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農業曆史悠久且十分發達。中華文明在古代長期領先於世界,實際上是與發達的古代農業密切相關。幾千年來,農業生產滋潤著中華的沃土,養育了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農業經受興衰,不斷前進,創造了中國古代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優良傳統--精耕細作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生產部門,我國古代農業非常發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也正是中華文明不斷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精耕細作技術則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是中國古代農業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在公元前3世紀戰國末年寫成的《呂氏春秋》裏麵,有《任地》《辯土》《審時》等篇。這幾篇著作強調因時、因地製宜,特別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發掘土地增產潛力,稱得上是我國精耕細作農業科學技術的發端。這一發端在漫長的年代裏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了我國獨特的精耕細作優良傳統。
精耕細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產率。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一書裏麵,有一篇《地員》,是講土壤的一部專著。它把土壤分類同地下水位高低以及宜於何種作物和植物都聯係了起來。它把九州的土壤,就它們的肥沃程度,區分為上、中、下三級,每級都包括6種,一共是18種。這種分辨土壤、因土種植的傳統經驗,一直為後世所繼承。而且在開田造地的過程中,梯田的出現使耕地麵積不斷增多,這些都凝聚了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
為了提高土地生產率,人們戰國時期就很重視適時播種,《呂氏春秋·審時篇》詳細談論了穀、黍、稻、麻、豆、麥主要作物適時耕作播種的好處,失時(過早或過晚)的害處。說“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這裏“興”指長得好,收成多;“約”指長得差,減產。書中還說小麥過早播種,麥苗容易得病遭蟲或冬前拔節;過晚播種會使植株弱小、貪青。這些都對收成不利。
人們還通過提高耕作技術來提高農作物單位麵積產量,充分發揮土地潛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形成耕耙耖技術等,對改善土壤的水分、空氣、溫度、養分等狀況有決定性的作用,它可以使植物無法吸收的養分轉化為可以吸收的養分。
除了使用肥料,我國很早就采用換茬、輪作、複種的辦法來培養土地的肥力。《齊民要術》裏麵對換茬、輪作、複種技術有精辟的論述。僅從《齊民要術》書中列舉的幾種作物的最適宜的茬口關係,就可以安排出十幾種複種輪作方式,如穀子和綠豆、小豆;大豆和麥等等。把豆科作物和禾穀類作物、深根作物和淺根作物搭配起來,形成合理的複種、輪作製,保證主茬作物,協調不同作物的養分供應,有利於用地養地。宋代以後,江南地區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製和一年三熟製。
我國北方春旱多風,每到播種季節,常常缺少雨水,土壤水分蒸發卻很快。就在這種很不利的幹旱條件下,我國從古代起,就形成和發展了一套抗旱保墒農業技術,其主要是通過耕、耙、耱、鋤等作業實現。采取正確耕作措施,保蓄水分,抓緊時令,耕作技術配合得好,可以得到很好的收成。
利用各種水源條件,發展農田灌溉,在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很早人們就利用流泉河溪,開鑿水井,澆灌作物,而且還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於天氣的好壞。
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則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鐵犁牛耕技術出現於春秋戰國,在漢代得到改進和推廣,此時還發明了耬車。隋唐時期,隨著江東犁的出現,得到完善而為後世所沿用。
我國古代優異的農業科學技術創造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和源泉。精耕細作技術是我國農業的寶貴遺產,今後,我國農業仍然要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的道路。
知識鏈接
在精耕細作的傳統中,有一種被稱為“親田”的耕作方式。其辦法是把全部耕地分為五個區,每年對其中一個區加以特別的處理,耕、耙耱、上糞都多加幾次,天旱用水澆,對這塊田偏愛偏重,分五年把全部耕地“輪親”一遍。在古代肥料種類少、耕具比較簡單的條件下,“親田”比一般田能獲得更好的收成。
播種機的始祖--耬車
