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對朋友說“是”的奧妙——真誠是友愛之橋梁(2 / 3)

3、理解萬歲,謙讓有度

人在世上可能有很多朋友,但知己很少,人們常說“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能得一知已是幸運的,許多事不必說他就能知曉,他深知你心中的每一根弦和音調,在你彈出第一個音符時,他已知道其全部。這就是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知己乃知音,理解才是知己。歐陽修被貶後,因心中憂憤,於是寄情山水,以“人知從太守遊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感傷之詞來排解心中無人理解的不諧。

《世說新語》載:管寧和華歆曾經同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車子、戴著禮帽的顯貴人物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不誤,華歆卻放下書本,走出去觀望。管寧就割斷席子,將座位分開,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古人說,同師曰朋,同誌曰友。管寧與華歆同席讀書,同師教導,其朋友之情之厚深,我們無須考證。但剪席絕交,必然是一件極其悲哀的事情。古聖賢講究君子安貪樂道,恥言富貴,管寧割席之由,正是因為華歆有崇尚富貴之嫌。人們曆來讚賞管寧割席品節高尚,但從處世交友之道上看,管寧就因華歆的這一小小的“富貴之嫌”,就無規無勸、輕而易舉地“廢”掉了這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友誼”,這可取嗎?

其實,管寧對朋友似乎太苛求了,其期望值似乎太高了。情投意合,誌同道合,當然是友誼的最高境界。伯樂彈琴,音調高昂激越,砍柴人鍾子期聞聲駐足,歎道:“巍巍乎高山”。伯樂又奏出奔騰回蕩的旋律,鍾子期說:“潺潺兮流水。”兩人於是成為知音。在交友時,我們當然推崇這種純粹的心靈交流。但這種“高層次”的知音,也許我們終生不可遇也不可求。

其實,人各有異,人各有誌。朋友之間必然都是獨立的人。世界是繽紛多彩的,世上的事物也是複雜多變的,而人的思想與見解也不可能絕對化地統一在一個水平線上。例如色彩,有人崇尚鮮豔,喜歡大紅;有人卻以素色為美。我們交友,不能要求別人在各個方麵都完全符合自己,我們隻要取其誌同道合、情投意合的一兩點,便可以與他交往成為朋友了。做不了知己,也可以做一般朋友的。我們平常講的謹慎擇友,隻不過是為了避免與那些凶惡的有破壞性的人交往;至於那些平庸、無能的人,更不必苛求了。或許,在交往中,我們還會幫助他們有所改變。

有一天,有一位三十掛零的姑娘遇到一位資深作家。她苦著臉對這位作家說:“我至今未找到知音。我周圍的人都不喜歡我,我現在真有點不知所措。你經常寫文章,能給我出出主意嗎?”

這位作家仔細打量了一下這位女士,她的外表說不上端秀,但並不討人煩。和她交談以後,發現她善於動腦,有很寬的知識麵,人也活潑。那她為什麼不能贏得周圍人的喜歡呢?作家從她的談話中了解到她有一個毛病,即不善於理解人。也就是說,她對周圍的人與事,往往以自己的觀點與思想意識去猜度他人,以致於把自己孤立起來。

這個毛病,恐怕不是孤立地出現在某一個人身上,不少青年朋友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固執己見,以致把人際關係搞得很緊張。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可以聽到這樣的議論:

“××真怪,穿這種衣服,真難看!”

“××真是憨大,做這種事情,真是神經病!”

“××尋這種人當丈夫,真是神經病!”

“我最看不慣××了。”

諸如此類的議論,恐怕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究其原因,是議論者從自身的立場上去看待他人的一言一行。一旦他人的思想、語言、行為與自己格格不入,他(她)就認為他人不可理解,甚至產生反感,加以非議。

其實,這種不善於理解人的處世之道,正是不能贏得他人喜歡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由於每個人的思想程度、文化水平不一致,對某一事物的看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個人有個人的標準,有人以為習以為常的東西,有人就認為很怪;而有人認為值得驚奇的東西,有人卻毫不奇怪。因此,一個聰明而有理智的人在客觀事物麵前,既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更應該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學會理解人,也就是學會尊重他人,並以寬容、公平、冷靜的心態與他人友好相處。

有這樣兩個人,梅和瑩,她們既是同事,也是多年的好朋友。她們有一個共同的興趣,那就是喜歡讀書,都是書迷。可最近她們卻因為讀書,而傷了以前的友情。原因是,梅喜愛三毛的作品,而瑩卻迷戀瓊瑤的小說。兩人對此表現出不同的見解,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但梅卻對瑩冷嘲熱諷,把瓊瑤的小說抨擊得體無完膚,並力勸瑩轉變讀書興趣。瑩很不服氣,於是兩人不歡而散。梅姑娘還談過一個對象,兩人開始談得很融洽,但後來在談到對未來新房布置時,又鬧僵了。原因是梅姑娘要她的男友在所有的見解與審美觀上與她保持完全的一致。如果男友表示異議,她就認為對方古怪,不可理解。正是由於梅姑娘抱著這樣一種不願理解人的宗旨,使她在交友與戀愛上不斷受挫,以至自己人為地製造孤立的境地,失去了友誼和愛情。

