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善於經營夢想高揚信念(3 / 3)

見好不收

美國田徑名將卡爾·劉易斯曾獲得過9枚奧運金牌。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年屆32歲的劉易斯拿到了他的第8枚奧運會金牌,在一般人看來,他應該激流勇退、見好就收了。

可劉易斯不,因而引出了他3年來連續不斷的敗績。在令人矚目的賽事上,他不是無權參賽,就是在首輪就被淘汰,惹得刻薄而勢利的傳媒說:“老劉”“墮落”到誰都敢輸的地步。而勉強以第3名的身份撈到參賽資格的劉易斯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卻再次奪得了世界冠軍。

如果說人生如棋,那麼輸了就不來了的人,是懦夫;贏了就不來了的人,叫做見好就收。見好就收的人是聰明人,見好不收的人是人傑。拆遷故事拆遷是現代都市的常見現象。馬路要拓寬、高樓要矗立,第一步便是拆遷。而對黎民百姓來說,故土猶難離,拆家遷居更是撕心扯肺的事情。於是就有了許多故事。

美國的一則拆遷故事差不多是一則笑話,一如既往地體現著美國佬的樂觀幽默。它講的是在一次重新勘定邊界線時,國界線恰恰從弗朗西斯家中穿過,將其臥室和廚房一分為二。老頭兒不知家將不存,還忿忿地說:“我可不大願意在一個國家吃飯,又在另一個國家睡覺。請問我從廚房回臥室需要出示護照嗎?”

日本的故事美麗而感傷,恰如大和民族的特性。九州福岡市為了拓寬道路,準備砍倒一排正含苞欲放的櫻樹,福岡市民於心不忍,便聯合上書請求市長讓花謝後再行伐樹。陳情表是一首小詩:

好花堪惜,但希寬限二旬;容得花開,豔此最後一春。

福岡市長進騰一馬,滿腹溫柔,同意市民的請求,並回贈詩道:

惜花心情,正是大和至性;但願仁魄長存,柔情永在。

獲得“死緩”的花開了,這一年的花事奇好,一片輕紅襯托著福岡市的碧空,櫻樹似乎通了人性,知道自己已是“最後一春”,於是竭盡豔色,以誌永別。這番景象淒美動人,轟動一時,人們爭相觀賞並唏噓再三。這件事最後驚動當局,改修道路,保留了這排櫻樹,因而留下了一段佳話。

而發生在中國的一則拆遷故事,則遠遠沒有了這般的詩情畫意。它非常現實、苦澀而悲涼。它說的是上海一處塵土飛揚、機器轟鳴的工地中,有一座破舊小房還艱難地支撐在那裏。是一個“釘子戶”嗎?戶中是一對老夫妻,他倆唯一的兒子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弱智兒,常常離家出走,有時是半月或一個一月才回家一趟。這次房子要拆遷,但兒子已是兩個月沒回來了,老兩口不敢動遷嗬,他們怕傻兒子回家找不著爹娘。但破房實在影響工程,終於被拆了,老兩口隻好每天一大早來到工地,東一個西一個地守在工地的兩頭。在機器轟鳴聲和塵土飛揚中,兩顆白發飄飄的頭顱就那麼守候著,等著他們流浪歸來的兒子。

拆遷並不意味著對破壞,也不意味著過去的割舍,因為美好的事物總會有人盡力來保全,況且深厚的感情也是無法割舍的,對生活的熱愛更是任何事情都無法改變的。20年前的作業在畢業20周年之際,省城的同學組織了這場同學聯誼會。

聯誼會上,大家把一直還住在鄉間的原班主任用專車接了來。老人已年過古稀,頭發全白了,手腳都已不便。同學們仿照原來教室的模樣布置了聚會的會場,要求各位同學按20年前的座次坐好,將老師請到講台前。

輪到同學座談了。大家講話中都先感謝老師的栽培。班主任聽了也不說話,直到臨近結束,才站了起來,說:“今天我來收作業了。有誰還記得畢業前的最後一節課嗎?”