耬車是我國古代一種用來播種的農具,據史書記載,它是漢武帝時主管農業生產的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是現代播種機的祖先。由於耬車的結構合理、性能良好、使用廣泛,深受農民歡迎,在曆代的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耬車也叫耬犁,據東漢崔寔《政論》的記載:“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這種耬犁就是三腳耬車。耬車有獨腳、二腳、三腳、甚至四腳數種,以二腳、三腳較為普遍。三腳耬,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播種,同時進行覆蓋和鎮壓,一舉數得,省時省力,故其效率可以達到“日種一頃”,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漢武帝曾經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種先進的播種機,還改進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耬車的出現與分行栽培是分不開的。原始農業時期,人們采用點播和撒播的方式,將種子種在地裏,這樣長出來的莊稼就像是滿天的星鬥。18世紀以前的歐洲仍然盛行的是種栽培方法,而中國,早在先秦時代農業生產就已出現了分行栽培技術。戰國時期,畝畎法便是一種分行栽培法,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分行栽培有利於作物的快速生長,因此在播種時要求做到橫縱成行,以保證田間通風。對於行距和株距都有嚴格的規定。耬車的出現為分行栽培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它能夠保證行距、株距始終如一。
耬車不僅能夠一次完成開溝、下種、覆土等作業,大大地提高了播種的效率,同時還能保證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於出苗後的通風透光和田間管理,使得播種的質量也得以提高。
和我國耬車同類的農具於1731年出現在英國,是由傑思羅·塔爾發明的,這種農具被看做是歐洲農業革命的標誌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國耬車的原理啟發了後續諸多同類的發明,為農業機械化開辟了一條道路。
鐵犁
生產工具是衡量一個朝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犁是中國傳統農具中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犁耕技術的發展、進步,與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製度的更迭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在我國春秋末期,鐵製農具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鐵犁則出現於戰國時期,它標誌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誌著人類改造自然的鬥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鐵犁裝有鐵製犁鏵和犁鏡,以牲畜或人力牽引。犁因不同需要,而有大、中、小型之分,形製也因需要而有差異;犁頭犁冠化,使用於多沙石地區的犁頭,多加裝鐵犁冠,對犁鏵刃部起保護作用,可隨時更換;犁鏵犁壁化,犁上裝有犁壁,便於翻土、起壟,用力少而見功多。
公元前3世紀,隨著煉鐵和鑄造技術在中國的提高,導致了稱為“”的犁鏵研製。當時,人們將更堅固的非脆性可煆鑄鐵用於農業中。從一開始,這類犁鏵在設計上就比較先進,呈脊形,以便於犁土,而擋板以平緩坡度向上朝向中心,將土從犁上拋開,從而減少摩擦。大約在這一時期,鐵犁已普及。
到公元前2 世紀,大量生產鑄鐵農具的私人作坊已遍及全國,公元前100年時,漢代朝廷在許多省份建立了大的官營鑄造廠。鐵器在百姓中已相當普遍地使用,因此鐵犁對普通人來說是很一般的東西。
鐵犁牛耕使我國農業在其發展史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兩漢的鐵犁影響了我國古代農業兩千年。兩漢時期,統治者都很重視發現農業,亦重視推廣鐵犁和牛耕。從考古發掘來看,自北而南,已發現鐵犁或其部件的省區有遼寧、山西、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寧夏、陝西、四川、甘肅、新疆、江蘇、福建、貴州、雲南等,出土鐵犁鏵或其部件以百數。隻有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區在當時,由於地廣人稀,尚無使用鐵犁的痕跡。
知識鏈接
犁壁對於犁具有極大的作用,它是犁在土層的翻土絞部件,可將犁起的土輕輕地翻到一邊,使土落成整齊的壟坎,而不致造成堵塞。犁壁與犁鏵之間有著良好的配合。由於有不同形狀和角度,因此土壤以不同方式翻動成不同形狀。結構良好的犁壁,可以將土塊翻得恰到好處,順利而又摩擦極少。
水車
我國自古就以農業立國,在農業生產中,水利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環,因而被稱為農業的命脈。曆朝曆代都非常重視水利工程的修建,無論是灌溉渠道,還是運河的修建,都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然而,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或是離灌溉渠道及水源較遠的地方,這些宏大的水利工程則無法顧及,於是,一種能引水灌溉的農具--水車出現了。
