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朋友是心靈凱歌
友者,有淺交、深交、短交、長交之分。社會上幾乎人人都知道朋友的重要,都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但凡是人們珍惜的,也許一定是稀少的,因而自古以來人們便慨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其實,我們置於社會中,未必能把每一個朋友都交到“知己”的程度。朋友可分為不同層次,有的是於事業有益的,有的是於生活有益的,有的是於感情有益的,也有的是於娛樂有益的,每一種朋友應該交到何種程度才恰到好處,才於人生有益,並沒有一把尺子能量得出來的。不論深交也罷、淺交也罷,朋友之益人人皆知,但這“益”並非信手拈來,重要的是要把握獲得這“益”的分寸。
法國《觀點》雜誌曾刊登了一張調查表,調查青年“你認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的看法,對五百多人的調查結果表明,與人友好相處,獲得生活中的友情是他們的第一需要,占42%。友情常常還是生活的信念和意誌的推動力,有時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終身事業。友情是我們歡樂和事業成功的紐帶。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珍惜它。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承認在人生經曆中最為有益的事即是友情。有些人連美德都看不起,以為是虛偽;有些人輕視財富,因為他們能安貧,以惡衣惡食為樂;政治的尊榮,固有人趨之若狂,然而有些人亦視如敝屣,因為他們視尊榮如浮雲。有許多東西,一些人認為可羨慕的,許多人都認為毫無價值,但是友誼則眾口同聲地讚美。舉凡曾為公家服務的,專攻科學哲學的,自由經商的,以及專門追逐聲色之娛的——所有的人都承認沒有友誼的生活實在不是生活,因為友誼是於不知不覺中就爬進生活裏來了,所以生活中是不能沒有朋友的。
當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憤悶抑鬱的時候,向知心摯友的一席傾訴可以使你得到疏導,否則這種積鬱會使人致病。醫學告訴我們,磁鐵粉可以理通脾氣;杏仁可以理通肺氣;海狸膠可以治療頭昏。然而除了一個知心摯友以外,卻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治療心病。隻有對於朋友,你才可以盡情傾訴你的憂愁與歡樂,恐懼與希望,猜疑與煩惱。總之,那沉重地壓在你心頭的一切,通過友誼的肩頭而被分擔了。
友情是當你接近沉淪或危難當頭時突然增添的助飛螺旋。它可以是金錢、是眼淚、是勸慰、是忠告,也可以是嗬斥、是暴怒,甚至是耳光,當然也包括幫助你在愛人麵前善意地撒個小謊,出個偽證。友情是靠付出才能得到的。如同在銀行存款,隻有平時多存本,動用本息時才心安理得。
朋友於人生至關重要,但不可濫用,也不可過分依賴,因它畢竟是助飛的螺旋,你主機毀損失衡,外力將愛莫能助,甚至會殃及助力。因此,當自立自強,將友情潛置生命意義之中,彼此傾慕,相互欣賞最佳。
清涼灰冷的日子委實難捱,但有朋友,足以壯人生之色。
朋友是一把傘。雖不能遏製狂風惡浪,也自能撐起一方晴空。沒有朋友就像雨中無傘獨行,唯有默默承受雨淋心頭的那份傷痛。其實朋友是一種心的交流,在語言的撞擊中你或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快樂。追思與暢想趕走了孤單,一腔柔情也有了著落,心靈的平衡帶來謙讓與寬容,人性因此而趨於和善,世界也因此更加美麗。
心靈的,永遠是真誠的;精神的,永遠是純粹的。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是誰在艱難跋涉,上下求索?又是誰在苦苦追問,惺惺相惜?是你,是我!是他!在人生漫漫長路上,生命如此渺小,生命如此孤單,生命需要慰藉,生命需要溫暖。讓我們在同聲共振的朋友之誼中一起歌唱生命的美好。
2、學會交友的規則:對朋友要有“度”
著名俄國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寫過一篇著名寓言《傑米揚的湯》。寓言說的是有位善做鮮魚湯的傑米揚,為了款待老友福卡,作了一鍋香美可口的魚湯,一盆接著一盆地敬勸老友多喝,直喝得老福卡大汗如注,叫苦不迭。可是傑米揚還是一個勁兒地勸:“喝得痛快!好,再來一盆吧!”結果是盡管福卡很愛喝湯,也不得不趕緊拿起帽子、腰帶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從此再也不敢登傑米揚的家門了。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事情做過了頭,好事也會變成壞事。《傑米揚的湯》以生動的形象揭示了這條辯證法。我們處理人際關係,應當時刻記住這個真理。比如坦誠、熱情、謙遜、活潑、謹慎等等都是對朋友說“是”之道,也無疑都是待朋友必不可缺的品格。然而,這裏同樣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即要注意掌握分寸,盡量做到恰到好處,否則便極易失度,從而影響人際交往。怎樣才能把握住“度”呢?下麵幾點建議可供借鑒。
