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的雙手
希臘偉大的國君亞曆山大大帝,一生叱吒風雲,在極短的時間就征服了歐、亞、非三大洲,擁有無數的財富、土地以及人民。
據說他曾為沒有可征服的地方而傷心落淚。但是這位曆史上極具成就的君王,到三十多歲就因生病而麵臨死亡。
在去世前他感觸良多,要求他的部屬在棺木上挖兩個洞,等他死後,把他的雙手伸出來,露在外麵,他要藉此昭告世人:他雖然擁有無數的財富和崇高的地位,但死了之後,卻一樣都帶不走。
不管一個人在生前有多麼輝煌,多富有,在死時,他連一樣也帶不走。我們對塵世的貪欲和留戀太多,反而阻礙了我們好好來品味自己的人生。我們不應用消極的思想來阻礙自己的創造,相反,我們要更懂得珍惜和擁有自己的生命,讓它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
窗口
有這樣一則軼聞,說牛津大學的一位校長有次去拜訪他的一位朋友,朋友帶他走進一間大房子後嚴肅地說:“這是我的書房。”校長環顧四壁,不見書架不見書,唯見窗戶對著一條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於是應聲而言:“人最適宜修讀的學科就是人。”他說得很深刻也很幽默,他說出了通過窗戶可以讀人這麼一層道理。
人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我們從生活中學到的東西最多,也是最有價值的。保持一雙慧眼,細致地打量我們的生活,從中獲取我們要學習的一切。懂得學習別人,我們就能不斷進步,在生活中更能得心應手。
永不休息的鬼
一個外鄉人在賣鬼。
一個路過的人大起膽子問:“你的鬼,一隻賣多少錢?”
“200兩黃金!”
“你這是搞什麼鬼?要這麼貴!”
外鄉人說:“我這鬼很稀有,它是隻巧鬼,很會工作,你買回去隻要很短的時間,不但可以賺回200兩黃金,還可以成為富翁呀!”
路過的人感到疑惑:“這隻鬼既然那麼好,為什麼你不自己使用呢?”
外鄉人說:“不瞞您說,這鬼萬般好,惟一的缺點是,隻要一開始工作,就永遠不會停止,隻要一有空閑,它就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工作。我自己家裏的活兒有限,不敢使這隻鬼,才想把它賣給更需要的人!”
過路人心想:自己的田地廣大,家裏有忙不完的事,於是就花200兩黃金把鬼買回家,成了鬼的主人。
主人叫鬼種田,沒想到一大片地,鬼兩天就種完了。主人叫鬼蓋房子,沒想到他三天就蓋好了。主人叫鬼做木工裝潢,沒想到他半天就裝潢好了。
短短一年,鬼主人就成了大富翁。
但是,主人和鬼變得一樣忙碌,鬼是做個不停,主人是想個不停,他勞心費神地苦思下一個指令,每當他想到一個困難的工作,例如在一個核桃裏刻10艘小舟,或在象牙球裏刻9個象牙球,他都會歡喜不已,以為鬼要很久才會做好。沒想到,不論多麼困難的事,鬼總是很快就做好了。
有一天,主人實在撐不住,累倒了,忘記吩咐鬼要做什麼事。
鬼把主人的房子拆了,將地整平,把牛羊牲畜都殺了,一隻一隻種在田裏,將財寶衣服全部搗碎,磨成粉末,再把主人的孩子殺了,丟到鍋裏蒸煮……
原來,永遠不停止地工作,竟也是最大的缺點呀!
