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發掘積極思考的力量(1 / 2)

一個人要具有創造力,獲得成功,就要從小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麵對問題時要學會積極主動地獨立思考,不要消極被動地模仿。

李亞校長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北京一位小學老師蘇珊在湖南進行教學交流時,因為看到湖南小朋友們的畫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個“我的小夥伴”的命題,讓湖南小朋友去畫。結果,她發現很多小朋友都在畫同一樣東西——一隻憨睡的小狗!

她覺得很奇怪:怎麼大家都在畫小狗呢?開始她想,可能是小朋友在家裏都養著一隻小狗吧,或者狗是人類忠實的夥伴,小朋友也都喜歡小狗,所以就把“我的小夥伴”畫成一隻憨睡的小狗了。接著她又發現小朋友們的視線都朝著一個方向去,她順著小朋友們的視線看去,發現牆上貼著一幅畫,畫著一隻憨睡的小狗。

於是,蘇珊把牆上的畫覆蓋起來,要求小朋友們靠自己的想像,去思考如何畫,畫些什麼,來創作一幅表現“我的小夥伴”這個主題的畫。

令她更感吃驚的是,把那牆上的畫覆蓋起來以後,那群畫技超群的小朋友們竟然抓耳撓腮,咬筆頭的咬筆頭,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無從下筆。

蘇珊不得不又把牆上那幅畫揭開……

是的,這些畫技超群的小朋友們,缺乏積極思考的能力,隻能夠模仿,不知道如何創造,不懂得思考:“我的小夥伴”應該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麵,應該是一隻寵物、一個人還是一棵小樹?

現在我們的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裏,幾乎也都是不經過自己思考的學習。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隻注重學習了多少內容,記住了多少內容,考了多少分。整個過程就是靠死記硬背,懶得去思考。如果這種傾向不扭轉,那麼即使我們學習了,也會很快忘得一幹二淨,我們的大腦隻能是一個打水的竹籃,不能留住知識。

其實,凡是有所成就的名人,都有一個很好的習慣,那就是積極思考,樂於挖掘。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不僅要想方設法弄明白,而且還要主動思考如何更好、更簡便地去解決問題,就像小時候的高斯一樣。

高斯出生在德國一個普通家庭裏,他8歲的時候開始在一所農村小學校上學。在學校裏,教高斯他們班算術的是一位從城裏來的老師,他對教農村的小學滿腹怨氣,覺得大材小用,有時候還發脾氣、罵人。

有一天,這位算術老師又生氣了。當他夾著一本小說,陰沉著臉走進教室時,學生們頓時緊張起來,生怕又要遭到無故打罵。不過這一次,老師沒有大聲嚷嚷,隻是板著臉說:

“今天給你們出一道算術題,誰算完,就可以先回家吃飯,如果誰要是算不出來,就甭想回家吃飯了!”

說完,他在黑板上寫下了一道算數題:

“1+2+3+4+5……+100=?”

同學們乖乖地按著常規:1+2=3,3+3=6,6+4=10……一步步算著。老師蹺著二郎腿看起了小說,可沒等他看上幾頁,小高斯就舉起小石板說:“老師,我算出來了。”說完就跑到老師麵前,拿給他看。老師看都沒看,就說:“去去去!回到座位上再算,你肯定算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