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強回家把在單位遇到的種種不愉快告訴了父親。父親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一次車禍中不幸失去了雙腿,那個人的朋友和親戚都來慰問,表示了極大的同情。而他卻回答道:“這事確很糟糕。但是,我卻保存下了性命,並且我可以通過這件事認識到,原來活著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現在,你們看,我不是一樣順暢地呼吸,一樣欣賞天邊的雲朵和路邊的野花?我失去的隻是雙腿,但卻得到了比以前更加珍貴的生命。”
父親說:“這個遭遇車禍的人是個智者,他知道失去了雙腿是一件已經發生的事實,哪怕再痛苦也改變不了。所以,他換了一個角度,同樣一件事情,他能夠找到它積極的那一麵。而你,”父親頓了頓,接著說,“和同事之間相處得不愉快,作為一個剛剛走進社會的新人來說也是正常的,單位畢竟不是家庭,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你應該換個角度,把這種不愉快看作是對自己的砥礪,通過這種磨煉使自己盡快成熟起來。從這個角度看,你現在所麵臨的境況,恰恰是你成長過程中的一筆財富。”
父親的一番話讓許強豁然開朗。回到單位之後,每當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他就想,換個角度,這是一件好事情,它至少說明我有不足甚至不對的地方,我得改正自己。如果確實不是他自己的問題,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氣惱,而是想,換個角度,說明別人對我的要求比較高,我得加把勁兒。同樣的一件事情,過去給他帶來的是煩惱、苦悶,而現在帶給他的,則是積極向上的動力。
換個角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轉個頭、調整一些目光焦距就行。
難的是願意不願意“不一樣”,習慣不習慣“看得開”。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過類似“想不通”的事情:明明沒打算跟別人對立,卻偏偏有人要專門站到我們的對立麵去,有一搭沒一搭地向我們“亂放冷箭”。這種時候,我們常以為他們又強悍又無禮,於是要麼以牙還牙地回擊,要麼敬而遠之地回避,無法與他們建立輕鬆正常的關係。然而,如果有機會深交,我們會發現:其實,在他們強悍的外表之下,有著比別人更加脆弱的心靈。換個詞想想看:不是“攻擊”,是“防禦”——其實脆弱而敏感的他們,並不是真的想要攻擊誰、傷害誰,隻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怕受傷,所以才會在感覺到威脅的時候,用“攻擊”來防衛自己而已。所以說,與他們緩和關係的最佳辦法,不是反擊或回避,而是理解和包容。想想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接近脆弱的心靈呢?
在人際關係中,處於相對弱勢的人有種本能的逆反心理:你要我向東,我就偏要向西。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大局當然總是掌握在當權者手裏,而弱勢人群唯有通過不斷地攻擊和否定當權者,才能獲得某種阿Q式的平衡。
換個詞想想看:不是“攻擊”,是“反抗”——不是別人真的那麼討厭我們、想要傷我們的心,而是我們的某些做法讓別人感到壓抑和不解,因此通過指責來反抗罷了。更多的時候,我們甚至可能隻是一隻替罪羊、一個出氣筒,那些指向我們的攻擊其實本來另有所屬。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嚐試一下了解對方到底為什麼要反抗,又究竟想要反抗什麼呢?
如果你的老搭檔善良勤奮,什麼都好,但不知為什麼,就是一張嘴老是不饒人,每天不是說這個不好,就是講那個太爛,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似的。你很擔心這樣下去自己也變成一個“怨婦”,但又不知該如何製止他的攻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