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工藝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世界各民族的物質文化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從功能角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用美術品,兼顧實用功能和美術欣賞功能,如陶罐、印染花布、刺繡服裝、竹編器皿等;另一類是欣賞美術品,供人們欣賞的,如麵塑、剪紙、年畫、絹花、燈彩、神佛像等。
麵人.
麵人也稱麵塑,是我國民間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工藝品。麵塑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現已成為我國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麵塑以糯米粉和麵粉為主要原料,工藝分和麵、蒸熟、揉麵、調色、捏塑、配紙板或玻璃框(盒)、核桃殼等工序。和麵時,要往糯米粉中加入石碳酸、蜂蜜、棉花等防腐、防裂劑。麵塑以圓雕為主,運用小型刀具、剪刀、梳(在麵上壓製頭發和花紋)等,采用揉、捏、壓、搓、滾、碾、撥、切等多種技法捏塑而成,就捏製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獷、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
麵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另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用於食用的麵塑通常用澄粉、生粉等製成,而用於收藏的麵塑則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
可以食用的麵塑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方麵。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麵塑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麵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饃、花果饃、禮饃、饃玩具等。它們的製作工具十分簡單:白麵、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隻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製,那麼一個鮮活的麵饃形象就會脫穎而出。在我國陝西關中東部的婦女幾乎人人都是製作禮饃的高手,其中尤以年長的婦女技藝更是高超。麵塑本是一種街頭民間工藝,被引進餐飲殿堂之後,它也和食雕一樣,擔當起點綴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氣氛的作用。
用於收藏的麵塑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東菏澤的李派、北京的湯派、上海的趙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澤市李派一直獨占鼇頭,其代表人物先後有李俊興、李芳清、穆緒建等。
菏澤古稱曹州,地處黃河流域,常因黃河決口,天災人禍幾乎不斷。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用麵捏成豬羊,代替宰殺的動物供奉神靈。這就是曹州麵人中最早的麵塑藝術。數千年間,當地麵塑曆經滄桑變幻,幾度沉浮興衰。早在20世紀20年代,菏澤麵人就走遍東南亞。菏澤麵塑具有造型簡練生動、形象逼真傳神、比例誇張適當、色彩豔麗單純的特點,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
“上海趙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麵塑藝術家趙闊明,他早年在天津時被人們譽為“麵人大王”,後來到上海,結識了上海民間麵塑藝人潘樹華,並吸收潘的藝術之長,使技藝進一步提高。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麵部刻畫細致,衣紋簡練概括,神態生動,色彩鮮豔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的代表作有《福祿壽三星》《觀音》《長眉羅漢》《關公看春秋》《白求恩》《魯迅》等。
“北京湯派”的創始人是湯子博,他自幼喜愛繪畫、麵塑及其他民間藝術,經數十年的努力,成為一代麵塑名家。他的作品神韻生動、樸實可親,富有生活情趣。其所創核桃麵塑,即在半隻核桃殼裏,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是麵塑中的精品。代表作有《天王》《達摩》《觀音》《十八羅漢》等。
知識鏈接
核桃麵人是一種20毫米左右的微型麵塑,專門放置在半片核桃裏供人欣賞。核桃一般選用比較大的。形狀周正的。精選後切開,取出肉餡,經過曬幹,進行粗磨、上色、上漆、上蠟。上漆上蠟是為了有好的光澤和防腐蝕。
風箏
