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農業(2 / 3)

錦為多彩織花的高級絲織品,在絲綢織品中最為名貴。四川的蜀錦、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和廣西的壯錦一起,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錦是純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彩豔麗,通過不同色彩經線的交替顯花,使織物五彩繽紛。紋樣以花卉、禽鳥、走獸為主題,配以幾何紋、水波紋等,東漢時織錦多為銘文錦,在新疆的民豐、尼雅遺址中就出土了許多這種結構的錦,最負盛名的織物有“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萬事如意錦”等。

唐代織錦增加了紋樣的表現力,在新疆、青海等地出土的織錦有獸紋錦、花鳥紋錦等,主題花紋為牡丹團花,四周簇以四組對稱的花簇,間以飛翔的銜花綬帶鳥、鸚鵡、蝴蝶、如意雲朵、山紋等,紋樣表現真實自如生動,畫麵富麗堂皇。唐代綾織業也很發達,紋樣有水紋綾、方紋綾、魚口綾等十餘種。白居易在《繚綾》詩中說:“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其織工之精妙與色彩之綺麗,躍然紙上。

宋代,在絲織物中,緙絲盛行,主要產地在蘇州。緙絲的技法精湛,製作精細,名家輩出,尤以朱克柔最為有名。她的緙絲作品,技法傳神自然,藝術巧奪天工。她所織就的工筆花鳥畫卷,與繪畫原作有過之而無不及,達到了形神兼備的意境。

元代將金線織入錦中使其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絲綢紋樣繼承了兩宋風格,融入蒙古與西亞文化特色。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如今,絲織品已行銷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國的絲織品以其價如金的錦,光潔如冰的綾,采茸柔拂的絨,滑潤光亮的緞,富麗堂皇的妝花和圖案精美的緙絲而蜚聲全世界。

知識鏈接

錦,是由兩組以上經線與一組緯線交織而成,即經線可以是兩組,也可以是三組、四組等(其中包括一組多色),既利用經線,緯線組織的變化,又利用經緯色彩的變化來使織物五彩繽紛。

種茶製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利用茶的國家。茶樹本是一種野生灌木,通過種植、采集茶葉,可製成飲用的茶,根據找到的大量實物證據和文史資料顯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飲茶的習慣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如今,茶葉已經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人認為起於神農,有人認為起於周代,認為起源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等的說法也都有。陸羽的《茶經》裏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現在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最晚在唐朝時開始流向海外。唐朝時,茶葉的種植遍及今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等15個省區(當時是50個州郡),其地理位置多為氣候溫濕的秦嶺、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區。

隨著茶業的發展成熟,茶樹栽培技術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四時纂要》裏有較全麵而翔實的記述,包括種植季節、茶園選擇、播種方法、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和遮蔭措施等;後世一些農書和茶書中有關茶樹栽培技術的記載,都未超出《四時纂要》所記述的內容,可見唐代茶樹栽培技術對後世的影響。正是在唐朝茶業興盛的基礎上,世界第一部茶業專著《茶經》問世;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茶樹種子和栽培技術,從中國傳到了日本和朝鮮。

對於製茶過程及使用器具,陸羽在《茶經》中作了詳細說明,陸羽將茶的製作方法分為采、蒸、搗、拍、焙、穿、藏七個步驟。茶的焙製技術含量很高,不同的方法焙製的茶外形、顏色和功效不盡相同。如通過高溫加熱的綠茶,清淡鮮雅,全發酵的紅茶,色紅味厚;半發酵的烏龍茶,烏黑味濃;用茉莉花熏製花茶,氣味芬芳。碧螺春、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大紅袍、鐵觀音等都是茶中上品。

茶文化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茶文化的萌芽時期,此時,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公元780年,陸羽的著作《茶經》問世,這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製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製,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裏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訂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等。

明清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如今,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喝茶,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

知識鏈接

茶葉按顏色分為綠茶、紅茶、青茶、黃茶和黑茶。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也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青茶又稱烏龍茶,製作時適當發酵,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

釀酒

在人類發展史上,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們都掌握了釀造技術,也就是用含有糖分的糧食和水果製作發酵飲料。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酒。酒的出現與農耕文明關係密切。最早,人們是從穀物黴變發酵這一自然現象中產生了釀酒的靈感。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穀物除食用外逐漸有了富餘,釀酒也因此進入了社會生活。

