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古代典籍記載,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當我們的祖先在黃河流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時,就出現了許多有識之士,他們縱橫大江南北,進行了許多有意義的地理考察,並且在總結前人生產和生活實踐經驗基礎上,創作了許多地理專著,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動了古代地理學的不斷發展。
古代地理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誌》:“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州名說法不一。其中最有名氣的九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陸遊詩雲:“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遊《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整個黃河流域。
四海,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原為泛指之詞,九州之外即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故稱中國為“海內”,外國為“海外”,“四海”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鄰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域。《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八荒,四麵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遊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做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幹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雲:“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關東,古代指函穀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裏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中,不同朝代所致範圍有所不同,秦時指函穀關以西地區,後泛指函穀關以西戰國末期秦國故地。《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夢遊天姥吟留別》即有:“勢拔五嶽掩赤城。”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知識鏈接
古城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嚐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製圖六體
西晉時,我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製圖理論家裴秀,他總結創製出的“製圖六體”理論,為中國地圖學奠定了科學的基礎。他編繪的《禹貢地域圖》18章,是中國當時最精詳、最完備的曆史地圖集。他繪製的晉朝《地形方丈圖》,一直流傳到唐代,對後世地圖學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裴秀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讚賞。成年後,裴秀被任命為尚書令,接著升位司空,最後又升為宰相,負責全國土地的劃分和管理工作。由於職務關係,他接觸到了各種地理資料和地圖。他在使用中發現,這些地圖大都沒有統一的繪製原則和標準。既無比例尺,方位劃得又不準確,甚至連有名的山脈河流也圖上無名。有的牽強附會,製作粗糙,根本無法滿足政治、軍事和工程的需要,於是他便下決心自製一幅新圖,彌補原來地圖的缺陷。
在門客京相璠的協助下,裴秀用了三年零三個月,繪成了著名的《禹貢地域圖》,然而,他最主要的貢獻是第一次明確地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製理論--製圖六體。
所謂“製圖六體”就是繪製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裏(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的,它把製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製圖六體是我國古代唯一的係統製圖理論,直到今天,地圖繪製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裴秀提出的這些製圖原則,是繪製平麵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製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我國傳統的製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裴秀也被人們稱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
禹貢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尚書》是我國現存史書中最古者,係上古曆史文件和政史論文的彙編,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尚書》相傳由孔子所測定,實際上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禹貢》內容以大禹治水為主,成書的時間大約為戰國中期,作者不詳。
《禹貢》的體裁屬於地誌,是先秦最富於科學性的地理記載,成書時間遲於《山經》,但早於《漢書·地理誌》。《禹貢》和《山經》有些地方相像,例如,題材都來源於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分區標準,打破了當時邦國割據、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統思想著眼(這自與先秦其他古籍如《春秋》、《左傳》、《國語》以及《詩經》、《國風》等,迥然不同),以名山大川為界等。
不同的是,《禹貢》利用了戰國時期發達的地理學知識,超脫了《山經》極原始的地理概念,揚棄了神話成分而專就人力所可及的平治水土方麵來講;而且擺脫了《山經》確認四方為溝說,而以東方為海;《禹貢》還以“九州”為區劃,而不是《山經》的東西南北中“五方”的原始區劃。
因此,我們可以說,產生於春秋末戰國初的《山經》,是中國地理著作的開山之作;產生於戰國中期的《禹貢》,運用戰國時期迅速發展的地理學知識,則突破原始的幻想階段,進行了實地考察,比《山經》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對後世地理學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知識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