那天是個晴天,班主任把大家帶到操場上,說:“這是最後一節課了。我布置一個作業,說易不易,說難不難。請大家繞這500米操場跑兩圈兒,並記下跑的時間、速度以及感受。”說完便走了。

20年後老師說話了:“我離開操場後,在教室走廊上觀看了同學們作業的完成情況。現在,20年後的今天,我對作業講評一下。跑完兩圈兒的有4人,時間在15分20秒之內。1人扭傷了腳,1人因為跑得太快摔了跤,有15人跑過1圈兒後覺得無趣,退出後在跑道外聊天兒。其餘的嫌事小,沒有起步。”

大家驚異於老師記得如此清楚,一下子看到了老師昔日的風采,紛紛鼓掌。掌聲落下,老師繼續說:“我就這次作業,並結合七十餘年人生體驗,送給各位四句話:其一,成功隻垂青有準備的人;其二,身邊的小蘑菇不撿的人,撿不到大蘑菇;其三,跑得快,還需跑得穩;其四,有了起點並不意味就有了終點。你們現在都是36歲左右的年紀,又處在世紀之交,尚不是對老師說感謝的時候。請多說說自己的人生作業。”

教室裏頓時雅雀無聲。

老師從小事中看出了人生的大道理,看出了成功的法則。是的,要成功就應該有充分的準備,從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走下去,這樣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尋找價值

有一位老翁將他白手起家的故事講給兒子聽,從未走出家門的兒子被老父的艱苦創業感動了,決定遠離溫馨之家,尋找寶物。於是,他特製了一艘堅固的大船,在親友的歡送中駛向了大海。他駕船和險風惡浪搏鬥,穿越無數島嶼,最後在熱帶雨林中中找到一種高10餘米的樹木,這種樹整個雨林也隻有一兩棵。如果砍下它一年後讓外皮朽爛,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一種無比的香氣便散放開來;若把它放在水中,則不像別的樹木一樣漂浮,反而會沉入水底。青年為此發現而興奮不已。

青年將香味無比的樹木運到市場去賣,怎麼也不見有人問津,這使他十分煩惱。而他身旁有人賣木炭,買者卻很多。青年終於動搖了信心:“既然木炭這麼好賣,為什麼我不把香樹變成木炭來賣呢?”

後來,他就把香木燒成木炭,挑到市場,很快就賣光了。青年為自己改變了心意而自豪,得意地回家告訴他的老父。不料,老翁聽了,淚水刷刷地落下來。

原來,青年燒成木炭的香木,是世上最珍貴的樹木——沉香。老翁說:隻要切下一塊磨成粉屑,它的價值也會超過賣一年木炭的錢啊……

我們充滿夢想,要爬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尋找有價值的東西,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在自己手裏卻不能被發現,因而也不懂得珍惜。從珍惜自己,珍惜身邊的東西入手吧,這些往往是你能抓住的最有價值的東西。

杯子的故事

你手頭有一個杯子需要賣出,它的成本是1元錢,怎麼賣?

僅僅是賣一個杯子,也許最多隻能賣2元;

如果你賣的是一種最流行款式的杯子,也許它可以賣到三四元;

如果它是一個出名的品牌的杯子,它說不定能賣到五六元;

如果這個杯子據說還有些其它的功能的話,它可能賣到七八元;

如果這個杯子外麵再加上一套高級包裝,賣10元20元也是可能的;

如果這個杯子正好是某個名人用過,與某個曆史事件聯係了起來,一不小心,賣一二百元也有人要;

如果這個杯子有過一段更獨特的經曆,比如曾經隨飛船上過太空之類,賣一二千元或許也不算高了。

同樣一個杯子,杯子裏麵的世界,它的結構、內容、功能等等依然如故,但隨著杯子外麵的世界變化,它的價值,卻在不斷地改變。

“功夫在詩外”,杯子外麵的世界,永遠會遠遠大於杯子裏的世界。人之所以為人,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他有想象、有思想,人的行為也總或多或少地融合了現實與想象。利用了外麵的世界,杯子的價值才能被充分地挖掘出來。

我能應付過去

喬治的父親曾經是拳擊冠軍。那天父親對他講了自己的一次賽事:“那是在一次全州冠軍對抗賽上,對手是個人高馬大的黑人,而我個子矮小,一次次被對方擊倒,牙齒也出血了。休息時,教練鼓勵我說:‘辛,你不痛,你能挺到第12局!’我也說:‘不痛。我能應付過去!’我跌倒了又爬起來,爬起來又被擊倒了,但我終於熬過了第12局。對手顫栗了,我開始了反攻,我是用我的意誌在擊打,他倒下了,而我終於挺過來了。哦,那是我惟一的一枚金牌。”說話間,他咳嗽起來,額上布滿晶瑩的汗珠。他緊握著喬治的手,苦澀地一笑:“不要緊,才一點點痛,我能應付過去。”

