小男孩也看見他,揮手說:
“先生,我媽媽喜歡我給她的花。謝謝你,先生。”
他將車開回花店,找到老板,問道:“那幾束花是不是已經送走了?”
老板搖頭說:“還沒有。”
“不必麻煩你了,”他說,“我自己去送。”
有人想盡一份孝心卻沒有機會,有人可以向父母表達愛意卻不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以後再來婉惜,好好把握你所擁有的親情,別找借口,要奉獻孝心,現在便是時候。
母親的帳單
小彼得是商人的兒子。有時他到爸爸的商店裏去瞧瞧。店裏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帳單要經辦。彼得往往受遣把帳單送到郵局寄走。他漸漸覺得自己似乎也已成了一個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一個主意:也開一張收款帳單寄給媽媽,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點事的報酬。
某日,媽媽發現她的餐盤旁邊放著一份帳單。
母親欠她兒子彼得如下款項:
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為把信件送往郵局10芬尼
為在花園裏幫助大人幹活20芬尼
為他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計:60芬尼
彼得的母親仔細地看了這份帳單一遍,什麼也沒說。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盤旁邊找到了他所索取的60芬尼報酬。正當他要把這筆錢收進口袋時,突然發現在餐盤旁邊還放著一份給他的帳單:
彼得欠他母親如下款項:
為在她家裏過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
為他10年中的吃喝0芬尼
為在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
為他一直有個慈愛的母親0芬尼
合計:0芬尼
小彼得讀著讀著,感到羞愧萬分!他懷著一顆怦怦直跳的,心躡手躡腳地走近母親,將小臉蛋藏進了媽媽的懷裏,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進了她的口袋。
當我們還在計算我們的付出應該有多少回報時,我們有沒有想過,對於別人為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到底回報了多少。其實,生活中許多事情是無法計算得失的。既然我們生活在一起,就應該相互關愛、相互扶持,尤其對於我們的親人,我們為之付出的永遠太少了。
相同的想法
兩隻陌生的蝸牛在地球的某個路口相遇了,它們彼此用觸角碰了碰,互致問候,然後各自繼續朝相反的方向爬去。
但不幸的是它倆擁有了相同的想法:對方這麼急著朝我來過的路爬去,肯定有什麼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許多寶貝我沒發現。這樣想著,蝸牛們便同時折轉頭,朝來路爬去。
在同一個路口,兩隻蝸牛又相遇了,它們彼此友好地用觸角碰了碰,又各自繼續往前爬去。
忙碌了一輩子的蝸牛不知不覺中又爬回了起點。
生活中的人們,又何嚐不像這兩隻蝸牛呢?有時在忙碌中,不自覺地迷失了自我以及前進的方向。在這種時候,我們何不靜下心來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的人生目的,確立一個方向,然後再堅定地走下去。
最美的南瓜
每年到了美國的鬼節,我都要帶女兒去南瓜園買南瓜。南瓜有大有小,今年全美最大的南瓜,有一輛小汽車那麼大。但是最貴的南瓜,不是最圓、最美的,反而是最怪的。
今年我去南瓜園,看見大家圍著一個胖女人,讚美她手上扁扁的南瓜,那瓜不但扁,而且有個彎彎細細的頭和長長的瓜柄。
胖女人得意地說:“好貴喲!但是值得。我要利用這個形狀,做一隻天鵝。你看!它大大的身子,彎彎的頸子,還有尖尖的嘴,多棒!”
我想人生也如此:最美的、最浪漫的、最被人津津樂道、也最餘味無窮的,常常是看來是錯的東西。不!人生無所謂對與錯,既然是人生,就都是美的。你愈會看,它愈美!
我的吻在哪裏
有個女孩名叫辛迪。她有一個和睦的家,日子過得也不錯。但這個家從一開始就缺少了一樣東西,隻不過辛迪還沒有意識到。
辛迪9歲那年,有一天到朋友德比家去玩,留在那兒過夜。睡覺時,德比的媽媽給兩個女孩蓋上被子,並親吻了她們,祝她們晚安。
“我愛你”。德比的媽媽說。“我也愛你。”德比說。
辛迪驚奇得睡不著覺。因為在這以前從沒人吻過她,也沒人對她說愛她。她覺得,自己家也應該像德比家這樣才對呀!
第二天辛迪回到家裏,爸爸媽媽見到她非常高興。“你在德比家玩得好嗎?”媽媽問道。
辛迪一言不發地跑進了自己的房間。她恨爸爸媽媽:為什麼他們從來都不吻她,從來都不擁抱她,從來都不對她說愛她呢?
