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傳統工藝(3 / 3)

專家分析,龍泉一地之所以能夠出產好劍,首先要歸功於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在龍泉有著豐富的鐵砂,有著利於淬劍的優良水質,並盛產鑄劍需要的燃料--木炭。專家又從製於明代的龍泉重劍研究得知,古人所製的龍泉劍是以龍泉特有的毛鐵和草鋼混製而成的。所謂毛鐵,是龍泉古鑄劍師用土法冶煉而成的,材料選自龍泉山上的鐵礦和河裏的鐵砂,一般5千克毛鐵才可以鑄一把龍泉古劍。毛鐵的黏合性好,可以跟其他金屬複合鍛造,不似工業鐵多含錳、硫等雜質,煉出的劍容易脆裂。此外,由於古代的鐵比較軟,所以用龍泉劍去削當時的鐵,確實可能有削鐵如泥的效果。同時,龍泉境內有座山,出產一種叫“亮石”的磨石,這是磨石中的上品。隻有這種石頭上磨礪出來的寶劍,才能閃爍道道寒光。除了有“亮石”的磨礪外,古時候,為了使劍能夠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鑄劍師往往要將鐵塊不斷地折疊複合,千錘百煉。這使龍泉劍產生了獨有的“異光花紋”。

盡管龍泉寶劍聞名於世的秘密已經揭開,但時至今日,鑄劍大師們沿用祖傳的毛鐵、草鋼和糅合碳鋼,效仿古代的煆、鏟、磨、銼等二十多道工藝,也要足足花上兩個月,才能複製出一把明朝的龍泉寶劍。正是因為如此嚴格而精湛的工藝,才使得龍泉寶劍兼備了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和紋飾巧致這四大特點,從而馳名中外。龍泉寶劍在古代大都無鞘。現在,用當地特產的花梨木製作劍鞘及劍柄。這種花梨木,質地堅韌,紋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飾以銀、銅,更使龍泉寶劍錦上添花。

龍泉的鑄劍工藝在我國及世界兵器刀劍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地位,而成為中華劍文化的寶貴遺產。龍泉寶劍多次獲得殊榮,並且作為“國禮,贈送外國貴賓。1972年,時任總理周恩來贈送給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鬆的禮品中,就有四把龍泉寶劍。收藏由龍泉名師所鑄的龍泉寶劍的名人也不在少數。如今,龍泉寶劍除銷售全國各地外,還暢銷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地區。

知識鏈接

早在漢代,龍泉劍就被尊稱為“寶劍”,成為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大臣執此“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它也是王公貴族用來進貢、賞賜、饋贈的珍貴禮品,用以炫耀自己地位和權勢的標誌。

南京金箔

金箔鍛造技術就是指將黃金捶打,製成超薄的金薄片。金箔常用來裝飾佛像或是器具。金陵金箔生產工藝獨特,技術要求很高,從古到今,一直為手工捶製,是我國特種傳統工藝。我國的金箔起源於南京,而南京金箔則起源於龍潭。

據現有資料考證,江蘇南京的金箔工藝始於東晉,至今已經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曆史。南朝當時的文獻中已有生產金銀箔的記載。元朝時,開始大量生產金箔,到了明清,更有進一步的發展。1975年在南京徐達五世孫徐傅墓中出土的金絲補服,即為四百多年前金陵金絲的物證。

另外,據說東晉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就是距離龍潭不遠的句容城北下蔭人,他也是著名的煉丹術士,在南朝人們使用黃金、朱砂、雄黃等煉丹修道的過程中,無意發現了鍛打黃金的方法。無論是福建的漳州還是江蘇的蘇州,金箔業都奉葛仙翁為行業始祖。

最早記載金箔生產技藝的文字見於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竭力揮椎打成。”

在南京龍潭、江寧等地,金箔的生產過程至今仍然沿用古代傳下的十多道工序,分別為倒條、下條、拍葉、做撚子、打開子、出具、切金箔、檢驗包裝等。其中打箔最為辛苦,須把一塊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兩個人麵對麵打,要打上萬次。經捶打出來的南京金箔,薄如蟬翼,軟似綢緞。民間傳說,一兩黃金打出的金箔能蓋一畝三分地。經科學測算,943張金箔厚僅一毫米,一萬張金箔重僅178.125克,打製技藝之精可見一斑。