不理解人,也就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好像世界上發生的一切都必須與自己的思想吻合,這其實是辦不到的,也是缺乏修養的一種表現。

誰也不願意找一個過分挑剔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

誰也不願與一個隻顧自己嗜好,而不許他人有嗜好的人結成終身伴侶。

因此,理解是友誼的紐帶,是愛的代名詞。

管仲和鮑叔牙的相交,曆史上稱為“管鮑之交”、“管鮑遺風”。這裏麵揭示了交友的許多真諦,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互相的理解及人性化的真誠關愛:做生意賺了錢,多給家貧的管仲一些,這是大度的理解;帶兵打仗時,在最危險的時候,鮑叔牙用身體掩護管仲,這是最真勢的關愛。因為管仲而辭官還鄉,這更是出於相互的認同與尊重。他倆的友誼長久,理解使然。

4、朋友盛邀,拒之無道理

凱倫和丈夫被邀請去參加一次非同尋常的婚禮。她的一位朋友曾在幾十年前參加過集體婚禮。這次她想通過在教室舉行儀式的方式再次表明夫妻恩愛的責任和義務。

婚禮前的早晨,凱倫打電話告訴朋友,想借口推辭。

“凱西,我是凱倫。”凱倫猶豫不決地拿起了話筒。

“您一定會光臨的,不是麼?”凱西打斷了她的話,急切地說。

凱倫遲疑了一會兒。就在這時,她突然改變了主意。“是的,我們當然會去。”她果斷地說。

凱倫和丈夫如期赴約。她為自己所做的感到欣慰。還未坐定,凱西就來到他們身旁,她十分激動,眼中閃著感激的淚花。凱倫和丈夫的到來對她來說何其重要。她告訴他們,她的親戚都沒有來,尤其糟糕的是,她的兩個兒子和她一向很尊重的姐姐也沒露麵。凱倫從她的神色中窺探到了她心靈的損傷。後來凱倫對丈夫說:“想到當初我實際上不願意去,那是那麼可怕的想法啊。”

現在凱倫終於明白了,為了友愛,“親自去”無疑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值得的。

親自參加親人或朋友組織的活動,不管這種場合是歡樂的還是嚴肅的,對於邀請者或接受者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把“自己”當成禮物,親自到場,“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友誼得到報償。

當我們出現在他人麵前的時候,生活中意義深遠的事悠然而至。我們不斷交換友愛,在感情和精神上獲得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安慰。看來,“親自去”是社交禮節中最有價值的精髓。

那麼,什麼場合最為重要呢?一般地說,婚禮和葬禮處於首要位置,非去不可。生日、紀念日、節日或勝利慶祝日也很重要。諸如拜訪一位病友或陪同朋友去法庭之類的事情,就是一種不很明顯卻需認真對待的關心和安慰的表示。

如何把“親自去”這份禮物送給朋友呢?現提供幾條參考意見:

(1)積極對待邀請。當你接到邀請後,是否立刻想到推脫呢?如果真是這樣,就須克服這個缺點,盡量說“是的”。生活中許多好交朋友的人的準則是“從不拒絕任何邀請”。這可能不切實際,卻十分可取。對待此事要專心致誌,把雜事拋開,盡量接受邀請,絕不要回答“不”。千萬記住,“親自去”勝過你送給朋友的任何禮物。

(2)想方設法親臨。要做到這一點,有時是困難的,常會遇到交通、開銷、時間上的多方不便,但一旦我們想方設法踐約到場,就會驚奇地發現,這是值得的。

(3)因故耽擱,事後彌補。有時人們因故未能踐約,內心感到負疚,但事後未做補償的努力,漸漸地把友誼忘卻了。千萬不要因小失大,失去友愛。如果你當時未能出席某儀式,事後可以去拜訪邀請者,把事情說清楚,以獲得理解。

5、對朋友的忠告說“是”並接納它

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馬丁12歲時結上了一個“小冤家”,有個女孩老愛揭她的短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女孩對瑪麗的攻擊麵也越來越寬。她說瑪麗“骨瘦如柴”;她說“不是好學生”;說她“太頑皮”;說她“說話嗓門太大”;說她“太自私”……等等。起先瑪麗盡量忍耐,但後來卻禁不住怒火中燒。她眼淚汪汪地去找爸爸。

爸爸卻心平氣和地傾聽著瑪麗的發作。接著他問:“那麼,她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怎麼會是真話?”瑪麗委屈地哭著說,“她說的還會是真話?”

“瑪麗,你想過自己究竟是怎麼一個人吧?好,現在你既然已得知那姑娘對你的看法,那不妨將她說的一切一一列出,然後再在她說得對的項上作個記號。至於她說的其他話就不必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