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通往商鎮的各個官道修建完畢,魏國的軍方也跟周國的軍一樣,鬆了一口氣,當然這不僅僅是在戰爭問題上,還有邊境崗哨的後勤問題上,因為魏國的邊境崗哨的後勤終於可以讓往來與周魏的商隊來負擔了。
說起來,這個對於在四國之中,擁有最大的疆土的魏國來說,卻是有些無奈與悲哀。因為當疆土越大時,君主對於邊境的控製就越弱,但這個情況卻是在魏國體現得嚴重得多。
為何?就從魏周邊界看起吧,兩國邊界為南北走向,但很不幸的是,從商鎮的南北三百裏開始,你就可以見到這個對於魏國來說最為該死的兩處山脈,一是北邊的雲山山脈,二是南邊的泉山山脈,這兩個山脈以自己高海拔長距離的優勢如同天壑一般,隔開了周魏二國。而二者的分布也很像二,隻不過上麵的一橫往右移包住了魏的西北疆土些許,下麵的向左移包住了魏國的東南大半疆土。
而由此說來,周魏還是真的撿到寶了,因為可以省下大舉的邊境軍費。但我跟你說,僅僅隻是周撿到寶了,魏就是吃了一坨還熱著的大便而已。
先不解釋這個,先說一下周魏交界處的周圍地形。周魏兩國疆土的總土地就看成一個圓,位於西北而過北的周是其中的四成,位於東南魏是其中的六成。而這個圓外的北與東,均是汪洋大海。
而海意味著什麼?水汽啊。而且這個地方巨好的是夏天吹東北風,帶來水汽的浩浩蕩蕩的向大陸襲來,隻不過,造福的卻隻有周與雲山山脈的迎風坡。因為,山脈阻隔,水汽不能深入魏國,而魏國一半的疆土就在雲山山脈後與被泉山山脈包住的部分,這些皆成荒漠。周國那邊鳥語花香,而魏國這邊,風沙蔽天。
這大便魏國吃得十分惡心,不過周國看得十分開心,因為這山脈不僅造成了惡劣的自然環境,而且讓魏國的可耕種土地少得可憐,以致魏國成了工商皆本國家,可是由於山脈阻隔與大漠的廣闊,魏國與周的經濟,文化和外交交流十分困難,造成國力不強。也因此,魏國對大漠深處的把控也弱到可憐,地頭蛇眾多。他們名義上是最大疆土的國家,可是實際上疆土是最小的。畢竟隻有實際上的掌控土地,才能叫做疆土。
也因此,他們的邊境崗哨,周魏兩者的後勤相差甚遠。周國的,可以自給自足,畢竟有環境優勢,而魏國的,必須要從極遠的國內運過來,不僅費錢費時,還少得可憐。
不過周魏都輕鬆一下,畢竟沒有蠢貨想越過這些山脈搞什麼突然襲擊。
你如果問,不久是山高一點嘛,周那邊綠一點,魏那邊黃一點嘛?爬過去有什麼難的,不就是後勤問題嗎?諸如此類的,但如果真的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山高水遠,故此高寒,未開發的地方永遠是一去不歸,尋死的好地方。
不信?舉個例子:
在周魏的戰爭期間,就有一支兩萬人的周國精銳軍隊在他們野心勃勃的安西將軍的帶領下,帶著十天的食糧與禦寒衣物向著征服泉山山脈踏出了第一步,將軍深謀遠慮,將士士氣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