尤其是金箔技藝最核心的烏金紙秘方,更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鍛製金箔時,要用烏金紙包好金片,通過幾萬次鍛打製成15厘米見方、0.12微米厚的金箔。這就要求烏金紙耐衝擊、耐高溫、薄而不破。

如今的金箔製造大部分雖被機器流水線代替,但有些工序卻依舊非手工不可,如“做撚子”,即把經過初步打壓的10微米薄的金葉粘在兩張紙中間包起來,然後才能放到機器上繼續捶打,而“出具”,則是把打好的厚度隻有0.1微米(差不多萬分之一毫米)的細金箔挑出來,若手一碰就全破了,這就無法用機器代替,要把金箔從紙中拿出來,非得“功力深厚”的師傅用鵝毛輕輕地挑才行,否則將會前功盡棄。

南京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傳統的貼金工藝主要用於宮殿、廟宇、仿古園林建築、賓館酒店大廈、現代豪華裝修、大型雕塑、豪宅家私、牌匾楹聯的裝飾工程貼金以及金箔畫、金箔書、金箔郵票、金箔牆紙、金箔裝飾麵板、金箔瓷磚馬賽克、貼金餐具茶具果盤花瓶玻璃盤、貼金工藝品、金字招牌的製作等。

另外,南京金箔在食用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開發和利用,食用金箔多用於藥品、酒類、糕點、咖啡、茶、火鍋、料理、調味品、化妝品、入浴劑等各種高檔食品、用品的添加成分,可提高商品檔次,增加喜慶氣氛,又能延年益壽,美容駐顏。

現在的南京金箔總產量已占世界的70%以上,我國出口的真金箔名揚世界,已遠銷到意大利、美國、德國、日本、土耳其、埃及、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知識鏈接

與金箔相比,金線雖隻是金箔的附加產品,其製作工藝遠比金箔複雜。金線是將金箔貼在特殊的紙張上,用雨花石或瑪瑙石拋光後切成絲,再將其撚成圓的金線。從做紙、做粉到終成金線,前後一共有12道工藝,才能將金箔搓成直徑不到1毫米的細紗,一名藝人一周也隻能做幾米到幾十米金線,方才交由“織女”織成“金鏤衣”。

張小泉剪刀

“張小泉”剪刀是我國手工業的傳統名牌,已有300多年曆史。它與孔鳳春“杭粉”、王星記“杭扇”、都錦生“杭錦”、宓大昌“杭煙”,並稱為“五杭”,蜚聲海內外。

張小泉剪刀成名於清康熙年間,當時,安徽人張思家在杭州吳山開設“張大隆”剪刀作坊,所製剪刀質量上乘,生意格外興隆,因此也遭到了同行的冒名仿製。於是,張思家之子張小泉為區別假冒同名的剪刀,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勢,為保護本身利益,在“張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記”兩字,視為正宗。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乾隆在杭州時,到過張小泉近記剪刀店,回京後,欽定“張小泉近記”剪刀為宮廷用剪,並禦賜了“張小泉”三字。

三百多年來,曆代張小泉的繼承者一直恪守“良鋼精作”的祖訓,工善其事。由於張小泉刀剪品質出眾,使用者爭相傳誦,名播南北,譽滿華夏。

張小泉傳統製剪工序中有兩項精湛獨特的製作技藝曆經磨煉被延續下來,一是鑲鋼鍛打技藝,造剪一改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選用浙江龍泉、雲和的好鋼鑲嵌在熟鐵上,並采用鎮江特產質地極細的泥精心磨製,經千錘百煉,製作成剪刀刃口,並用鎮江泥磚磨削;二是剪刀表麵的手工刻花技藝,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麵刻上西湖山水、飛禽走獸等紋樣,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張小泉以傳統民用剪刀起家,有“信花、山郎、五虎、圓頭、長頭”五款,靠鑲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銷釘牢固、開合和順、式樣精巧、刻花新穎、經久耐用、物美價廉十大特點稱雄製剪業。