水車是一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外形酷似古式車輪,輪幅直徑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其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帶著一個刮板和水鬥,刮板刮水,水鬥裝水。河水衝來,借著水勢緩緩轉動著十多噸重的水車,一個個水鬥裝滿了河水被逐級提升上去。當水鬥到達頂端時,又自然傾斜,將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農田裏。水車可提水高達15米~18米。一般大水車可灌溉農田六七百畝(1畝約合667平方米),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畝。水車省工、省力、省資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進的灌溉工具了。
據記載,我國的水車大約誕生於東漢時期。東漢末年靈帝時,命畢嵐造“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也有人說三國時魏人馬均也製造過翻車。到了唐宋時代,水車在輪軸應用方麵有很大的進步,能利用水力為動力,製作出了“筒車”,配合水池和連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僅功效更大,同時節約了寶貴的人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到了元明時代,輪軸進一步發展,一架水車出現了三組齒輪,有“水轉翻車”“牛轉翻車”或“驢轉翻車”,人們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交互為用。同時,也因轉軸、豎輪、臥輪等的發展,使原來隻能依靠水力驅動的筒車,即使在水量並不豐沛的地方,也能利用獸力,而發揮作用。另外,還出現了“高轉筒車”,在地勢比較陡峭的地方也能進行低水高送,這非常有利於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元明之後,我國的水車再沒有什麼發展。
由於水車的出現,使人們在開發耕地時所受到的製約大為減輕,實現了對丘陵地和山坡地的利用,因而在我國農業的發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糧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水碓原本是利用水動力將糧食皮殼去掉的機械。早在西漢的一些文獻中已提及這種機械,它的動力機械是一個大的立式水輪,輪上裝有若幹板葉,轉軸上裝有一些彼此錯開的撥板,撥板是用來撥動碓杆的。每個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裝一塊圓錐形石頭,下麵的石臼裏放上準備加工的稻穀。流水衝擊水輪使它轉動,軸上的撥板臼撥動碓杆的梢,使碓頭一起一落地進行舂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糧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邊都可以設置水碓,還可根據水勢大小設置多個水碓,設置兩個以上的叫做連機碓,最常用是設置四個碓。
磨是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器,其最初的動力來源於人力和畜力,到了晉代,我國發明了用水做動力的水磨。水磨的動力部分是一個臥式水輪,在輪的主軸上安裝磨的上扇,流水衝動水輪帶動磨轉動。隨著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後來人們發明一種構造比較複雜的水磨。一個水輪能帶動幾個磨轉動,這種水磨叫做水轉連機磨。
水碓、水磨都是我國祖先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知識鏈接
根據水磨的原理,我國古人還發明了水轉紡車。王禎在其《農書》中所提及的水轉紡車,其原理與水轉碾磨相同:水輪軸帶動紡車大輪,通過繩帶傳送,紡車大輪將運動傳遞到紡車各機件,這樣,便可使整個機器轉動起來。
絲織品
我國的養蠶業擁有非常悠久的曆史,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約在五千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均已出現了絲綢的生產,到了漢代,因絲綢而蜚聲世界的“絲綢之路”更是加速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至今,我國的絲綢仍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它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根據絲織品的組織結構、加工工藝、質地、外觀形態和主要用途,可分為紗、羅、綾、絹、紡、綃、錦、緞、綈、呢、絨、綢等大類。
戰國時期用蠶絲為原料的羅紋織品風靡一時,什麼羅帳、羅幔、羅衣、羅衾,輕盈霏霏,琳琅滿目。後來唐代詩人李商隱《春雨》詩中又有“萬裏雲羅一雁飛”的詩句,把精美的羅紋絲織品和空中雲雁相比。
秦漢以後,我國蠶業絲織生產進入興盛發展時期,漢代絲綢實物在考古出土中先後發現很多,其技巧高超,品種繁多,圖案變化豐富,為之讚歎。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大量的絲織品,有絹、羅紗、錦、繡、綺等品種,有褐色、絳紅、黃棕、淺黃、青、綠、白等二十餘種色彩。製作技術有織、繡、繪等方法。有動物、花草、雲彩及幾何圖案。一件素紗禪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但重量僅49克,不足一兩。這表明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繅絲和絲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水平。漢代,每年有成萬匹的絲織品生產出來,這些絲綢產品除供國內消費外,還通過“絲綢之路”輸入中亞和歐洲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