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傳統工藝(2 / 3)

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作為商品出售。元代之後,曆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天津“泥人張”、陝西鳳翔、江蘇惠山、河北白溝、山東高密等。

泥人張是中國近代民間彩塑藝術世家的俗稱。這種手工業製作的泥人自清代道光年間由張明山始創後,代代承傳,已有百餘年曆史。張明山生於天津,其父即以泥塑為生,他8歲起隨父學藝,13歲即能獨立創作,18歲聞名於世,人稱泥人張。其作品細致入微,注重人物心理表現,代表作有《漁樵問答》《蔣門神》《孫夫人試劍》等。其子張兆榮,在家傳的基礎上又有創新,注重反映平民生活,善於從動態中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代表作有《吹糖人》《哈欠僧》《鍾馗嫁妹》等。張兆榮之侄張景祜是泥人張第三代傳人,他在傳統題材之外,注重表現現實生活,代表作有《惜春作畫》《潑水節》等。泥人張的彩塑一般高度在一尺以下,用細泥捏塑而成,外塗色彩。人物多取材於民間傳說、神話人物及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形象寫實、造型準確,人物形象逼真,具有個性。色彩講究淡雅,自然和諧,深受人們的喜愛。

鳳翔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曆史之久。鳳翔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這些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造型洗練、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豔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

無錫彩塑相傳已有400年的曆史。經藝人世代藝術實踐,創造出享譽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類豐富,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用模具翻製,主要以吉祥祈福為題材,其造型誇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稚胖,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主要供兒童玩耍。細貨是以手捏為主塑造藝術形象,內容大多以戲劇題材為主,突出戲劇人物的瞬間神態,造型生動,色彩豔麗悅目,裝飾精美,曆久不衰,是人們家居的裝飾品和送禮的佳品。

知識鏈接

無論哪種泥塑,其製作時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準備,一般選用帶些黏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裏加些棉絮、紙或蜂蜜。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製子兒、翻模、脫胎、著色。

刺繡

刺繡,是指在毛、麻、絲、棉等織物上,按照設計穿刺運針,以針帶線,繡成各種圖案和色彩的手工藝。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作為傳統民間工藝的刺繡,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

我國的刺繡藝術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期間,華夏民族的部落首領在舉行重大慶典和祭祀等禮儀活動時,就必須穿著繪繡有日、月、星辰等圖紋的衣服。

到了秦漢時期,刺繡得到進一步發展,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經常可以見到刺繡物品。湖北省江陵出土的戰國晚期絲織品“龍鳳虎紋繡羅禪衣”以精細的繡工,多種彩色絲繡出蟠龍飛鳳,描繪出鳳鳴虎嘯的神奇畫麵,構圖巧妙、色彩華麗,展示出我國在戰國時期刺繡工藝的高度成就。

漢代時刺繡用絹、羅做繡料,針腳整潔,用簡練的線表現各種形象,花紋瑰麗秀美。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繡品其針法細致流暢,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都超過了錦。三國時有用刺繡做地圖的記載。唐代刺繡除大量用於絲綢服飾外,還廣泛用於宗教內容的繡經繡像。

宋代時逐步形成刺繡準則,出現了模仿書畫的繡品。朝廷曾設書院,召集繡工三百餘人,製作人物花鳥、山水樓閣書畫的刺繡作品。這種作品因用針精巧,繡法纖密,被譽為神針。元明兩代刺繡藝術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已可將人物故事題材刺繡於民間服裝上。

明清時期,官府手工業逐漸衰落,我國城鄉出現了商品性生產的專業作坊,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加上唐宋期間文人藝人合作創作刺繡的影響,刺繡技術和生產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我國傳統刺繡進入巔峰時期,出現了蘇繡、粵繡、蜀繡和湘繡四大名繡。

