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繪製的《禹貢地域圖》由18幅地圖組成。它以古代的九州區域到東漢的13州,以至西晉的16州的區劃曆史沿革為主要內容,包括了曆代郡國縣邑的疆界變化,古國盟會地點以及古來水陸交通的變遷過程等。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表現曆代區域沿革的地圖集。
山海經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全書共18卷,3萬餘字,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這種南西北東的順序與後代從東開始,東南西北的順序習慣不同,據研究與古代帝王坐北朝南以及天南地北的空間觀念有關。
《山海經》記載了許多詭異的怪獸以及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基本都來源於《山海經》,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精衛填海、誇父追日、黃帝大戰蚩尤、鯀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殺死鯀以及最後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山海經》原來是有圖的,叫《山海圖經》,魏晉以後失傳了,留下的隻有文字以及明清以後所畫的版本。如今,關於《山海經》各篇著作出於何時尚無定論,近代學者多數認為,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為戰國時作品,《海經》中《海內經》四篇被認為是西漢初年作品。
《山海經》所載內容反映出早期人類對天地起源、萬物生化的認識,保存了古代自然現象和人文活動的珍貴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文化的演變過程均有重要參考價值。古代地理學家常將它與《禹貢》並提為中國早期地理誌,方誌學家則認為它是最早的地方誌。文學家以至哲學家也從中汲取文學和知識素材。有些學者認為“通過此書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由原始蒙昧向高級階段漸次前進的發展總過程”。
皇輿全覽圖
《皇輿全覽圖》是我國第一幅繪有經緯網的全國地圖,康熙皇帝親自主持,聘請西洋傳教士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經過經緯度實地測量,曆時10年,於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繪製而成。其範圍之廣,內容之詳,超過了以往任何中國地圖。
此圖所繪地域幅員遼闊,東北至薩哈林島(庫頁島),東南至台灣,西至衣裏必拉(伊犁河),西南至拉打克河屯(列域)以西,北至白爾鄂博(貝加爾湖),南至崖州(海南島)。在西藏邊境還標出朱母郎馬阿林(珠穆朗瑪峰)。山脈河流以及各省、府、州、衛、所、縣、鎮、關、堡等重要地方繪製精詳,關內外均用漢字注地名,又以黃飛簽注五嶽、河流、省會等地方。圖上以紅、黃二色標示兩條橫貫東西的幹線,南幹紅色,北幹黃色。紅線起自昆侖山之東南,順布倫楚必拉(金沙江)南下,經雲、貴、湘、贛等省入閩至福州入海。黃線西起昆侖山之東北,經星宿海、陝甘、蒙古,出義屯門(今長春)經興京至長白山止。
1717年首出木刻版,圖上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中經線,經緯網用梯形投影法。有總圖一幅,分省圖和地區圖28幅,1721年再次刊印,分省圖和地區圖增至32幅。1819年還曾刊行銅版圖,內地各省用漢字標注,東北和蒙藏地區用滿文標注,以緯差8度為1排,共分8排,41幅,這種以經緯度分幅的方法在中國是第一次。
《皇輿全覽圖》在中國地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國內外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基本上都源於此。
知識鏈接
在繪製《皇輿全覽圖》時,所有測繪者使用固定統一的尺度,以工部營造尺(1尺= 0.317米)為標準尺和計算單位。以營造尺18丈為1繩,10繩為1裏,天上1度即地下200裏,也就是200裏合地球經線1度。用繩量地法測量各地的距離裏數,采用三角測量、梯形投影法等,這些都是首次運用。
水經注
《水經注》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它全麵而係統地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麵內容,是一部曆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的作者為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
酈道元,字善長,範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酈道元對地理風物有濃厚興趣,在各地做官時,留心考察當地的山川形勢、水流走向、民俗風物等,廣泛搜集有關河流水道和水利工程資料。在此基礎上將古《水經》增補注釋,撰成《水經注》40卷,內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方麵。
在自然地理方麵,所述及的河流,由古《水經》的137條增加到1252條,包括了當時中國境內幾乎全部的河流。除此之外,還記載了植物品種達140餘種,動物種類超過100種;記載的水災有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在人文地理方麵,除記載行政建製和古都遺址外,在交通地理、經濟地理方麵也保存了大量豐富的資料。《水經注》涉及的地域範圍之廣,也是罕見的。除了西漢疆域外,還包括了今天的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部分地區。舉凡山川勝景、曆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無所不包。因此,《水經注》已不是簡單地注釋《水經》,而是在《水經》的基礎上獨具匠心的再創作,在我國古代地理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稱得上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
《水經注》出版發行以後,對後世有重大影響。許多學者進行地理學等方麵的研究,均以《水經注》為主要參考書,從中汲取知識營養。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撰寫的《唐書·地理誌》就模仿《水經注》記載了200多位唐代有功於地方水利建設的人物。明代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繼承和發展了酈道元綜合描述地理環境的思想,寫出了內容極其豐富的地理學名著《徐霞客遊記》。到乾隆、嘉慶年間更有20多名學者對《水經注》進行了係統研究,使研究《水經注》逐漸形成一種專門的學問--“酈學”。
直至今天,有關《水經注》的研究仍在不斷發展。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共12卷,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撰文,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為玄奘遊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的遊曆見聞,其中包括新疆至南印度140多國的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傳說、產業、政治等,都有詳細地記載。
玄奘法師,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禕,世稱唐三藏,是我國傑出的譯經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孤身西行。曆盡千難萬險之後,他終於抵達今天的印度。在印度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學習佛法經論。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公元645年,他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公元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印度攜來的經像。
《大唐西域記》是記載中國佛教教史的最重要的文獻之一。而且,它對印度曆史的影響相當重要,印度曆史學家阿裏教授說:“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目前的國徽獅頭柱和國旗上的法輪圖案,都是來源於鹿野苑的考古發掘,而包括鹿野苑、那爛陀寺、菩提伽耶阿育王大塔等幾乎所有印度著名佛教遺址的現代發掘,都是依照玄奘的描述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