如今,張小泉剪刀在繼承傳統技藝基礎上不斷創新,已成為我國剪刀行業中產量最大,品種最全,質量最好,銷路最廣的一家企業。產品形成了工農業用剪、服裝剪、美容美發、旅遊禮品、刀具係列等100個品種500多個規格。最大的剪刀1.1米長,重28.25千克;最小的旅行剪隻有1寸長,4錢重,可放入火柴盒內。

1966年,我國傑出的劇作家田漢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為“張小泉”剪刀寫下了“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並州”的讚美詩。

苗族銀飾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苗族的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

苗族的男女都喜歡銀飾,尤其是青年婦女,她們認為銀潔白美觀,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麗。佩戴銀飾在身上,既可以驅邪鎮鬼、消災祈福,又是美的標誌,富有的象征;而且,她們佩戴的銀飾還以多為美,以大為榮,以重為貴。

這些飾品的種類非常豐富,主要分為頭飾、麵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等,彼此配合,體現出完美的整體裝飾效果。

這些精美的銀飾,大小各異,各有千秋,都是當地銀匠手工精心鑄、錘、鑿、鏤、敲、編、纏、刻、雕、紋而成,花紋精細,玲瓏精美。銀飾麵上還鐫刻著各式各樣圖案,造型複雜多樣,豐富多彩。內容來源於苗族的曆史故事、神話傳說及清水江沿岸的風俗人情,以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為主。每一種銀飾模型與另一種模型、模型裏的一個圖案與另一個圖案都特點鮮明,互不雷同,栩栩如生。

據說,苗家婦女一套完整的盛裝,佩戴銀飾數量大小高達三四千件,重達20千克,價值三四萬元,被專家學者認定為“佩戴銀飾最多的服裝”。

知識鏈接

在苗族銀飾中,銀鳳冠和銀花帽是頭飾中的主要飾品,也是整套銀飾係列之首,素有龍頭鳳尾之美稱,其製作較為複雜,使用的小件飾品少則一百五十餘件,多則達兩百餘件,價格昂貴。

黎族樹皮布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古代文獻中所稱的楮冠、穀布衣,就是用樹皮製成的衣冠產品。海南島黎族樹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黎族聚居區,包括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

樹皮布的曆史非常悠久,可上溯至石器時代。先民們在用麻和木棉紡織之前,曾經曆過相當長時期的“無紡織”年代,用於蔽體的衣物主要是這種粗纖維的“樹皮布”。由晉人裴洲《東觀漢記》一書可知,漢代已有用樹皮布做冠的記載,當時邊疆少數民族還以樹皮布製衣裳、被褥。

古代海南島上的人們穿的樹皮衣、褲,蓋的樹皮被,主要有遮羞、保暖等用途。在明代,五指山腹地的部分黎族支係的人們普遍穿這種樹皮衣。在當地,樹皮衣有兩種用途和製作方法:一種是純粹的樹皮衣,即:將製作樹皮衣的樹皮從樹上剝下來,經過敲打、浸泡、曬幹等工序,縫成一塊可以遮羞的樹皮布;一種是將樹皮的最外麵的表皮去掉,取裏層的樹皮,經過了一整套製作樹皮布的工序後,然後巧妙地取其纖維,紡成線,織成衣服或被子。黎族地區可以用於加工的樹皮有很多種,如厚皮樹、黃久樹、箭毒樹、構樹等,其中構樹古稱“樹”,學名“楮樹”。

由於海南島黎族聚居區的樹皮原料豐富、容易采集,而且黎族先民們製作樹皮布的技術相當嫻熟,所以即使在他們掌握了棉紡織技術以後,仍然用楮樹皮製作帽子、枕頭、被子、衣服、腰帶等生活用品。黎族“縫樹皮為衣”有七個步驟:扒樹皮、修整、將樹皮放在水中浸泡脫膠、漂洗、曬幹、拍打成片狀和縫製。盡管這一技藝分為若幹工序,但所用工具並不多,其中以捶打工具最為重要。

樹皮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發明,在人類學及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為隻有樹皮布才可證明,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用樹皮布製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古老文明的真實見證。

赫哲族魚皮衣

赫哲族是我國東北地區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他們早先居住在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裏江的三江流域。捕魚和狩獵是赫哲族人衣食的主要來源,魚皮衣是赫哲族人最具魅力的傳統服飾。

