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故事後來被收錄在,巴壺本生故事裏。比丘們待佛陀講完故事。心中都有所感悟!佛陀便又對比丘們說道比丘們,作為一名比丘應當學會克製口欲!人們要想過上平靜的生活。就不可以自大狂妄。還要知道消除心中埋藏的惡欲!
隨即又誦出一段偈子作為開示比丘調於語。善巧而寂靜。顯示法與義。所說甚和婉!
人們生活在世上。待人及物應當以慎言為先。才能避免犯錯。保持內心冷靜。不讓心中的惡欲生發出來!
弘一法師與佛陀一樣。認為人應該守住口業。一個人隻需要盯著自己就可以了。嘴巴不要總是說別人的是非長短!人世間並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但人們也難免有自己的短處與弱點。是會被人察覺的!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沒有必要專門攻擊別人的短處。拿別人的缺點來說事是極為不禮貌的行為。這樣無禮的行為既會使他人感覺到尊嚴受損。還使我們自身暴露出心思狹隘品德低劣的缺點!當我們想要非議他人時。應當明白自己知道的關於別人的事情不一定是完全可靠的。道聽途說容易失真。那便形成了個人的偏見!
在我們不了解的範圍內。或許還存有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隱衷。這些都不是我們熟悉的事實。是他人不願意告訴眾人的秘密!如果我們不考慮這一點。不顧及他人自尊與顏麵。就貿然把自己聽見的片麵之詞都宣揚給其他人知道。豈不是顛倒是非是非不明。混淆黑白的做法嗎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時候言者無心。卻不能防備聽者有意!法師還道災禍。沒有比談論別人的是非更大的了!可見在背後說人閑話容易引起禍亂。到時候誤人害己想要補救都很難。因為人與人之間一旦產生了罅隙誤會。是極難彌補或糾正的!
在日常交往中。許多禍亂。都是因為某些人在言語上不夠謹慎。有意無意地中傷了他人所引起的!這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沒弄清事實之前就喜歡到處非議他人。所以才會結下怨仇。使人產生怨憤。以至於冤冤相報。兩者誤會難解!
受不住口業還容易造成某些人群之間的衝突。甚至是禍及國家社會。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個不良習性帶來的破壞!話說得不合時宜沒有分寸。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然而在諸多惡業中人們最容易犯下的就是口的過失。這就可以解釋清楚。為什麼聖賢孔子那麼重視講話的藝術。把這一項教學放在第二順位了!背後道人是非。還會於無形中使得自己的名譽受損。不僅結下惡緣。還會在損毀他人名譽的同時敗壞自己的名譽德行。實在是得不償失!
大部分人口業的習氣深重。有時候雖然知道不應該隨意詬病他人。但在具體事情發生時還是抑製不住。那怎麼辦呢法師以為。還是要從修心做起!涉世的我們應當處事多謹慎。心地清淨。態度真誠。能保持好這一點。自然就能慢慢減少言語上的過失!講話之前多三分思慮。謹慎開口。這樣也容易守護內心的清淨靜謐。提高自身的修養!
修心為本。慎言為要。正是我們在待人接物時能夠一帆風順的關鍵!
開悟箴言
一個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就應該知道守住口業!切勿言辭輕浮虛誇。想要受人尊重不需要論人是非!用八卦吸引他人目光。隻要我們隨時能帶給他人歡喜!多對旁人說鼓勵的話!讚美身邊的美德良行!自然而然就能吸引許多人圍繞在身邊。當你想要議論他人是非時!不如將對方所為當做對自己的曆練。心裏這樣想(他犯下的錯誤其實就是在提醒我!使自身警惕!不要犯下同樣的過失。如果我也有與他相同的惡習!及時改正如果我沒有與他相同的惡習!鼓勵加勉。人要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而不是刻意尋找他人過失。這樣練習一番!你的刻薄之心會漸漸有轉機!口頭上的過失也會有所減少。覺得對方確實有不對的地方!可以當麵批評!彼此溝通交流!讓對方明白你的批評是出於善意的!如此兩人就不會產生矛盾。
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對方著想!多說些鼓勵他人的話!可以令我們的心回歸純善純淨。不可根據表象就斷定一個人不好!任意在背後批評人家。當你將一個壞人看做了好人!對人說起他的好處!別人頂多以為你是無知愚笨。但當你把一個好人看做了壞人!對人說起他的壞處!別人會認為你居心叵測。千萬不要去揭露他人的隱私!你隻知道別人的隱私被你到處宣揚!卻不知道自己的隱私也有可能早已是眾人皆知。那種是非不分到胡亂咬人,的人!沒有道德且不懂得尊重他人!他們喜好說人長短!遲早也是被人非議的對象。常常說人是非者就是是非人!品德低下。
麵對誹謗,應不辯解善包容
禪悟之間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弘一法師這是一則有關優婆塞阿多羅與他夥伴的故事!
阿多羅居住在舍衛城。是佛陀座下一名正在修行的在家弟子!這天。他與五百名夥伴來到癨陀園。準備聆聽利華達尊者的開示。心裏有很大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