人生的目的並不僅僅是工作,工作隻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永不停止地工作,我們便成了一架機器,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在工作的時候,我們應該想一想:我們到底為什麼工作?我們的生活中是否還有別的事要做?或許我們會找到工作之外的人生意義。
富蘭克林的價值觀
在富蘭克林報社前麵的商店裏,一位猶豫了將近一個小時的男人終於開口問店員了:“這本書多少錢?”“一美元。”店員回答。“一美元?”這人又問,“你能不能少要點?”“它的價格就是一美元。”沒有別的回答。
這位顧客又看了一會兒,然後問:“富蘭克林先生在嗎?”“在。”店員回答,“他在印刷室忙著呢。”“那好,我要見見他。”這個人堅持要見富蘭克林。於是,富蘭克林就被找了出來。這人問:“富蘭克林先生,這本書你能出的最低價格是多少?”“一美元二十五分。”富蘭克林不假思索地回答。“一美元二十五分?你的店員剛才還說一美元一本呢。”“這沒錯,但是,我情願倒給你一美元也不願意離開我的工作。”
這位顧客驚異了,他心想,算了,結束這場自己引起的談判吧,他說:“好,這樣,你說這本書最少要多少錢吧。”“一美元五十分。”“又變成一美元五十分?你剛才不是說一美元二十五分嗎?”“對。”富蘭克林冷冷地說:“我現在能出的價錢就是一美元五十分。”
這人默默地把錢放在櫃台上,拿起書出去了。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政治家給他上了終生難忘的一課:對於有誌者,時間就是金錢。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因而時間顯得彌足珍貴。對於有誌者,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成功的砝碼,因此,浪費別人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讓我們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也好好珍惜別人的時間。
成功來自創新
在一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正在考核一群小學生有誰能躍過一米一五的橫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沒有成功。輪到一名十一歲的小男孩時,他猶豫半天,一直在冥思苦想如何才能跳過一米一五。但時間不允許了,老師再一次催促他立即行動。
情急之中,他跑向橫杆,卻忽發奇想,竟在到達橫杆前的一刹那轉過身體,麵對老師背對橫杆,騰空一躍,他鬼使神差般跳過了一米一五的高度。他狼狽地跌落在沙坑中,體育老師微笑著扶他起來,並表揚他有創新精神,鼓勵他繼續練習他的“背越式”跳高,並幫助他進一步完善其中的一些技術問題。而這位小學生也不負眾望,後來他在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上,采用“背越式”的奇特跳高姿勢,征服了二米二四的高度,刷新了當時奧運會的跳高紀錄,一舉奪取了奧運會跳高金牌,成為蜚聲全球、赫赫有名的體壇明星。
他就是美國跳高運動員理查德·福斯伯。
我們在生活中,既要吸收前人的經驗,遵循一些已被發現的規律行事,同時也要不斷創新,因為人類的潛能是無窮無盡的。一味地遵循舊規則,跟在別人背後,會永遠生活在別人的陰影裏。人,要試著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快樂
你也許聽過一個國王的故事,他患上憂鬱症,奄奄待斃;群醫想盡辦法來救他。後來想出一個方法,這就是:他若能得到國內一個十足快樂的人的一件襯衫,把它穿上,他的憂鬱症就可痊愈。國王派出臣仆,在全國找尋一個完全快樂的人。
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這樣的人。他是一個流浪漢,臉孔黝黑,無拘無束,快樂萬分。國王的臣仆告訴他,隻要他肯把襯衫出讓,什麼價錢都可以給。誰知這位流浪漢窮得連一件襯衫也沒有。
要得到真正的快樂,絕不能靠物質,是建立在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正確關係上。隻有正確地處理好這些關係,才能達到快樂的至高境界。
非走不可的彎路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孩子,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你怎麼還不相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歎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要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他自然也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碰壁,不摔跟頭,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麼長大呢?