魚皮衣有長衣短衣,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隻有領窩。衣褲肥大稱為套褲,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繡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

製作魚皮衣選用的有鰱魚、鯉魚、大馬哈魚、白魚、草魚以及哲羅魚、趕條魚等,隻要個頭夠大,都可以用來縫製魚皮衣。獲取魚皮的工具是由竹子製作而成,這樣不會刮破損傷皮子,剛取下來的皮子薄而軟沒有成形,然後經過風幹後魚皮變硬。再經過軋皮、熟皮子後的魚皮就變得纖維蓬鬆,便於縫製。魚皮衣的花紋色調也特別講究,整件衣服是前後片分別用五片魚皮成齒輪咬和狀拚接而成。魚皮本身是顏色深淺不同,由背部至肚皮從深到淺,整片魚皮被剝下時背鰭處有橢圓形洞,需要找相同的花色拚和,衣服底邊的花紋是根據民族的特色剪接成雲紋,往衣服上縫製時先用魚膘進行黏合,再用針縫製。魚皮衣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

隨著社會的發展,赫哲族服裝的材料及式樣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魚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體服飾,而是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被收藏於博物館中,成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知識鏈接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宋末元初,傑出的女紡織家黃道婆曾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術。回到故鄉後,她在黎族傳統紡織工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織工具和技術,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湖筆

湖州毛筆簡稱“湖筆”,是毛筆中的珍品,它以製作精良、品質優異而享譽海內外,已成為毛筆的代名詞。地處浙江省湖州市的善璉鎮是湖筆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地,正所謂“天下毛筆出湖州,湖州毛筆出善璉”,善璉鎮素有“筆都”之稱。

“湖筆”成名是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國以宣筆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湖筆的聞名於世與元朝大書畫家趙孟有關,他對當地的湖筆製作技藝,十分關心和重視,據《湖州府誌》記載:他曾要人替他製筆,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製,要求非常嚴格,這種嚴格的質量要求,一直流傳至今。小小的善璉,幾乎家家戶戶會製筆,湧現出許多湖筆世家。明末清初,湖筆製作工藝逐漸外傳,延伸到湖州、杭州、上海、蘇州、天津、北京等地,相繼開設筆莊。北京戴月軒、上海楊振華、天津虞永和、杭州邵芝岩等筆莊,都是湖州人開設的,且都以湖筆相標榜。

湖筆純由手工製作,製作工藝十分複雜。一支湖筆從原料進口到出廠,一般需要經過擇料、水盆、結頭、裝套、蒲墩、鑲嵌、擇筆、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從中又可細分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眾多工序中,以擇料、水盆、結頭、擇筆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為講究,尤其是水盆和擇筆。湖筆的整個製作過程遵循“精、純、美”的準則。湖筆又稱湖穎,所謂“穎”字,就是筆頭尖端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內行人稱它為“黑子”。“黑子”的深淺,體現鋒穎的長短。

如今,湖筆發展有羊毫、兼毫、狼毫三大類、近三百個品種。羊毫筆性能柔和、揮灑如意、宜寫正、草、隸、篆、行各種書法及潑墨山水,寫意花卉。兼毫筆剛柔相濟、得心應手,適用寫中小楷書、工筆、人物畫像、修飾照相、工業製版等。狼毫筆勁健有力、宜書宜畫,適用於潑墨山水、寫意花卉,也可寫各體書法。

湖筆是我國古代文字書寫、書畫創作的基本工具,對中華文化的傳播、文明的傳承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徽墨

徽墨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徽墨的特征鮮明、技藝獨特、流派品種繁多、科技內涵豐富,在我國製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墨的發明是我國先民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安徽省的績溪縣是徽墨的製造中心,從現有史料來看,徽墨生產可追溯到唐代末期,曆宋元明清而臻於鼎盛。在清代四大製墨名家中,績溪縣就有汪近聖和胡開文兩位。

徽墨以鬆煙、桐油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經點煙、和料、壓磨、晾幹、挫邊、描金、裝盒等工序精製而成,成品具有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舔筆不膠、經久不褪、馨香濃鬱、防蛀等特點。其正麵鐫繪名家的書畫圖案,美觀典雅,是書畫藝術的珍品。有高、中、低三種規格。徽墨製作技藝複雜,不同流派有自己特有的絕技且秘不外傳,一派中針對不同的製墨原料,也會采用不同的生產工藝。