風箏起源於我國,並且具有悠久的曆史。放風箏是我國人民喜愛的民間體育活動,而製作風箏,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民間工藝。從傳統的風箏上,我們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這不僅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還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不同的時代,風箏也有不同的名稱,如紙鳶、紙鷂、紙鴉等。先秦古籍中有思想家墨子、巧匠公輸班製作“木鳶”的記載。此後又有秦末漢初的大將韓信製作“紙鳶”的傳說。最初的風箏不是玩具,而多用於軍事、通訊、測量、宣傳等方麵。風箏得以普及並成為娛樂器具,是在五代以後。唐代中期,隨著社會的穩定、繁榮,風箏的功能開始轉向娛樂方麵,形製也開始縮小。唐代造紙技術的普及,使紙在生活中的應用範圍迅速拓展,價廉物美的紙取代了其他昂貴的薄型材料,使風箏的製作工藝簡略了許多。到了宋代,風箏得到全麵普及。此時風箏的生產製作已職業化,銷售行當也建立起來了。人們逐漸形成在清明期間放風箏的風俗。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已經有放風箏的場麵。
明清時期是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風箏十分普及,小兒競放風箏成為春天的一景。達官顯貴亦以放風箏為樂事。明清的風箏無論在形製、樣式、紮製技術、裝飾及放飛的技巧上都有很大進步。清朝的文學家曹雪芹曾撰寫《南鷂北鳶考工誌》,其主要內容是紮、繪風箏的歌訣和各式風箏的彩色圖譜。
傳統風箏的製作工藝概括起來隻有四個字:紮、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紮架子,糊紙麵,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如“紮”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
製作風箏所用材料一般為竹子、紙、絲綢等。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3厘米~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紙和絲絹為一般傳統風箏的製作材料,著色鮮豔亮麗,更能體現中國風箏的魅力;但是紙易破,絲絹貴,而現代科學的產物--尼龍布和塑料膜,成了製造風箏的新材料。
明清時期的風箏不僅精致,而且出現了各種造型。這種造型風箏對紮製技術的要求非常高,除要求符合平衡原理外,還要求運用空氣動力學的原理,使風箏不但能夠飛上天,還能在空中做出優美的動作。如蜈蚣風箏,要求放上天後,頭能夠昂起來;雙蝶風箏放飛後,要能左、右、上、下撲騰;老鷹風箏在天上要能盤旋,而大板鷂風箏放上天後要穩如泰山。
如今,風箏經過曆代的開發,品種十分豐富。按照構造,可分為硬翅風箏、軟翅風箏、拍子風箏、直串風箏、桶形風箏、半挑風箏、軟風箏;按造型與表現題材,可分為鳥形風箏、蟲形風箏、水族風箏、人形風箏、文字形風箏、器形風箏、幾何圖形風箏等。我國的大江南北均有風箏製作中心,開封、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陽江並稱我國六大傳統風箏產地。
13世紀時,馬可·波羅將風箏傳入歐洲,從此也傳到了世界各地。放風箏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加強了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知識鏈接
春天放風箏,非常有益於人體健康。傳統中醫認為,放風箏者沐浴和煦的陽光和春風,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現代保健醫學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裏踏青放風箏,可以舒展筋骨,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狀態。此外,還可以消除眼肌疲勞,調節和改善視力,預防近視和弱視。
涼茶
涼茶,也叫青草茶或百草茶,是一種在我國廣東、福建等地流行的飲料,由當地的一些中草藥熬製而成。由於廣東地處嶺南,天氣炎熱,多雨地濕,自古多有瘴氣。因此民間流行以藥性寒涼,消暑解熱的中草藥,熬水來喝,稱為各式各樣的“涼茶”。有些帶有苦味的涼茶又稱苦茶。這些茶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
涼茶的曆史悠久,它是當地勞動人民在不斷總結防治疾病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涼茶的品種繁多,每家都有自己稍微不同的配方,而且材料的藥性繁多,令人難以學會及理解其製法,所以很多創業多年的涼茶鋪都是以世襲的形式經營,由一代傳一代。常見的有“廿四味”“五花茶”“雪梨茶”“感冒茶”(沙溪涼茶)“雞骨草”“火麻仁”“夏桑菊”等。傳統上,涼茶要在徹底涼掉以前喝下。一般涼茶都是接近黑色,部分味道苦中帶甘。
如今,王老吉、上清飲、健生堂、鄧老、白雲山、黃振龍、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蘆、星群、潤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寶慶堂、福慶堂、黃福興等18個涼茶品牌的54個配方及其所構成的涼茶文化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