蘇繡以蘇州為中心,它是在顧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顧繡原指明代上海顧家的刺繡。顧氏家族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工畫花卉,擅長刺繡,顧家的刺繡名聲遠揚,清代江南一帶的繡莊便都掛起“顧繡”的字號。蘇繡廣泛吸取了顧繡的長處,其主要品種是仿畫繡、寫真繡,特點圖案美麗,色彩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精致,在刺繡技術上,有平、光、齊、勻、和、順、細、密的特點,繡出的動物栩栩如生,例如金魚、孔雀、小貓等都是它的傳統作品。在蘇繡的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傑出的蘇繡藝術家--沈壽,其作品享譽海內外,代表作有《萬年青圖》《仕女圖》等。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繡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在當地被稱做“羊毛細繡”。湘繡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粵繡是廣東地區刺繡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始於黎族,先前繡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的男子。繡品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粵繡常以鳳凰、牡丹、鬆鶴、鹿以及雞、鵝為題材,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繡線較粗且鬆,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多用做戲衣、舞台和寺院廟宇的陳設,以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蜀繡亦稱“川繡”,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繡。蜀繡曆史悠久,以被麵、枕套、衣、鞋及畫屏等日用品居多,取材多為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清中後期,蜀繡在當地傳統刺繡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繡和蘇繡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繡之一。蜀繡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色彩豔麗、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齊整。

知識鏈接

刺繡的針法極其豐富,而且變化無窮,主要有齊針、掄針、套針、施針、亂針、滾針、切針、平金、打點、打子、結子、網繡、冰紋針、挑花、納錦、刻鱗針、施毛針、穿珠針等,采用不同的針法可以生產不同的線條組織和獨特的手工刺繡藝術表現效果。

剪紙

剪紙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之一,具有悠久的曆史與濃鬱的民俗特色。剪紙以剪刀、刻刀等為工具,以紙為材料,通過剪、刻、撕等藝術加工手法,將紙張剪刻成人物、花草鳥獸、山水風景等形象,極富裝飾情趣。根據考古其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麵。

我國剪紙藝術是鐵器工具和造紙術發明之後的產物。早在紙產生之前,雕鏤工藝就已得到很好地發展,已出土的戰國至晉代的金銀飾片已非常接近剪紙了。西漢時,人們開始用麻纖維造紙。在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的兩張團花剪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剪紙作品,該剪紙材料為麻料紙,呈折疊狀,供祭祀所用,其藝術表現已相當成熟。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與品種的豐富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還有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已將剪紙用於工藝裝飾,如江西的吉州窯把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製。用這種工藝燒製的瓷器,圖案題材豐富,造型生動活潑。

明清時期剪紙藝術走向成熟,並進入鼎盛時期。民間剪紙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麵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進行加工的。例如,明代的夾紗燈(即現在的“走馬燈”)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體現了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民間剪紙至今依然保存了豐富的支脈,許多地方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鄉民都會自備剪紙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等處,以表祈禱福壽,吉祥如意之意。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的風格流派,如南方派以廣東佛山剪紙、武漢民間剪紙和福建民間剪紙為代表,江浙派以江蘇揚州剪紙和浙江民間剪紙為代表,而北方派的代表為山西剪紙、蔚縣剪紙、陝西民間剪紙、磁性剪紙和山東民間剪紙。

廣東佛山剪紙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碧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武漢剪紙作品刀隨人意、形出於刀,運轉自如,不露鋒芒;形態生動,神情逼真,代表了漢派剪紙的風格。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製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製精巧,色彩豔麗而著稱。晉城磁性剪紙在我國已有1500年曆史的剪紙文化中加進了科技元素,使其更為時尚,應用更廣泛,體現了科技進步的價值理念。

河北蔚縣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製,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蔚縣剪紙是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豔而馳名。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麵,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等。

總體而論,我國北方剪紙粗獷豪放、淳樸簡練,南方剪紙則更傾於秀雅繁茂、精致和美。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於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知識鏈接

剪紙主要有剪刀剪和刀剪兩種製作方法。顧名思義,剪刀剪是以剪刀為工具,剪完後把幾張剪紙粘貼起來,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而刀剪則是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鬆軟混和體上,用小刀慢慢刻劃。