曆代徽墨品種繁多,主要有漆煙、油煙、鬆煙、全煙、淨煙、減膠、加香等。高級漆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十餘種名貴材料製成的。因為有獨特的配方和精湛的製作工藝,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徽墨不僅是傳統的書寫用具,更集詩、書、畫、印、造型藝術、製墨工藝等多種技藝於一身,成為實用性、觀賞性俱佳的高雅藝術品。

知識鏈接

紫毫筆是湖筆兼毫大類的一個旁支,此毫色澤烏黑光亮,富有彈性的,鋒嫩耐磨,其長短和含量直接影響筆的價值。一般兼毫筆,隻能開鋒1/3,唯有紫毫筆,能全開其鋒,具有吸墨量多,書寫長的特點,它以書寫中小楷為主。

苗寨吊腳樓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我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雷山縣東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鎮境內,包括平寨、東引、羊排、南貴4個行政村、10個自然寨。這裏的居民建築係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房子框架由榫卯連接,依山勢而成,建築風格別具特色,形成了獨特的苗寨吊腳樓景觀。

吊腳樓,即房屋撐柱懸空不落地,一般根據地形,使用斧鑿鋸刨和墨鬥、墨線,在30度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腳樓。這種建築以穿鬥式木構架為主,因前簷柱吊腳,故而得名。

吊腳樓一般有三層,四榀三間、五榀四間、六榀五間成座,依山錯落,次第鱗比。吊腳樓的底層都用做家畜和家禽的欄圈,以及用來擱置農具雜物等東西。中層住人,正中間為堂屋,這裏寬敞明亮,中堂的前簷下裝有靠背欄杆,形成一個木製陽台,既可憑高遠眺,又可休息聚會,因此這裏兩側的立帖要加柱,樓板要加厚;有少數人家在正對大門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聖靈的神龕。神聖的家庭祭祖活動就在堂屋進行,一般情況下,左右側房作為臥室和客房。三樓多用半存放糧食和種子,是一家人的倉庫;如果人口多,也裝隔出住人的臥室。廚房安置在偏廈裏。

苗寨吊腳樓具有簡潔、穩固、防潮的優點,還能節省耕地和建材。這種建築飛簷翹角,三麵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杆,欄杆上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秋冬時節,金黃的玉米、火紅的辣椒、潔白的棉球等成串懸於樓的欄杆和柱子上,把小巧的吊腳樓點綴得繽紛絢麗。

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連同相關營造習俗形成了苗族吊腳樓建築文化,它對於西江苗族社會文明進程和建築科學的研究具有極為珍貴的價值。

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我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曆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

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曆史有密切關係。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曆近千年,輾轉萬裏,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係。他們在長期的顛沛流離中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渡難關。因此,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了獨特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客家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等地區。

客家土樓的建築結構多樣,有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最具特色。圓形的土樓就像個體育場,三四層的樓房圍成環形,中間是庭院。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是公用設施。住在圓形土樓裏的有幾十戶人家,但一般以一個家庭為主。土樓的外牆厚度達1米以上,十分結實堅固。屋內是木架結構,樓頂則為瓦頂坡狀。土樓還有一個特點,一二兩層的外側不開窗,多用來貯存糧物。三層作為居室,以上開小窗。土樓共用的大門寬大而嚴實,設有防火用的水道。

龍岩地區永定縣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八千餘座,其中,圓形的隻有360座,最大的圓樓直徑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樓”,直徑為17米;最古老的是高頭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建於公元1709年,直徑73米,樓內最多時曾居住八十餘戶人家,有六百多人。最壯麗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的“振成樓”。

客家土樓閃耀著客家人的力量與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禦多種功能,通風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涼。它的結構還體現了客家人世代相傳的團結友愛傳統,被稱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明珠。

知識鏈接

富麗堂皇的振成樓,按八卦觀念結構建造,卦與卦之間設防火牆,它像其他土樓一樣坐北朝南,調節陰陽。每卦與內層一樓采用北方四合院格式。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