那段日子,正碰上全美經濟危機,喬治和妻子都先後失業了,為了存在,他們天天跑出去找工作,晚上回來,總是麵對麵地搖頭,但他們不氣餒,互相鼓勵說:“不要緊,我們會應付過去的。”

如今,一切都過去了,喬治一家又重新回到了寧靜、幸福的生活之中。可每當在餐桌旁靜靜地吃著晚餐的時候,喬治總要想到父親那句話。他要告訴他的子孫和他的朋友以及那些生活艱苦的人們,學會在困境中對自己說:“瞧,我能應付過去!”

人生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處於困境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對生活的堅定信念,要學會對自己說:“我能應付過去!”挺一挺,困難在不知不覺中就已慢慢遠離我們,生活又會回歸寧靜、幸福。相信自己的能力,任何困難都不可能打倒我們,困難隻是對我們意誌的考驗,我們總能應付過去的。

吃掉自己的幼崽

比爾·蓋茨近來急了,他感到事情有點不對頭。

不是因為國內那場沒完沒了、又氣又惱的官司,而是比官司更令人心悸的事情正在發生。

市場變了,Windows係統不再為人們青睞,銷售額飆升的勢頭首次呈現跌勢。

競爭對手乘勢而上。太陽微係統公司的語言較微軟更具優勢;惠普推出的數據庫隻裝Oracle軟件,而Windows係統被束之高閣;公司免費操作係統在市場頻頻得手;就連26歲的墨西哥小夥子米格爾·德伊卡薩領導開發的網絡,也向微軟發起最具真正意義的挑戰。

競爭對手開香檳了。軟件的發明人萊納斯·托瓦爾茲興奮得發暈:“突然之間,Windows係統就不是主宰了。真可謂時過境遷!”

他們也許高興得太早了。每每在激烈競爭時才有最佳表現的微軟,跳入新的戰壕。

蓋茨選擇了十倍速時代的生存策略:“吃掉自己的幼崽”。

“讓每桌每戶擁有一台個人電腦”的口號發黴了,蓋茨提出新的戰鬥口號:“人們能夠為所欲為,想哪去哪,方式不限,不論是個人電腦還是萬維網。”除了加快擲出殺手鐧Windows2000,微軟更做出激動人心的決定:編程人員可以自由開發與Windows係統無關的產品。

微軟的結局會怎樣呢?說不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吃掉自己的幼崽”,是在市場劇烈動蕩、技術創新一瀉千裏的情勢下,更具創新意義的壯舉。

異想天開的思維,不拘一格的技術,卓然超群的市場洞察力,驅動人們毫不猶豫地“吃掉自己的幼崽”,去擁抱更好的點子和更新的技術。於是,巨大的商業機會向他們撲來。

不滅的信念之火

一個名叫菲爾德的美國實業家曾因一個執著的信念——鋪設一條橫越大西洋、聯接歐美西洲海底電報電纜——而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

1837年人類發明了電報,十幾年後有人提出一項跨越大西洋的電纜計劃。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項計劃純屬天方夜譚,可望不可及。隻有年輕的菲爾德對此計劃充滿著強烈的信念——他堅信這絕不是夢想,為此,他把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所有財產都貢獻出來,他在那幾年裏橫渡大西洋、往返於兩大洲之間達三十一次。經過兩次失敗,1858年7月28日晚,海底電纜發報成功。次日,歐美兩洲沉浸在一片狂歡之中。

但就在此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電纜雖然接通,電傳訊號不久卻又歸於沉寂。於是群情由狂歡而轉為對菲爾德的憤怒責難。

菲爾德沉默了六年,1865年,不屈不撓的他又重新繼續這項事業,並於1866年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世界曆史因菲爾德執著的信念而改變,不斷改變的曆史同樣昭示著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一樁奇跡或者一項非凡事業要想獲得成功,一個人對這一奇跡本身的信念往往是占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