那天晚上,上床前,辛迪特地走到爸爸媽媽跟前,說了聲“晚安。”媽媽也放下手中的針線活,微笑著說:“晚安,辛迪。”除此之外,他們再沒有別的表示了。
辛迪實在受不了!“你們為什麼不吻我?”她問道。媽媽不知道如何是好:“嗯,是這樣的,”她結結巴巴地說,“因為,因為我小的時候,也從沒有人吻過我,我還以為事情就該這樣的呢。”
辛迪哭著睡去了。好多天,她都在生氣。最後,她決定離家出走,住到德比家裏。
她收拾好自己的背包,一個字也沒留下就走了。可是,當她來到德比家時,卻沒敢走進去。
她來到公園,在長椅上坐著,想著,直到天黑。突然,她有了一個辦法。隻要實施這個辦法,這個辦法一定會起作用的。
她走進家門時,爸爸正在打電話,媽媽衝她喊道:“你到哪裏去了?我們都快要急死了呢!”辛迪沒有回答。她走向媽媽,在媽媽的右頰上吻了一下,說:“媽媽,我愛你。”辛迪又給了爸爸一個擁抱:“晚安,爸爸。”她說,“我愛你。”然後,辛迪睡覺去了,將她父母留在廚房裏。第二天早晨,辛迪又吻了爸爸和媽媽。在公共汽車站,辛迪踮起腳尖吻著媽媽,說:“再見,媽媽。我愛你。”
每天,每個星期,每個月,辛迪都這樣做。爸爸媽媽一次也沒有回吻過辛迪,但辛迪沒有放棄。這是她的計劃,她要堅持下去。
有天晚上,辛迪睡覺之前忘了吻媽媽。過了一會兒,辛迪的房門開了,媽媽走進來,假裝生氣地問:“我的吻在哪裏?嗯?”
“哦,我忘了。”辛迪坐起來吻媽媽,“晚安,媽媽,我愛你。”
辛迪重新躺到床上,閉上了眼睛。但她的媽媽沒有離開,媽媽終於說:“我也愛你。”她彎下腰,在辛迪的右頰上吻了一下,說:“千萬別再忘了我的吻。”
許多年以後,辛迪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總是將自己的吻印在小寶貝粉紅的臉頰上。
每次她回家時,她的媽媽第一句話就會問:“我的吻在哪裏?嗯?”當她離開家的時候,媽媽總要說:“我愛你,你知道的,是嗎?”
“是的,媽媽,我知道。”辛迪說。
當我們問出“我的吻在哪裏”時,我們也該想想:我的吻給了誰?若要得到,首先自己就應該付出。感情也是一樣,想要別人對你好,你首先得善待別人。去愛別人吧,你必將回收到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還俗和尚
一個和尚因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而下山還俗去了。
不到一個月,因為耐不得塵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到一個月,又因不耐寂寞而還俗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對他說:“你幹脆也不必信佛,脫去袈裟;也不必認真去做俗人,就在廟宇和塵世之間的涼亭那裏的一個去處,賣茶如何?”
這個還俗的人就討了個小娘子,支起一爿茶店。
老僧的指引很對,半路子的人隻能做半路子的事。
這就如一個人的一生,有時看著這山,心裏卻想著那山,總是以為那裏的風景比這裏好,為此而鬱鬱寡歡。如果能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哪怕不能活得輝煌,也必能活得精彩。
多看了一眼
有一回,一位老人對我講:我年輕時自以為了不起,那時我打算寫本書,為了在書中加進點“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尋找。我要在那些窮困潦倒、懶懶散散混日子的人們中找一個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兒可以找到這種人。
一點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這麼個地方,那兒是一個荒涼破落的莊園,最令人激動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種懶散混日子的味兒也找到了——一個滿臉胡須的老人,穿著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為一塊馬鈴薯地鋤草,在他的身後是一間沒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轉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機前。而當我繞過木棚在泥濘的路上拐彎時,又從另一個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這時我下意識地突然停住了腳步。原來,從這一邊看過去,我發現老人椅邊靠著一副殘疾人的拐杖,有一條褲腿空蕩蕩地直垂到地麵上。頓時,那位剛才我還認為是好吃懶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成了一個百折不撓的英雄形象了。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對一個隻見過一麵或聊上幾句的人,輕易下判斷或做結論了。
感謝上帝讓我回頭又看了一眼。
由於自身的浮躁,我們經常在未作充分了解之前,便對一些事情輕率地作出結論。為何不回頭多看一眼?或許事實與我們的結論截然相反。
金子與大蒜
聽說過這樣一則民間笑話:古代有一個中國人,背著一袋大蒜輾轉來到撒哈拉大沙漠的一個阿拉伯國家,把這一袋大蒜獻給至高無上的國王。國王品嚐大蒜之後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調味品,於是給中國人回贈了一袋阿拉伯國家盛產的黃金。
另外一個中國人聽說一袋大蒜能換一袋金子,真是便宜事,於是他背了一袋大蔥千裏迢迢來到這個國家,把大蔥獻給了至高無上的國王。國王品嚐了之後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調味品,味道簡直趕上了大蒜。
國王接著,過去我們饋贈朋友最好的禮物是金子,現在我們國家最好的禮物是大蒜。好吧,就把這袋大蒜送您啦!於是這位中國人得到了一袋大蒜。
國王把最好的東西送給了朋友。這位中國人沒有得到金子,實在不值得遺憾,因為對於阿拉伯國家的國王來說,比金子更寶貴的非大蒜莫屬了。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送給友人,這是最好的饋贈和回報。友人所贈,無論是否名貴,都是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