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贏得起,也輸得起(2 / 2)

以下是林肯當選總統前的經曆:

1816年,家人被趕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須工作以撫養他們。

1818年,母親去世。

1831年,經商失敗。

1832年,競選州議員但落選了。工作也丟了,想就讀法學院,但進不去。

1833年,向朋友借錢經商,但年底就破產了,接下來他花了16年,才把債還清。

1834年,再次競選州議員落選了。

1835年,訂婚後即將結婚時,未婚妻卻死了。

1836年,精神完全崩潰,臥病在床6個月。

1838年,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言人沒有成功。

1840年,爭取成為選舉人但又失敗了。

1843年,參加國會大選落選。

1846年,再次參加國會大選。這次當選了,前往華盛頓特區,表現可圈可點。

1848年,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內擔任土地局長被拒絕。

1854年,競選美國參議員落選。

1856年,在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爭取副總統的提名,得票不到一百張。

1858年,再度競選美國參議員——再度落敗。

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

大波大浪才能顯示人的能力;大起大落才能磨煉人的意誌;大悲大喜才能清洗人的心靈;大羞大恥才能洗滌人的靈魂。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成功的故事裏都寫滿了辛酸失敗。敢於正視失敗,能以贏得起也輸得起的態度,不退縮,不消沉,不迷惑,不脆弱,才能有成功的希望。

相反,一個贏得起而輸不起的人,他的人生之旅又會怎樣呢?

衛民是某高二年級的男生,從小到大都是班裏麵的學習委員,學習成績相當優秀。在大大小小的學習比賽中拿獎無數。衛民的生活可以說是一帆風順,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父母也以他為榮,隻要是衛民想要的東西,從來沒實現不了的。

可是,衛民卻自殺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衛民學校要選拔1名學生代表全校參加“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衛民和另外的兩名同學成為候選人,老師要對三人進行最後的選拔,而選拔的方式就是要求他們分別在30分鍾內完成一份難度相當大的數學考題。衛民在答題過程中,可能是過於緊張的緣故,沒有把握好時間,所以,當30分鍾後,衛民還沒有完成所有的題目。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衛民在這次選拔中失敗了。他怎麼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因為在此之前,他一直認為這次選拔對於他是誌在必得的事情,可是就這麼落空了。

衛民回到家裏,怎麼也想不通,他仿佛看到同學們嘲笑的場麵,老師意外的表情,和父母失望的眼神,他一時想不開,就服下了一整瓶安眠藥。父母發現時,他已經停止了呼吸。

衛民的故事讓我們想到了自己。每次考試時我們都想拿滿分,一旦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會氣急敗壞;體育比賽時,沒有得到第一名就垂頭喪氣;胳膊上的“杠杠”比別人少時就滿懷忌妒,等等。“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並不代表什麼,我們要正確對待,要贏得起也輸得起。

失敗了就是失敗了,再怎麼沮喪、懊恨都無濟於事,隻有總結教訓,樹立信心,鬥誌昂揚才能迎接下一次的成功。

【記一記】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個人在處世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對於人生道路上的鮮花,掌聲,有處世經驗的人大都能夠閑視之,屢經風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對於坎坷與泥濘,能以平常視之,絕非易事。大的挫折與大的災難,能不為之所動,能坦然承受之,這就是一種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為樂事,這便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便是一種超脫,但這種超脫又需多年磨煉才能養成,拿得起,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

——佛家妙語

堅硬優質的鋼條,是經過千錘百煉而成的;瑰麗美觀的貝殼是經過水衝日曝而得的。我們的意誌和毅力也必須在火熱的鬥爭中接受嚴峻的考驗,去接受長期的鍛煉。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困難麵前,永遠熱情奮發,鬥誌昂揚。

——加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