目前,我國涼茶的銷售範圍已覆蓋全國及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近20個國家。2005年底,涼茶已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5月28日,廣東涼茶成功地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
微雕
微雕,又稱米刻、細刻、米粒書畫等,它是在細小的物件上刻字、繪圖,雕刻時以刀代筆,是一項古老技術。微雕藝術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中最為精細微小的一種工藝品。其作品要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方能觀看到鏤刻的內容,故被曆代稱之為“絕技”。
我國最早的微雕作品,可追溯到距今兩千多年以前。從陝西岐山縣出土的一批西周甲骨文殘片上,就雕有小如芥籽,線細如發的字跡,其中有一片卜甲的麵積僅2.7平方厘米,刻字部分占1.17平方厘米,上麵刻的甲骨文字就有30多個,個別字體徑方不足毫米。《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有人能在棘刺上刻一母猴。漢朝時,有了細書(即微書),據《池北偶談》記載,有師官者,能於方寸間書千言。到了清代,有鄧彰甫書《洛神賦》,縱橫僅寸餘,筆畫縷析絲分,毫芒彪炳,八法精勁,行伍井然。細書的出現和發展,更為微雕奠定了基礎,兩種藝術互為啟示,相得益彰。近代由於放大鏡、顯微鏡的相繼發明,使得微雕技術一日千裏。
首先,微雕特別講究選材,其石材質地要求絕對精純,容不得有半點沙礫和半絲裂紋,因為半個砂點就可能刻10多個漢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細刀,既要尖細,又得鋒利。第三,要有特別精熟的書法和國畫功底,雕刻的時候才可進行“意刻”。第四,臨場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鈞,一氣嗬成。第五,運刀要穩、準、狠,隻有這樣,才能使書法和刀法筆意達到完美的統一。
我國著名微雕大師楊大可先生一生創作了千餘件微雕藝術作品,他的微雕繪畫,書法篆刻,造型準確精當,無論是人物、山水、花鳥、蟲魚、走獸,皆栩栩如生,靈而有性;他的微雕書法,既飄逸瀟灑,又剛勁有力。他堪稱書畫兼工、技藝全麵、風格獨特的微雕藝術的一代宗師。
知識鏈接
明代盛行核雕,稱為“鬼工技”,是鬼斧神工之意,明代核雕流行於廣州、江蘇、山東濰坊等地,明朝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寫王叔遠(王毅)的“核舟”則是在果核上鏤刻一艘船。
緙絲
緙絲是我國傳統的絲織工藝品之一,是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
宋元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家禦用織物之一,常用來織造帝後服飾、禦真(禦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因而享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緙絲的編織方法不同於刺繡和織錦,其特色是緯線並不橫貫全幅,而僅在需要處與經線交織,稱為“通經斷緯”法。而一般錦的織法皆為通經通緯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麵。緙絲成品正反兩麵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輪廓之間並不相連,憑空背光觀察可見點點孔隙,有如以刀鏤刻而成。與其他的絲綢工藝品相比,緙絲具備了藝術和工藝的雙重價值。它不但可以用做鑒賞收藏,實用性也非常強,由於緙絲使用特殊的工藝製成,它還可以用來製作成服飾、手絹等製品。緙絲的強度遠遠高於任何的絲綢類工藝品,曆代存留至今的絲綢藝術品,屬緙絲保存得最為完好。
據有關學者研究考證,緙絲織物遠在彩陶土器時期就已存在,到商代緙絲織物製作已很精良。我國新疆樓蘭古城漢代遺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風格”緙絲毛織品。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又發現了緙毛織物,其製作極為精美。
至唐代開始,緙絲工藝開始用於絲織品,而且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斷發展和完善。緙絲工藝也在此時期隨著遣唐使和各國的留學人士傳播到世界各地。
南宋時期緙絲可模仿書法畫作,風格細膩柔美,具有欣賞性的藝術價值。
從明萬曆年間到了清朝的康乾時期,江南的絲織業被皇權牢牢地控製著,緙絲也成為了皇權的象征。明清的龍袍袞服、宮闈之內的日用品、官員等級象征的標誌--官補,無不是緙絲中的上品佳作。緙絲在清朝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出現了雙麵緙、毛緙絲和緙繡混合法(即融和了緙絲、刺繡、繪畫等多種工藝)。
如今緙絲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蘇蘇州、南通一帶,緙絲也因此呈現出風格迥異的兩個流派:蘇州緙絲、南通緙絲。