(1)坦誠但不犯忌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所謂友誼,這首先是誠懇。”的確,人際交往倘不襟懷坦蕩,真誠懇切,而是相互戒備,“見麵隻講三分話,絕不全掏一片心”,正常交往尚且談不上,又怎能指望相互推心置腹,以誠相見?但是,所謂坦誠,也要適度,要講效果。如,朋友之間,“胸無芥蒂,無話不說”固然不錯,但是,坦誠也應留有餘地。說話辦事透徹、痛快當然無可非議;不過,像魯迅先生所反對的“透底”就不好,注意留有餘地,必要的避諱、求雅還是需要的。有時為避免意外的發生,向當事者暫時保密,不吐露真情,也是人之常情,不宜把它同坦誠對立起來。
(2)熱情但不輕率
人際交往,由於場合、年齡、性別、輩分以及交往深淺程度等等方麵的不同,熱情也應該有檔次、分寸上的區別。在公共場合,即使熟人、戀人相見,也不宜旁若無人,高聲縱情談笑,至於失度的親昵舉動則更不相宜。有人認為,隻有事事應允對方,才能顯出自己的熱情來。其實大不盡然。中國有句古語“輕諾必寡信”。失信的熱情好比一張空頭支票,隻能取悅於一時,終歸毫無價值。所以,有人相托自應盡力而為,不過也應權衡是非利弊。對於那些明顯不合情理,或者自己力不從心的委托,都應婉言明白謝絕。同理,自己對與其交往的對方,也不宜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總之,熱情應是友誼的升溫劑,但是倘若失控,超過了限度,也足以釀成焚毀友誼的悲劇。
(3)謙遜但不虛假
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說過:“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謙虛的品德對於人際交往尤其重要。一個背著自負自傲沉重包袱的人,他的友誼財富必然少得可憐。這裏,謙遜須以坦誠為基礎,否則就難免陷入虛偽的泥潭。比如討論問題時,明明自己有不同意見,為表謙遜而不明白說出,或者吞吞吐吐,言而不盡;對方批評自己時,當麵唯唯稱是,背後卻又發牢騷。再者,還應劃清兩個界限。一個是謙遜與虛榮的界限。如果一個人故作謙遜姿態,以求得“謙遜”的美譽,就是虛榮的一種常見的表現。這種虛榮心一旦被對方察覺,還哪裏會有愉快的交往可言?再一個是謙遜與諂媚的界限。有些人在交際時愛對對方說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誇飾之詞,以為隻有這樣才顯得自己彬彬有禮,謙恭而有教養。殊不知,過分溢美;幾近諂媚,也往往令人生厭。
(4)謹慎但不拘泥
人們無論做什麼事,謹慎從事總是獲取成功的必要條件,處理人際關係,自然不能例外。然而事情還有另外一麵,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約翰·洛克曾經指出:“禮儀不良有兩種:第一種是忸怩羞怯;第二種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在人們麵前手足無措、忸怩拘謹,這是既有礙於觀瞻,也不利於交際的。應該說的話不說,能夠辦的事不辦,已經成熟了的果子,也不去摘取,這就不是謹慎而是怯懦了。拘謹與忸怩貌似謹慎,實則是怯懦。在交際過程中,不應把儀態的落落大方同言行的謹慎持重對立起來。否則,一身的“小家子氣”,誰還喜歡同你打交道呢?
(5)活潑但不輕浮
舉止活潑,談吐風趣幽默,往往是人際交往的良好觸媒,也是交往深化的催化劑。不過切莫做過了頭,否則就難免有上麵所說的不檢點、輕慢之嫌。我們的身邊可能都有這樣的人,他不分場合,不擇對象,談話中一味插科打諢,俏皮話連篇,有時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公然呼叫別人的綽號,開一些不適當的玩笑(例如以對方的生理缺欠為目標),不僅引起當事者的反感,連在場的其他人也覺得難堪,不知如何收場。這樣怎能收到活躍氣氛、融洽關係的預期效果呢?因而,我們絕對不能把庸俗(甚至是惡俗)當成灑脫幽默,把肉麻當成好玩有趣。否則,這種所謂的“活潑”就將變成人際交往失敗的陷阱。
(6)認真但不挑剔
—個人要贏得友誼,就要多看到對方的優點和長處。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問題是在於發現。比如某人事業上很有才氣,但生活處世能力卻很差,那麼,如果擇其長處學習,你就會和對方建立友誼,相處和睦。相反,你睜開兩眼看對方,要求對方什麼都好,那麼,最終使你失去友誼和失去朋友。閉一隻眼看朋友,才是一種寬容的處世之道。比如你的朋友過去曾失足過,或者至今有某些缺點,你與他相處,不妨回避對方的傷疤,忘記他的過去,尊重他的今天,寄希望於他的明天,那麼,你交朋友的視野就更為寬廣,絕不會因斤斤計較某個朋友的過去而與對方不能相處。又比如,某人從前曾冒犯過你,或做了對不起你的某件事,如他已認錯了,你也不妨閉上一隻眼,讓昨日的誤會與衝突流逝,這自然不是無緣無故的寬恕,而是一種風度,同時能讓對方認識你有不凡的胸襟與風度。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如果你睜大雙眼看對方,總可以發現對方有許多弱點,如以這種尺度去尋找朋友,你就會對生活充滿了失望。你的過分挑剔以及過分苛求,最終可能使你連一個朋友也找不到,或者說,你的朋友因你過分睜大雙眼而對你敬而遠之,遠而避之,直至退避三舍。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挫折,從挫折中經受失敗的考驗,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認識弱點走向克服弱點,那麼,我們完全不必要把對方的過去洞察得完全透明化,你隻要認為對方是一個真誠的人,即使他有某些與你格格不入的嗜好或其他經曆上所沒有的東西,你也不必大加追究。睜一隻眼,即是多看到對方的長處;閉一隻眼,即是少看到對方的弱點。唯有如此,你才能永遠保持處世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