“我愛你。”
二戰接近尾聲的時候,我接到上級的命令,我將調離我已指揮多年的商艦。我將行囊打點好,正準備離去的時候,大副來到我的住處,向我報告全體船員都在外麵等著,他們期望能與我說上一聲再見。
12個男人站在棧橋等我。一位老擦拭工向前走來,他行動快捷,帶著幾分局促。他把一隻手表塞到我的手中,上麵刻著:送給喬治·格蘭特船長,你帶領我們安全地駛出了戰爭。
我望著他們,嗓子哽住了。他們來自南美的不同國家:哥斯達黎加、巴拿馬、洪都拉斯。為了給英國運送炸藥,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穿越大西洋;為了給我們的部隊送去聖誕的歡樂,我們在太平洋裏迂回前行。我們還多次給正在作戰的盟軍戰艦送去供給;我們一起分擔危險、寂寞與恐懼。
“你們為什麼這麼做?”我脫口而出。老擦拭工用西班牙語答道:“我們愛你,先生。”
後來,又有一次,一位上了年紀的朋友患了癌症,他去日不多,但他生活非常積極。作為朋友,他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他知道他快要死了,然而有一晚我們圍坐在他的鋼琴前,他似乎給人一種生命永恒的感覺。
突然我心中湧起一股奇特的情緒。我抓住他的胳膊,說:“啊,我愛你!”我根本來不及控製自己。他在我的擁抱中有幾分僵硬,就是那種當一個男人被另一個男人摟著時常有的僵硬。我以為他會把我推開,可過了一會兒,一顆淚珠滾落他的臉頰,他也放鬆下來。他開玩笑般地給了我肚子一拳,這是他的習慣。“你啊,你這個老騙子。”他說。
“我愛你”這三個美妙的字眼是情侶們常掛在嘴邊的話,但是對其他人而言,總覺得難以啟齒。這三個字裏包含了多少感激、理解和信任,所以當你想要說時,就請說吧,大聲地說出“我愛你”。
報恩
我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三個正在趕路的人,正趕上河裏發大水,橋被淹沒了,他們過不了河。往回走,得走幾天幾夜才能見到有人的村莊,而此時,他們的幹糧已經吃光了。他們愁眉不展,等待著命運的判決。
雨又下了一天,他們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全身也都濕透了,又餓又冷,使他們都發起高燒來。就在他們離死亡不遠了的時候,有一條小船從河的上遊被水衝了下來,正好卡在他們附近。他們三人拚命地把小船抓牢,乘著小船渡過河,找到人家,吃了飯吃了藥,他們恢複了健康。
這三個人都是大家公認的知恩圖報的人,他們找到了那條救他們性命的船,給那條船施三拜九叩的大禮。禮畢,他們三人商議:我們不能忘恩負義,這條船是我們的再生父親,我們應該帶著這條船度過下半生,以報答救命之恩……
從那時起,這三人抬著這條船,不論走到那兒,都不再與船分開……他們成了許多地方一道獨特的風景。
知恩圖報,應該說是一個善良的人的正常行為,但把“恩”抬一生,會讓自己和施恩的人都痛苦、都勞累。你抬著“恩”,無心也無力再做其他事,浪費了生命;“恩”被抬著,也並不自在,也在浪費生命。就像那條船,它的使命在河裏,可被報恩的人抬上了遠離河的地方,也就變得可悲了。
油傘
人,無論誰都有一兩件感到後悔的事情。
雖然這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但回想起來,我的內心深處還在隱隱作痛,還在自責。
那是我30歲的時候,一個夏季的黃昏,我發現了一個遇到陣雨、在我家房簷下避雨的報童。天空降著瓢潑大雨,為了不使報紙淋濕,報童彎著身子,抱著報紙。
這個報童身著一件舊襯衫和一條薄褲子,看起來他生長在一個不富裕的家庭,為了補助家計而拚命地幹活。當時的日本並不繁華,送報的工作都是一些窮苦人家的孩子來幹。
我想把家中的傘借給他,但心裏又出現了一種不安。
把傘借給這個窮孩子,他還能還給我嗎?於是,我把家裏一把已經不能使用的破油傘借給了他。
翌日清晨,那報童來到我家。“阿姨,昨天謝謝了。”當我想晾傘而把傘打開時,我愣住了,傘的破漏之處被修補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成了一把好傘……
我心如潮湧,淚水一下溢滿了眼眶。
人心都是向往真誠的,可太多的現實教訓我們:保持戒心,否則你會受騙!於是人們心靈之間隔開了一道厚厚的屏障,人們用懷疑的目光打量彼此,一些本該有的相互關愛也因而卻步。讓我們打開心窗,守留一片真誠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