緙絲有其專用的織機--緙絲機,這是一種簡便的平紋木機。緙織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襯畫稿或書稿,織工透過經絲,用毛筆將畫樣的彩色圖案描繪在經絲麵上,然後再分別用長約十厘米、裝有各種絲線的舟形小梭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織。同一種色彩的緯線不必穿過整個幅麵,隻需根據紋樣的輪廓或畫麵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
緙絲的工藝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後軸經、拖經麵、嵌前軸經、捎經麵、挑交、打翻頭、箸踏腳棒、捫經麵、畫樣、配色線、搖線、修毛頭。 緙絲的織造技法為:結、摜、鉤、戧、繞、盤梭、子母經、押樣梭、押簾梭、蘆菲片、篤門閂、削梭、木梳戧、包心戧、鳳尾戧等,技法眾多;但無論做什麼緙絲品,結、摜、鉤、戧這四個基本技法是絕對不可少的。
緙絲的品種有兩大類:一類是日用品,有手提包、皮夾、書籍封麵、眼鏡袋、台毯、靠墊和和服腰帶等。另一類為藝術品,有金地屏風、屏條、中堂、手卷、冊頁等。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將“緙絲織造技藝”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了第四批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知識鏈接
由於製作工藝的不同,傳統緙絲可細分為四大類:“本緙絲”“明緙絲”“緙絲”和“引箔緙絲”。當今研發的緙絲品有“紫峰緙絲”“雕鏤緙絲”和“絲絨緙絲”。它們是各有千秋。如“明緙絲”是雍容華貴,質地柔軟、輕盈。“絲絨緙絲”是絲毯工藝和緙絲工藝的結合品。
宜興紫砂
宜興紫砂是宜興紫砂陶器的簡稱,它產於江蘇宜興,在浩瀚的中華文物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人們稱為高超的藝術品。在明清兩代,地處江南人文薈萃之地的宜興,所生產的紫砂器,更充滿著豐富的文化氣質。
紫砂礦土產於江蘇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一帶,主要由石英、黏土、水雲母和赤鐵礦組成,其製成的紫砂成品具有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幹燥、燒成收縮率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因而宜興紫砂舉世聞名。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主要礦物成分為水雲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岩、石英、雲母屑和鐵。製作時,從礦層中開采出的紫泥,俗稱生泥,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鬆散,然後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一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為供製坯用的熟泥。
在製紫砂泥的過程中,所用水的水質十分講究。水質的優劣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為豐富紫砂壺的外觀色澤,工匠會將幾種泥料混合相配及變換燒製的位置,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著色劑,控製好窯內的溫度和氣氛。紫砂壺不一定是紫色,亦有朱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
宜興紫砂陶器始於宋代,盛於明清。1976年,在宜興陶瓷產區道窯建設工程中,發現羊角山古紫砂陶窯址和大量早期紫砂陶殘器,根據專家鑒定,這處古窯的燒造年代在北宋中期。到了元朝,紫砂陶器的燒製工藝逐漸成熟,已開始在器物上題詞雕刻。明代中期,宜興紫砂茶具極為盛行,被譽為各種茶具中的上品。清代時,紫砂陶工藝愈益精湛,開創了采用篆刻、書法和繪畫做裝飾的新風格。紫砂陶器主要品種有壺,杯,瓶,鼎,碗,盤,碟等,造型豐富多彩,尤以紫砂壺最為出色。
據專家介紹,紫砂壺準確地說共有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氣孔七個部位。而從製作的工藝上細分,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之分;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三種。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把有單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謂紛繁多樣。曆代流傳的紫砂壺形製都有一定名稱,至今還有數十種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龍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魚兒龍、壽星等,仍然普遍受到歡迎。
好茶者認為,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紫砂壺因其特殊的雙氣孔結構,能吸收茶香茶色茶味,因此茶壺使用越久,泡出來的茶越香越醇。因紫砂壺吸色吸味的特點,有“一壺不侍二茶”之說。由於紫砂壺壁內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裏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而且紫砂壺的線膨脹係數比瓷壺略高,有足以克服冷熱溫度差所產生的急變能力,所以具有緩慢的傳熱性,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燙手。