景德鎮瓷

江西省的景德鎮市是我國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它地處贛、浙、皖三省交界,是一座以生產陶瓷而著稱的古老城市,素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景德鎮陶瓷藝術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景德鎮從東晉開始燒製瓷器,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曆史。隋代時,景德鎮燒製的“獅”“象”大獸曾上貢於朝廷,為隋皇顯仁宮所用。唐代時,景德鎮窯業有了新發展,“陶窯”和“霍窯”是其佼佼者。五代時,景德鎮開始燒製青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類為主,青瓷釉色青中帶灰,白瓷釉色較白,其白度已達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現代標準。

宋代時,景德鎮燒製的瓷器仍以青白瓷為主,有名的湖田窯就在景德鎮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盤、合、瓶、壺、罐、枕等。到了元代,景德鎮開始燒青花瓷、釉裏紅和其他品種,成為全國的製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製青白瓷。產品有梅瓶、玉壺春瓶、罐、碗、盤、匜、爐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製品有釉裏紅、青花。

明代是景德鎮瓷器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曆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發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種,此時應有盡有;大量新工藝、新的裝飾手法,也先後湧現。如清新優雅,氣韻生動,足與水墨畫並駕齊驅的永樂、宣德青花;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鬥彩;薄如紙、瑩如玉、吹之欲飛的永樂薄胎甜白;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嘉靖、萬曆五彩;還有黃、綠、紫相間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綠、深沉幽淨的霽青,嬌豔柔美的淺黃,呈色穩定的礬紅等等,都創始於明代,如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盡態極妍。

明洪武年間,朝廷在景德鎮開設的官窯有58座,而民窯達數百座,“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足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宏大。在全國十餘省開設的四十多處瓷窯場中,除浙江龍泉窯仍以青瓷為著,其他窯場多因技藝停滯而蕭條,或因戰禍困擾而沉沒,唯有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抑人之短,揚己之長,形成全國的燒造中心。特別是鄭和下西洋對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瓷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由於鄭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鎮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揚名海外,並由東非傳及歐洲,使中國瓷器,特別是景德鎮青花瓷,名聲大振。

清代時,景德鎮的官窯改為禦窯廠,多采用官建民燒的辦法。此時期技術進一步提高,新創釉上彩、粉彩、琺琅彩等。清代著名的官窯有臧窯、郎窯、年窯、唐窯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景德鎮窯又成為現代中國陶瓷業中心,產品行銷全國,遠銷海外。

如今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圓雕、捏雕、鏤雕、浮雕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溫、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皇,鮮豔奪目。青花、玲瓏、粉彩和顏色釉,合稱為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

現代景德鎮的製瓷工藝繼承了古代傳統的技法,又汲取和借鑒了國外的精華,使陶瓷製作技藝達到了新的高度。

知識鏈接

薄胎瓷,薄如蟬翼,輕如綢紗,是一種輕巧秀麗,薄如蛋殼的細白瓷。它的製作要求極高,特別是修坯,最艱難也最關鍵,全靠工人嫻熟的技巧,經過百餘次的反複,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殼那麼薄,這樣的泥坯還須經受攝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溫焙燒的考驗,不裂碎,不變形,因此尤為珍貴和難得,所以人們稱薄胎瓷為神奇珍品。

織錦

絲綢是我國古代的重大發明成果之一,在我國已有五千餘年的文明史。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各族人民為絲綢生產傾注了無限的聰明才智,創造發明了不計其數的絲綢品種,在這些眾多的品種中,織錦是織造工藝技術最複雜、藝術性最高、價值最昂貴、最華麗的絲綢提花織物,是絲綢品種中的珍品。

我國的織錦種類繁多,曆史上曾有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四川的蜀錦,通稱為三大古代名錦。此外在少數民族中還有廣西的壯錦、貴州苗族和侗族的織成錦以及黎錦、瑤錦、傣錦、土家錦等。

