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刊印的《武經總要》,全麵記載了北宋初年製造和使用的鋼鐵兵器,有長杆刀槍各7種,短柄刀劍3種,專用槍9種,兵器和工具合一的5種,斧和叉各1種,鞭鐧等特種兵器12種,防護裝具4種,護體甲胄5種,馬甲1種,弓4種,箭7種,弓箭裝具5種,弩6種,複合式床子弩8種。它們實際上是集宋代以前發展的各種冷兵器的大成。人們常用十八般兵器來形容中國古代兵器之多,但是實際上中國古代兵器遠遠不止這18種。宋代以後,鋼鐵兵器雖然仍在發展,但是它們的戰鬥作用同逐漸發展的火器相比,便退居次要地位。
知識鏈接
與青銅戟相比,鋼鐵製作的戟鍛造方便,並便於騎兵衝刺,其具體形狀與青銅戟大不相同,都是從戰國晚期鐵戟出現時創製的“卜”字形,特點是直刺而前伸,旁枝與刺體垂直橫出,也極尖銳。東漢以後,鋼鐵戟的旁枝又向上弧曲,更增強了叉刺的效能。
古代火器
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具有世界曆史意義,是劃時代的裏程碑。當火藥被應用到軍事上後,就出現了火器。火器的出現,掀開了我國兵器發展史上的光輝篇章。從此,我國兵器的發展進入了古代火器時期。
火器即利用火藥等的燃燒、爆炸作用或發射的彈丸進行殺傷和破壞的兵器。古代火器主要包括火箭、火銃和鐵火炮等。火器的威力和破壞力遠大於冷兵器,因而繼冷兵器後逐漸成為古代戰爭的主要武器。我國古代火器的使用自北宋經南宋、元、明到清朝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公元1840年)以前 ,延續約9個世紀。
宋元時期,我國的火器進入了第一次發展高潮,人們利用火藥所具有的束縛力越緊爆炸力越強的特性,製成了爆炸性火器,如霹靂火球、火蒺藜、震天雷等。
從北宋到南宋約3個世紀,是早期火器的創製階段。這個時期火器已用於戰爭,並有一定規模,有些火器的儲備已是數以萬計,在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全局來說,當時大量裝備軍隊起決定作用的兵器還是冷兵器。
北宋發明的火藥箭、火球類火器,主要是用以縱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燒傷敵人和驚嚇敵軍人馬的作用。南宋發明的鐵火球、火槍類火器,已有較大的殺傷和破壞作用。但這兩類火器除少數可以用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球等冷兵器來發射和投擲,飛火槍也是把噴火筒和矛槍結合起來使用。
火藥箭是一種初級燃燒性火器,主要製品有弓弩火藥箭和火藥鞭箭兩種。
弓弩火藥箭是在一支普通箭頭的後部綁附一個環繞箭杆的球形火藥包,包殼用易燃物製成,內裝火藥,藥量由弓弩的大小而定。作戰時,先點著火藥包,然後把箭射到敵軍糧草積聚上,等著火的包殼引燃殼內的火藥後,就引起猛烈燃燒。
火球又稱火藥彈,是一種球狀的可拋擲的古代火器,製作火球時先將含硝量低、燃燒性能好的黑火藥團和成球狀,有時還在其中摻入有毒或發煙物質,而後用紙、麻或薄瓷片將火藥團包裹數層,再在其表麵塗滿油脂,以防潮和助燃。使用時,將火球引燃,而後將其拋向敵軍,以其燃燒產生的火焰或毒煙殺傷敵軍。
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尚書右丞李綱,曾指揮宋軍用霹靂火球打退了金軍的初次進攻。
到明代後期,火球類火器又有增多。主要有神火混元球、火彈、火妖等毒殺性火球,燒天猛火無欄炮、紙糊圓炮、群蜂炮、大蜂窩、火磚等燃燒和障礙性火球,萬火飛沙神炮、風塵炮、天墜炮等煙幕和遮障性火球。
震天雷又稱鐵火炮,是宋元時期的軍隊中用做軍隊裝備的鐵殼爆炸火器,其外殼通常是由生鐵鑄成,內裝火藥,並留有安放引線的小孔。引線點燃後,火勢蔓延至殼內,火藥便在相對密閉的鐵殼內部燃燒,產生高壓氣體,進而使鐵殼爆碎,達到傷人的目的。鐵火炮威力巨大,能夠震動城壁,廣泛應用於攻守城池、水戰和野戰。按其大小和用途不同,有的用拋擲,有的以手投放,也有的從城上推下。宋、元時期,軍中多裝備有鐵火炮。地雷、水雷和爆炸性炮彈等火器,都是以鐵火炮為基礎研製而成的。
用於噴火的猛火櫃也是一種重要的火器。據《武經總要》記載,猛火油櫃以猛火油為燃料,用熟銅為櫃,下有4腳,上有4個銅管,管上橫置唧筒(原始活塞機械),與油櫃相通,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唧筒前部裝有“火樓”,內盛引火藥。發射時,用燒紅的烙錐點燃“火樓”中的引火藥,然後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櫃中壓縮空氣,使猛火油經過“火樓”噴出時,遇熱點燃,成為烈焰,用以燒傷敵人和焚毀戰具,水戰時則可以用來燒浮橋、戰艦。
