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地理(3 / 3)

尤其是玄奘在書中還生動地描述了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而且今天我們所見曆史書中印度引以為傲的阿育王的事跡,也基本是來源於玄奘的記載。如今,《大唐西域記》已先後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國文字廣為傳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曆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貴資料。

知識鏈接

《水經注》對1252條大小河流進行了全麵記載,描述了各個河流的發源地點、幹流大小、支流分布、河穀寬度、河床深度、流程長短、方向以及水量的季節變化、含沙量、汛期等情況。《水經注》中不僅記載了有水河道,而且還記載了無水舊河道24條,這些記載為今天尋找地下水源提供了線索。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我國著名旅遊家、地理學家徐弘祖的旅遊日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其豐富翔實的資料,客觀合理的分析,具有極高的科學、文學價值。

徐霞客是中國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好學,博覽群書,立誌“問奇於名山大川”。21歲時開始遊曆天下,不同於他人的遊山玩水,徐霞客一開始就抱有明確的科學考察的目的,他要對古籍中不確切、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以親身考察加以訂正。

徐霞客遊曆的30多年間,曆盡艱險,足跡所及,南至雲貴、兩廣,北到長城,遍及現在的19個省市區,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

徐霞客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現在傳世的版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記述徐霞客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遊記》在地理學上的重要貢獻有:①對石灰岩地貌的詳細考察、記述和探索,居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是世界上第一部廣泛係統地記載和探索喀斯特地貌的著作。②糾正古代文獻有關中國水道源流記載的一些錯誤,如否定“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乃長江上源的事實。③觀察記述了不少植物品類及其分布的若幹規律。④對火山、地熱及各種人文地理現象的細致考察與記錄。

徐霞客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做了不少精彩的記述。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此外,《徐霞客遊記》在文學上也頗具特點,寫景記事,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且力求精細,注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還通過運用豐富的描繪手段,使遊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恒久的審美價值。《徐霞客遊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追求真實、不畏險阻的科學精神更是留給後人的無價財富。

讀史方輿紀要

《讀史方輿紀要》是我國清初曆史地理、軍事地理名著。作者顧祖禹撰於順治、康熙年間,曆時20年。全書共130卷,內容包括曆代州域,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屬府州縣的疆域、沿革等。可以說,《讀史方輿紀要》集明代以前曆史地理學之大成。

顧祖禹,字瑞五,號景範,江蘇無錫人,生於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由於久居無錫城東宛溪,被學者稱為宛溪先生。他自幼聰穎過人,好學不倦,背誦經史如流水,且博覽群書,尤好地理之學。自順治十六年(1659年)始,他邊教私塾,邊開始《讀史方輿紀要》的著述。經過三十餘年的筆耕奮鬥,約在康熙三十一年前,也就是顧祖禹61歲左右時,終於完成了這部舉世聞名的曆史地理巨著。

該書以經世致用為宗旨,著重考訂古今郡縣變遷,突出敘述山川險要、古今用兵、戰守利害,有濃厚的軍事地理色彩,對關乎國計民生的交通、漕運、水利等問題也作了大量關注。該書取材豐富、考訂精詳、綱目分明、文字清新,不但勝於唐代成書的《元和郡縣圖誌》宋代成書的《太平寰宇記》,而且超越明代成書的《寰宇通誌》《大明一統誌》。若與清代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統誌》相比,也是各有千秋,並不遜色,時人譽為“數千百年所絕無僅有之書”。

至今,《讀史方輿紀要》仍然是曆史地理學者乃至研究經濟、軍事的學者們必讀的重要參考書。

知識鏈接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鹽岩)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我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湖南和四川等省。

海國圖誌

《海國圖誌》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比較詳盡和係統的世界曆史地理著作,作者為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他在該書中所闡發的“師夷”思想,對中國當時和後世都有相當大的影響。清朝晚期的洋務運動,就是受魏源“師夷”思想的影響,加以運用和發揮的。

魏源,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金灘人。魏源21歲時,隨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則徐、龔自珍等愛國誌士交往甚密,經常議論時政,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做幕客和從事寫作。鴉片戰爭爆發前,林則徐被任為欽差大臣去廣東禁煙,他為了了解外國的情況,組織了一個班子翻譯外國的報紙和書籍,林則徐主持彙編的《四洲誌》一書,記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和曆史。後來,林則徐把《四洲誌》的全部資料送給好友魏源。魏源以這些書稿為基礎,搜集更多世界地理資料,一年後成書,初版50卷於1843年1月刻印於揚州。1847年至1848年,魏源又將《海國圖誌》增補為60卷本;到1852年又擴充為百卷本。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國人自己編寫的有關世界各國情況介紹的巨著。

《海國圖誌》百卷本,除了以《四洲誌》為基礎外,先後征引了曆代史誌14種,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種,另外,還有各種奏折十多件和一些親自了解的材料。應當注意的是,其史料來源還有外國人的著述。其中,如英國人馬禮遜的《外國史略》、葡萄牙人馬吉斯的《地理備考》等20種左右的著作。

《海國圖誌》敘述了世界各國地理概況、曆史政製、氣候物產、交通貿易、風土民情以及中外關係、西方宗教曆法和科學技術等,是中國近代第一部比較詳盡係統的世界曆史和地理著作,代表了當時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最高水平,提出了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的主張,在學術和政治上都有著深遠影響,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