釀酒實際上就是使澱粉糖化,然後再發酵轉化為酒精的過程。最初的酒是通過穀物自然黴變發酵後得到的,這樣的酒酒精度很低,口感也不佳。中國古代釀酒技術上的一項重大創舉就是使用酒曲釀酒。酒曲是一種人工培養的黴菌體,古稱“曲”。酒曲中含有使澱粉糖化的黴菌以及促使糖轉化為酒精的酵母菌,利用酒曲製酒,就能使澱粉原料的糖化和酒化兩個步驟結合完成,從而大大提高了釀酒效率,所製酒的酒精度也有很大提升。

單純經發酵釀造的酒中混有大量糧食固體,通常需過濾後方可飲用,這種酒通稱為黃酒或米酒,也稱濁酒。酒精是酵母菌代謝的產物,但同時也會抑製酵母菌的發酵作用,因此,我國古代單純以發酵方式釀造的酒,其酒精度基本都不超過20%。大約自元代開始,出現了原始的蒸餾技術,通過蒸餾操作,酒中的酒精含量最高可達60%左右,同時酒色透明,稱為白酒,也稱燒酒。

我國釀酒、飲酒的曆史非常悠久,從考古發掘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早期,已開始用穀物釀酒。到商周,釀酒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國家已有專門職掌酒業的官員酒正、酒人、鬱人、漿水等。後人從商周古墓中發掘出了大量的貯酒器、盛酒器、取酒器和飲酒器等。漢代已出現了多種製酒用的酒曲,僅揚雄《方言》一書中就記載了地方名曲八種。西晉製出了可以治病的藥酒。這些酒都非烈性酒,有用穀物釀製成的米酒,有用果物製作的果酒。此外,古代西域地區曆史上很早就已開始種植葡萄,因而很早就出現了以葡萄釀製的葡萄酒。唐代時,西域葡萄酒大量輸入中原,逐漸成為中國古酒中的一種。

烈性白酒從考古發掘看,大概出現在宋金時代,酒精含量一般在40度以上,南方製作的多在40度~60度之間,北方製作的多在50度~60度之間,個別高達67度。

酒文化

酒是人類生活中的主要飲料之一,我國的製酒曆史源遠流長,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麵在中國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

飲酒作為一種飲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種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人們便不能自製,容易生亂,因此,自古就製定了一些飲酒的禮節。

酒令是筵宴上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飲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別風行,他們還常常賦詩撰文予以讚頌。

酒與民俗不可分。諸如農事節慶、婚喪嫁娶、生期滿日、慶功祭奠、迎送賓客等民俗活動,酒都成為中心物質。總之,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離開了酒,民俗活動便無所依托。

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

知識鏈接

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麵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汜勝之書

《氾勝之書》是西漢晚期的一部農學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農學專著,作者為氾勝之。該書總結了北方旱作農業技術,對傳統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所載的一些農業技術,也為後來的農業所繼承和發展。

氾勝之是山東曹縣人,漢成帝時擔任議郎,於都城長安附近(今陝西關中平原地區)教農民耕種,獲得豐收,後升任為禦史,在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基礎上,汜勝之寫成了《氾勝之書》。

《氾勝之書》的內容有耕田總原則、耕作的具體方法如耕田法、溲種法、穗選法、調節稻田水溫法、桑苗截幹法等生產技術,並重點記述了區田法,以及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麻、 瓜、瓠、芋、桑等作物的栽培技術。

其中在耕田原則中,針對關中地區春旱多風的情況,首次提出“翻耕之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這是迄今仍在沿用的耕作原則。

溲種法,是將獸骨骨汁加糞調糊成稠粥狀,用來淘洗種子,然後播種。氾勝之認為溲種法可以防蟲、抗旱、施肥,保證豐收,實驗證明確實如此。

區田法,又稱區種法,其基本原理是不必平整土地,隻要“深挖作區”(區:凹的意思,義同窩),在區內集中加強人力物力,加強管理,合理密植,保證充分地供應作物生產所必需的肥、水條件,發揮作物最大的生產能力,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同時擴大耕地麵積,把耕地擴張到不易開墾的山丘坡地。

如今,陝西、山西、山東等地耕種所采用的“掏缽種”或“窩種”,其原理與區田法是一致的。

《氾勝之書》記載的作物栽培技術,反映了西漢時期所達到的較高水平,同時也開創了中國農書中作物各論的先例,而且其寫作體例也成了中國傳統農書的重要範本。

《氾勝之書》原書約在北宋初期亡佚,現存的版本是從《齊民要術》等一些古代書籍中摘錄原文而成,大約3500字。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作者為北魏傑出的農學家賈思勰。

《齊民要術》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的主要方法。

賈思勰,益都(今屬山東)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其從小就博覽群書,成年以後,開始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

賈思勰的一生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善於考察和研究農業生產技術,並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後來又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

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期間,他將自己積累的許多古書上的農業技術資料、詢問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