還有一種小型噴火器,用銅葫蘆代替沉重的油櫃,便於攜帶、移動,用於守城戰和水戰。猛火油櫃的構造部分及其原理與現代火焰噴射器相似,它可以成為現代火焰噴射器的鼻祖。
後來,火槍的出現和演變,表明我國古代火器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知識鏈接
竹火鷂是火球的一種,但它和普通火球的製作方法不同。它是用竹片編成籠形外殼,外殼糊幾層紙、內裝火藥500克,尾部綁草1.5千克~2.5千克。作戰時,先用烙錐把火球殼烙透,然後用拋石機拋到敵陣,達到燃燒、障礙、致毒和遮障等作戰目的。
火槍和火銃
火槍的出現和演變,表明火器又一方麵的進步。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火槍,是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陳規守德安(今湖北安陸)時使用的長竹竿火槍,它以竹為筒,內裝火藥,臨陣點燃,噴射火焰,焚毀了敵人的攻城器械“天橋”。這是最早的管形噴射火器,它能使點燃的火藥定向集中噴射火焰。
這種管形噴射火器以後又有了發展。南宋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蒙古軍進攻南京時,守城金軍使用的飛火槍,將紙製的火藥筒綁縛在矛柄上,近戰中既可噴火傷人,又能格鬥拚刺。雖然是“飛火”,但在火藥中還摻雜著鐵滓、磁末等,與火焰同時噴出,也具有一定的殺傷作用。
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人們又進一步創製出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藥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這是世界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步槍。人們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長期探索,終於在用人力發射的弓箭和球之後,第一次用化學能發射彈丸,這是把燃燒性火器過渡到管形射擊火器的發展階段,為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的創製奠定了基礎。
火銃的創製是中國元代兵器製造的重要成果。由於宋朝出現的“突火槍”殺傷力並不大,所以當元朝建立後,政府重視發展新型火器。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全國各地許多工匠都被集中於大都(今北京),研製新式兵器,重新調整火藥的配方,使同樣體積的火藥,效能提高了約3倍。元朝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工匠們鑄造了一個銅火銃,重14千克。
火銃是在突火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形體較小,但已是火炮的雛形。火銃以火藥發射石彈、鉛彈和鐵彈。它們在構造上基本相同,都由前膛、藥室和尾銎構成,是元時期軍隊的重要裝備。使用火銃時,先點燃通向藥室的引線,引燃藥室的火藥,借助火藥的爆炸力將預先裝在前膛內的彈丸射出,以殺傷敵軍。同火槍相比,火銃的使用壽命長,發射威力大。火銃通常分為單兵用的手銃,城防和水戰用的碗口銃、盞口銃和多管銃等。其中手銃為單兵手持使用,相當於槍;碗口銃較大,發射時置於架上,是後來炮的雛形。手銃實際上就是我國的火門槍,它的原理和歐洲的火門槍沒什麼區別,都是通過火門引燃火藥,射出彈丸。
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銅火銃,是迄今所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銅火銃。該銅火銃為碗口銃,紫銅色,表麵略有綠鏽,銃體堅固,重6210克,全長34.7厘米,它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元大德二年”銅火銃是1987年7月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地區的一位牧民院落內偶然發現的。該火銃比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曾被視為中國和世界最早的火炮--比元代至順三年銅火銃早了34年。因此,“大德二年”火銃的發現,將世界火炮發明時間由原先認定的14世紀初期提前到了13世紀晚期。
火銃的創製是我國元代兵器製造的重要成果,是世界戰爭史從冷兵器時代向火器時代過渡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