由於紫砂壺的外形將點、線、麵巧妙地組合,與泥色渾然搭配,外部雕刻字、畫,有的還采用絞泥、浮雕、鏤刻、填泥、和銀絲鑲嵌等工藝,融造型、色澤、書畫、詩詞、雕刻、鑲嵌等多種藝術於一體,令人在品茗之時又多了一份藝術享受。因此,紫砂壺具有收藏的功能,曆史上許多著名製壺匠人,如供春、時大彬、董翰、陳鴻壽的作品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寶物;現代也出現許多製作紫砂茶壺的高手工藝大師,其作品更具藝術性。
知識鏈接
紫砂壺長期使用,在壺的內壁會結附一塊塊海綿狀物質,俗稱“茶山”。有了茶山,即使倒入白開水,倒出的也有茶水的色香味。這樣的壺在一些嗜茶人的眼裏是把好壺。現代養壺不提倡此種做法,一般每次喝茶後都將壺中茶葉倒掉或者於次日倒掉,將壺用沸水滌淨後晾幹。
景泰藍
作為宮廷藝術,景泰藍是明清皇宮中高貴的裝飾藝術品,為皇家所壟斷。經過600年的發展,景泰藍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章,被譽為中華國粹,並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景泰藍正式的名稱是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琅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製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元朝。由於是在明朝景泰年間興盛起來,因此命名為景泰琺琅或是景泰琅。後來又因多用寶石藍、孔雀藍色釉作為底襯色,而且“琅”的發音近似“藍”,最後演變成“景泰藍”這個名字。後來這個名字廣泛的包括所有的銅胎掐絲琺琅。
景泰藍的製作過程複雜,從技術方法來說,可分為:製胎、掐絲、燒焊、點藥、燒藍、磨光和鍍金。景泰藍是我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麵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複燒結,磨光鍍金而成。
精美的景泰藍製品必須是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掐絲整齊勻稱以及鍍金燦爛光亮。景泰藍的釉料種類繁多,不過最常用的還是天藍(淡藍色)、寶藍(青金石色)、紅(雞血色)、淺綠(草綠色)、深綠(菜玉色,有半透明感)、白(硨磲色)、葡萄紫(有玻璃質感的紫晶色)、紫紅(玫瑰色)、翠藍(介於天藍和寶藍之間,色澤亮麗)這幾種顏色。
景泰藍的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融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這種工藝技術的原產地有很多說法,大致上應該是從西亞、中亞、波斯、阿拉伯這幾個地區,在元朝時期傳入中國,然後在明朝景泰年間大量發展並中國化。雖然景泰藍在元朝就傳入中國,但是因為時代、技術尚未成熟、對新事物還不熟悉等因素,因此元朝時期的景泰藍作品幾乎沒有留存下來。而到了快速發展的明朝時期,景泰藍造型端莊厚重,色釉宛如寶石般的晶瑩深沉、紋飾粗獷飽滿,色彩對比強烈、堅實、瑰麗,鍍金明亮金燦。
清代初期的景泰藍工藝已聞名天下,大量出口國外,成為海外貴族家庭中的擺飾品。這時期的景泰藍品種豐富,製作工藝精湛,在原料上不再沿襲明代使用青銅做胎骨,而是采用延展性能較強的純銅做材料,應用了新的製胎、掐絲技術,因此,景泰藍造型比明代更勻實而變化多端,銅絲細薄均勻,掐絲技藝更是絲流暢婉,紋飾靈活精巧。器物的應用範圍要比以往更為擴大,除了明代常製作的宮廷寺廟祭器,還出現鼻煙壺、屏風、香爐、圍屏、桌椅、茶幾、筷子、碗具等。而且琺琅釉料從六七種發展到十幾種,使景泰藍的色調更加豐富典雅,工藝技術更加細膩精湛。到了晚清時期景泰藍從單純的宮廷藝術逐漸走向了民間和國際市場。
1904 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我國的景泰藍榮獲了一等獎。自此以後,景泰藍在五洲四海名聲大震,受到了各國人民的喜愛和稱讚。
知識鏈接
景泰藍工藝中的掐絲是指用鑷子將壓扁的細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常見的圖案如花紋、雲紋、幾何紋、人物或動物紋等;然後再使用白芨(一種植物,可製成植物性膠水)或是焊劑將之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藥粉。
泥塑
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一種雕塑工藝品。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製作方法是在黏土裏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幹,塗上底粉,再施彩繪。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六千至七千年前左右。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製的藝術品。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