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無論我們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想想老子的這句話,都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問題。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好,一種是壞;一種是成功,一種是失敗,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所以正處在逆境中和不得誌中的人們應該可以相信,成功對於你們來說和那些成功者來說都有50%的可能。雖然我們現在沒有成功,但是隻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了,這種可能就會實現。成功並不是某些人的專利,也不隻是某些人的幸運。我們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打倒,也不要被暫時的安逸所迷惑,福禍是相互轉換的。
智慧之源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古代思想家老子這種禍福倚伏觀,認為世事變幻無常,禍與福互桓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因此,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敢做就會有出路
一位叫馬維爾的法國記者去采訪林肯。他問道:“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想過廢除黑奴製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草擬,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讓您去成就英名?”林肯回答:“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兒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惱。”
馬維爾還沒來得及細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這句話的含意。林肯去世50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
林肯在信中談到幼年時的一段經曆:“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上麵有許多石頭。正因如此,父親才得以以較低的價格買下。
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麵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有一年,父親去城裏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裏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象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伶伶的石塊,隻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隻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隻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
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就是在這一年,他正式下決心學漢語。據說三年後的1917年,他在廣州旅行采訪,是以流利的漢語與孫中山對話的。
在生活中,有很多時候,許多事情之所以沒有做成功,並不是因為這些事情很難做成功,而是我們沒有勇氣去把它做好。其實,敢做就會有出路。如果一個人總是以“不可能”來禁錮自己,那麼他注定難有輝煌,最終將被成功所淘汰。所以,我們應該把“不可能”從我們的詞典中刪去。就算我們一時難以解決某個問題,那也不是不可能,而是我們暫時還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了讓自己多一點兒勇氣,我們需要經常嚐試著去做那些我們想幹的事情。
絕大多數時候,那些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或者以為結果會很糟糕的事情,在你真正動手去做以後,其結果往往卻是簡單的、積極的。失敗總是害怕勇敢嚐試的人,很多時候,當你不再害怕、不再猶豫時,失敗也就遠離你了,而成功卻開始青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