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幸福彼岸花(4)(1 / 3)

老奶奶高興起來,給孩子們講了許多生活在她周圍的動物的故事,還告訴孩子們,小鳥怎樣成群飛來吃她放在地上的麵包屑。“可能因為這樣,上帝才派你們給我送來吃的。”她說,“因為我用自己的食物喂小鳥。”

他們回到了車上,在係安全帶的時候,可以透過廚房的窗戶直接看到屋子裏,老婦人在屋子裏向他們揮手告別,然後她轉過身去,穿過房間,繞過那一盒盒的食物,繞過他們送給她的火雞,繞過那些花色配菜,徑直走到那盆菊花前,把臉埋在了花瓣裏。

當抬起頭時,她的嘴邊掛著一絲微笑。此時,她臉上的倦容一下子不見了,在人們眼裏,她好像變了一個人。

頭一次,孩子們變得那麼安靜。就在那一瞬間,他們親眼看到了自己的力量,這力量可以使別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而露西自己,也從中明白了些什麼。

奇跡的產生,並非來自成年人實用的經驗,而恰恰來自孩子們天真純淨的情感。在那陰鬱沉悶的歲月中,一株富有生機的植物更能為人們增添直麵生活的勇氣。

電話隱秘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

--羅曼·羅蘭

隔壁的電話又響起來了。這是一種沉重地、緩慢地撥動電話號碼鍵盤的聲音。在簡妮過去居住的公寓裏,留給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電話撥號聲。它響得很有規律,一天兩次,像鈍鋸拉木頭的聲音,孤獨、固執。

懷著好奇的心情,一天,簡妮敲開了懷特太太的房間,她已經年近九旬,枯瘦如柴,整日穿著一件繡著花邊的粉紅睡衣。每天清晨,有人在門前送上當天的報紙和她電話預訂的食物,然後帶走她放在門口的垃圾。她獨自居住在這裏已經30年了,固執地不願搬進養老院。

她用放大鏡仔細地閱讀報紙,然後再把上邊的新聞軼事說一遍。無論發生在世界上哪個角落的天災人禍,她都要為那個地方的芸芸眾生祈禱一番。

“你知道,孩子,年輕時我隨丈夫走過大半個世界,那裏的人都是我的朋友。”她是一名基督徒,隻是已經無法親自去教堂做禮拜。

像她這樣一位風燭殘年的普通婦女,對世界事物的洞察力與參與欲望真是令人驚訝。

可是,這部已不多見的生鏽般的座機電話又意味著什麼呢?後來簡妮發現了這其中的秘密。

這部電話機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每天都要給她女兒打一次電話,報一個平安,說一聲“哈羅”。

但十次有九次,那邊是沒有人回答的。在美國,人人都很忙碌,家中老人是最先被遺忘的人物。即使這樣,懷特太太也十分珍惜每天一次的機會,像小孩子吃糖會含在嘴裏慢慢融化一樣,使甜味存留得盡可能長一些。而這種聲音,特殊的延綿厚重的響聲,也傳給左鄰右舍一個信息:我並不真的孤獨,真的,我每天都有地方可以打去電話。

簡妮曾經在大學校報上看到這樣一份廣告:“可愛的小老婦欲與身高1.83米、棕色眼睛、小名亞德的學生通信。”下款寫著一個簡單的字:“媽”。

誰也不知道那位名叫亞德的學生是否與媽媽通信。但據簡妮一位美國朋友猜測,十有八九是媽媽的一廂情願。可她又說,有一個絕招可以使亞德立刻給媽媽回信,那就是在廣告上再加一句:“現有美金500元寄給你,隻是不知地址。”

看到簡妮有些將信將疑,她才說:“我就這樣做過。”

一個人往往對掌握在手裏的,或是機會,或是環境,或是任何可貴的東西不知珍惜,直到失去了才開始後悔。

兒子,我也愛你

愛的表現是無保留地奉獻,而其本質卻是無償地索取。

--列夫·托爾斯泰

下班後,沃特回家走進客廳,12歲的兒子抬頭看著他說:“爸爸,我愛你。”他一時竟無言以對。幾分鍾裏,他站在那兒,打量著兒子,等著他繼續說下去,他首先想到的是,他肯定想要自己幫他做作業了,再就是求他給點零花錢,再不然,就是他做了什麼壞事,故意裝出善良的樣子來告訴他。

終於,沃特問:“你想幹什麼?”

“沒什麼,”兒子笑著說,“我們生理老師讓我們對父母說‘我愛你們’,看父母怎樣回答我們。做個實驗。”

第二天,沃特跟兒子的老師通了電話,想知道這“實驗”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他更想知道其它孩子的家長是什麼反應。

“大多數父親都跟你的反應一樣,”老師說,“當我第一次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我問孩子們,父母會怎樣回答呢?他們都笑了起來。有兩個學生說,他們肯定會嚇出心髒病。”

沃特猜想,有些家長會反對老師的這種做法。一個初中的生理教師最好還是告訴孩子們注意飲食的平衡,以及正確使用牙刷等等,“我愛你”跟生理老師有什麼關係?這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私事,別人不該管。

老師解釋說:“感覺到被愛是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麵,這是人類的需要,我一直在告訴孩子們,不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是不好的,不僅是大人對孩子,男孩對女孩,一個男孩子也應該對他父親說句‘我愛你’。”

這位中年男教師能夠理解他們這類人,有些話明知道有好處,但又很難說出來。他承認,他的父親從沒說過這樣的話,而他自己也沒對父親說過,就連父親去世前也是這樣。

他們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父親把他撫養成人時,他從沒有對父親說過“愛”字,而他正是按照父親的樣子來對待孩子。

但是,那種單一靠行動來表達愛的現象逐漸消失了。他們這一代人很重感情,也很善於表達。他們明白,兒女們需要他們給予的,遠不隻桌上可口的飯菜,衣櫃裏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