雲錦產於南京,它集我國各類織錦工藝之大成,代表了中國古代織錦發展的高度。雲錦配色多達18種,運用“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豔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由於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雲般的瑰麗,故稱“雲錦”。雲錦自宋代由彩錦演變而來,到了元代,以織金夾銀為主要特征的雲錦則脫穎而出,後來居上,成為最珍貴、工藝水平最高的絲織品種。此後,元、明、清三朝都指定雲錦為皇室禦用貢品。清康熙、雍正年間,南京雲錦生產達到高峰,秦淮河一帶機戶雲集,機杼聲徹夜不絕,雲錦產量空前。現代隻有南京生產,常稱為“南京雲錦”。

蘇州的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致,質地堅柔,唐代時就已經開始生產。至五代時已能生產出五彩燦爛的織錦。以後又陸續開發了專供裝裱書畫用的細薄織錦四十餘種。宋錦采用“三枚斜紋”織法,有大錦、合錦、小錦之分,合錦、小錦用於一般書畫裝裱及工藝品的裝潢,大錦用於名貴書畫及華麗的服飾。

蜀錦產於四川,是我國染織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蜀錦圖案的取材十分廣泛、豐富,諸如神話傳說、曆史故事、占祥銘文、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千百年來不斷發展、提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藝術水平。蜀錦圖案對我國後世錦緞染織圖案的發展,具有承先啟後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唐代時,蜀錦業非常興旺發達。蜀錦不僅成為當時上層貴族享用的奢侈品,而且通過“絲綢之路”,進行東西方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交流,成為中國溝通世界的橋梁與紐帶。

壯錦據傳起源於宋代,是廣西民族文化的瑰寶。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忻城縣是廣西壯錦的起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忻城壯錦曾經是廣西壯錦中的精品,作為貢品晉獻皇宮。壯錦的圖案有水、雲、花、草、蟲、魚、鳥、獸等,還有複雜的雙鳳朝陽、蝴蝶撲花、雙龍戲珠、獅滾繡球、鳳穿牡丹、孔雀鬧海、魚躍龍門、鴛鴦戲水、寶鴨穿蓮等。在色彩的運用方麵,壯錦喜用重彩,其以紅、黃、藍、綠為基本色,其餘是補色,對比鮮明強烈,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土家錦的圖案遺存下來有兩百多種,其造型均用橫線、豎線、斜線這三種基本線條。不用曲線造型的原因,是因為傳統土家錦的生產過程,隻有圖案記憶生產和圖案看樣生產兩種,從來沒有圖紙生產,所以在傳承、製作、生產過程中,所有的圖案都依照“對稱、循環、有規律、便於記憶”的原則進行,而曲線滿足不了上述要求,同時這也形成了土家織錦的一種獨特藝術風格。

錦作為最華麗的絲織品,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知識鏈接

雲錦的“挑花結本”工藝,是用古老的結繩記事的方法,把花紋圖案色彩轉變成程序語言,再上機進行織造。織機上坐著的人隻要按過線順序提拽即可。機下坐著的人使用“通經斷緯”的技術,挖花盤織,妝金敷彩,就能織出五彩繽紛的雲錦來,這種工藝至今尚不能被機器所替代。

蕪湖鐵畫

蕪湖市位於安徽省的東南部,南倚皖南山係,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長江自城西南向東北緩緩流過。自古以來這裏就是一處水陸暢通、經濟繁榮的江南重鎮。自西周至唐宋時期,蕪湖地區的銅礦開采和冶煉規模宏大,技術先進,為古代中國的三大銅礦基地之一。

明清時期,民間素有打鐵鍛鋼的傳統,高超的鐵冶鍛技造就了蕪湖鐵的藝術史,蕪湖鐵畫始於清代康熙年間,為蕪湖鐵工藝人湯天池所創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我國的鐵畫製作起源於宋代,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並逐漸享譽四海。蕪湖鐵畫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紙,鍛鐵為畫,鬼斧神工,氣韻天成。蕪湖鐵畫以曆史悠久、風格獨特、工藝精湛、技藝高超著稱於世。

