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醫藥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醫藥學有著幾千年的曆史,是神州大地燦爛古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各個朝代的不同創造,湧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學派和醫學名著。中醫在世界醫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中草藥治病
中華醫藥廣博精深,中草藥是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同疾病做鬥爭積累起來的寶貴遺產,是中醫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
我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曆了幾千年的曆史。遠古時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動物蚌蛤為生,因此,經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壽命很短。炎帝神農氏為了給百姓尋找治病解毒的良藥,跋山涉水,行遍了三湘大地,嚐遍了百草,在此過程中,他識別了百草,發現了具有攻毒祛病、養生保健作用的中草藥。這便是中藥的重要起源,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髒、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
中藥的藥性主要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
四氣也稱四性,指寒熱溫涼四種不同藥性;後來又將對人體的寒熱病理變化沒有明顯影響的藥物稱為平性。寒涼藥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如石膏、知母;溫熱藥一般具有溫中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如附子、肉桂。
五味則是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味道。事實上,藥性的五味並不是指該中藥的真實味道,而是根據其藥效得到的。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甘味能補、能緩、能和;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指降泄肺氣、胃氣;鹹味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作用。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具有滲濕利水作用,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
升降浮沉是指中藥作用與人體的幾種趨向,是與疾病的病理趨勢相對而言的。一般而言,生浮藥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開竅等向上向外的作用,如升麻、柴胡等;而沉降藥則具有清熱、瀉火、利尿、消食、驅蟲、平肝、止咳平喘的作用,如大黃、牛膝。
歸經是以髒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症為依據,總結出的藥物的作用部位與範圍。
中藥的毒性,在廣義上泛指藥物的偏性,在狹義上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在《本草綱目》中將藥物的毒性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中藥中的商陸、細辛、苦杏仁、何首烏、附子等有不良反應的毒性。
中藥的使用是十分講究配伍的,一般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有選擇的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這樣可以達到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療效,以適應複雜病情的需要。中藥的配伍內容分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被稱為“七情”。
為了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療效,中藥的用藥禁忌分為配伍禁忌、症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藥的飲食禁忌。其中配伍禁忌應遵守十八反十九畏的原則。
中草藥的應用形式多種多樣,有用藥物加水煎熟後去渣留汁而成的湯劑,有研磨成粉末狀的粉劑,還有丸劑、膏劑、酒劑、片劑、衝劑、注射劑等。中草藥中有許多名藥,植物藥以人參、靈芝、何首烏、枸杞最為著名。動物藥以牛黃、熊膽、蛇毒、鹿茸等最為珍貴。礦物藥以朱砂、赭石、滑石、芒硝等最為常用。
眾所周知,在人類文明史上, 200年之前的大部分時間裏,人類一直依賴傳統藥物(其中90%以上是植物藥)與疾病鬥爭。各大文明古國和有一定文明程度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民族醫藥體係,其中又以中國的中醫藥體係最為完備,成就最大。可以說,中國的中醫藥體係是古代醫藥科學的最高表現。
知識鏈接
古代醫學家經過長期的使用、觀察和比較,發現各地所產的藥材質量優劣不一樣。並逐漸形成了“道地藥材”的概念。著名的道地藥材有四川的黃連、川芎、附子,江蘇的薄荷、蒼術,廣東的砂仁,東北的人參、細辛、五味子,雲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黃,山東的阿膠等。
針灸
針灸是中醫學中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包括針法和灸法。針法是以針形工具,刺入或按壓穴位或患病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著的艾絨或其他可燃材料,溫烤或燒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這兩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在臨床上經常配合使用,合稱為“針灸”。針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針灸具有悠久的曆史。針刺法萌發於新石器時代,當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隨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鏽鋼針。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氏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嚐百藥而製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嚐草製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
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幹草烘烤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於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係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係。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係統。《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係統,書中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地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係統。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後來,晉代醫學家皇甫謐的著作《針灸甲乙經》、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元代滑伯仁所著的《十四經發揮》和明朝大量出現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中都不斷發展了針灸方法和疾病的治療,促進了我國針灸學的發展。
由於針灸療法具有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少副作用等特點,早在唐代,我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並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針灸已經傳播到亞洲、歐洲拉美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不少國家還先後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據報道,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0多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 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知識鏈接
針與灸是治療方法的兩個方麵,多用針法來治療急性病,用灸法來治療慢性病。中醫學中針灸治療的理論基礎在於傳統的中醫髒腑陰陽經絡學說。和中醫的方劑治療方法相比較,針灸治療的特點是療效快、簡單、便宜。
診脈
診脈又稱切脈、按脈、持脈,它是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方法。診脈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診脈而著名。
要有效地治療疾病,首先必須有正確的診斷。現代醫學利用科學技術的有關成就,診斷疾病的手段越來越多了。但在古代,醫生診病主要靠眼望、口問、耳聽、鼻聞、手摸等方法。這在古代世界許多國家幾乎都是這樣,而且各國都有自己豐富的經驗。我國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麵采用的診脈是一項獨特診法,是指用手指端觸按病人的動脈(主要是手腕處的寸、關、尺三脈位),探查脈象的變化,以了解病情,這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一。
脈搏是人體循環機能的綜合表現。所謂脈象,就是醫生用手指感覺出來的脈搏形象,它包括動脈搏顯現部位的深淺、速率的快慢、強度的大小、節律的均勻與否等等。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節律均勻的,稱做“平脈”(正常脈象)。有病時的脈象叫做病脈。不同的病症常出現不同的脈象。醫生診脈後,根據不同的脈象就可以判斷出疾病發生的部位、原因以及將來的發展變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