蕪湖鐵畫源於國畫,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奇倔的藝術特征,純靠手工鍛打完成。

鐵畫的製作十分繁瑣,又十分精細。當工匠們將鐵板敲出大致的形狀,再精雕細琢,一錘一錘地把鐵板修整成形,再用剪刀剪出一些修飾物,再進行焊接,並且還要去噴漆。將要噴漆的鐵畫先是經過酸水清洗,去鏽,再噴上黑漆。待漆幹後再將其釘到白色的底板上,這樣一幅鐵畫才製成。

鐵畫吸取了我國傳統國畫的構圖法以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等工藝技法,畫麵保持鐵的本色,不塗彩,精致而成山水、人物、花卉、蟲魚、飛禽、走獸等各種藝術品。其特點既有國畫、水墨畫之境,又有強烈的藝術立體感,黑白分明,蒼勁凝重,被稱為“巧奪萬代所未有”。鐵畫既有國畫的神韻,又有雕塑的立體美,還表現了鋼鐵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中華一絕”。

鐵畫的品種分為三類:一類為尺幅小景,多以鬆、梅、蘭、竹、菊、鷹等為題材,這類鐵畫襯板鑲框,掛於粉牆之上,黑白分明,線條剛勁挺秀,結構清晰,更顯端莊醒目。第二類為燈彩,一般由4~6幅鐵畫組成,內糊以紙或素絹,中間可以點燃蠟燭,光彩照人,富於情趣。第三類為屏風,多為山水風景,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蕪湖鐵畫在傳統形式的尺幅小景、畫燈、屏風基礎上,又創有立體鐵畫、盆景鐵畫、瓷板鐵畫和鍍金鐵畫,形成了座屏、壁畫、書法、裝飾陳設和文化禮品等五大係列二百多個品種,以其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魅力,在藝壇獨樹一幟。

如今,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鐵畫珍品《迎客鬆》;毛主席紀念堂的鐵書法《長征詩》;安徽省政府贈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品鐵畫《霞蔚千秋》都成為蕪湖鐵畫的傳世經典之作。

其中《迎客鬆》製作於1960年,長4.5米、寬2.5米,受到了周總理的高度讚揚。在這一圍屏前,總理曾多次會見各國友人,並攝影留念。

《長征詩》的鐵畫掛屏長8米、高2.3米,其中最大的字高達1.5米、重10千克。

《霞蔚千秋》的製作曆時1個月,鍛打出5萬根鬆針,4800塊樹片,重達300千克。

郭沫若先生生前在觀賞鐵畫後,非常驚歎,並為之題詞道:“以鐵的材料創造優美的圖畫,以鐵的意誌創造偉大中華”。

蕪湖鐵畫還曾參加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匈牙利布達佩斯造型藝術展,並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亞、沙特等20多個國家展出,深受海內外人士所喜愛,增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為中國贏得了榮譽。

知識鏈接

鐵畫製作一般經過鐵片剪花、鍛打、焊接、退火、烘漆幾道工序,其中焊接是最關鍵的步驟,因為它不同於一般焊接,是用純銀加上點銅粉,一點一點焊,這須有高度的技藝,使之勾勒自然。

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是我國古兵器的代表,也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迄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相傳春秋末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在浙江龍泉的秦溪山下,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名劍,並將鑄劍地改名為“龍淵”,由此傳下技藝。後因避唐高祖李淵諱,以“泉”代“淵”,龍淵改稱龍泉,現在的浙江龍泉即以出產寶劍而聞名。

如今,龍泉寶劍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曆代鑄匠的鑽研,精益求精,在產品的質量上形成了四大特色:第一,是堅韌鋒利;“削銅如泥”。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眾表演。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將摞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第二,剛柔相濟。古代的龍泉寶劍用生鐵鑄造,現在則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中碳鋼具備了彈簧鋼的特性。如將一把薄型寶劍卷成了一個圓圈,束在腰中,像係裙的腰帶。解開後,寶劍挺直如故。第三,寒光逼人。龍泉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第四,紋飾巧致。劍身上刻有七星標誌和飛龍圖案。在劍身上刻花,也是龍泉劍的一項絕技。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隻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鏟平加磨,飛龍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