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獻所記載的人體脈象大致有二十多種,每一種脈象都是對人體機能的反映,都有所對應的病症範圍。脈象是一種生物信息傳遞現象,是從外部測量到的關於循環係統的一個信號。其不足之處是,不精確,缺乏量化,如號脈可發現高血壓,但測不出血壓值,而且有時脈象受到幹擾時,就不準確可靠了。在這時,經驗就顯得尤其重要。當然,診脈不能代替一切診斷手段。《內經》《傷寒論》也早已指出,切脈必須配合全麵觀察,主張“四診”合參,進行辨證論治,反對隻靠診脈一項來斷定疾病。
我國診脈的曆史非常悠久,傳說中的上古時期的醫生已經討論了診脈。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藥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症候》,也有通過診脈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到了漢代,診脈就更加普遍了。《史記》記載的另一位名醫淳於意就曾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3年之久,並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於臨床,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了《脈經》一書,書中把脈分為24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並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症,把脈診和病症進一步地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為更加實際的學問。此後,我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增多。許多名醫都精通脈學,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研究,著有《瀕湖脈學》等書。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以前脈學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種。
據曆史記載,我國古代脈學很早就已經傳到國外。隋唐時期,《內經》《脈經》等書已經傳到附近國家,以後又傳到阿拉伯。17世紀以後,西方譯述我國古代脈學著作達十多種。通過診脈來診斷疾病的脈學不僅是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促進了世界醫學的發展。
知識鏈接
在臨床上,診脈時主要掌握診脈的時間、病人的體位,醫生的指法和指力輕重。每次按脈時間,以每側脈搏跳動不少於50次為限,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才能夠正確地進行診脈。
華佗和麻沸散
麻醉劑是手術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沒有麻醉的手術會給病人帶來很大的痛苦。然而,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醫學中就已經有了麻醉藥的實際應用了。《列子·湯問篇》中就記述了名醫扁鵲配製了可以讓人麻醉的“毒酒”,然後讓病人服用後,對其實行手術的故事。繼扁鵲發明“毒酒”之後,我國東漢時期的另一位名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它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的醫學家,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史書稱他“兼通數經,曉養生之術”。華佗淡於功名利祿,多次謝絕朝廷的征召,長期堅持在民間行醫,足跡遍及今安徽、山東、江蘇、河南等地。晚年因拒絕當權者曹操的征召為侍醫,被關殺獄中,其醫術也失傳。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三國誌·魏書·方技傳》載有20多個病案,包括現在的傳染病,寄生蟲病、婦產科病、兒科病、呼吸器官病及皮膚病。他精通方藥,擅長針灸,華佗夾脊穴沿用至今。
麻沸散是華佗創製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藥。《後漢書·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這些描述明確地告訴我們,華佗曾經成功地做過腹腔腫瘤切除術。他為了完全摘除腫瘤,還曾做過腸胃部分切除吻合術,我們知道,這樣的手術即使在今天,仍然算比較大的手術。而大的外科手術能否順利進行和取得成功,和麻醉是否理想有著密切的關係。華佗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之所以能成功地進行這樣高明的腹腔外科手術,和他已經掌握了麻醉術是分不開的。
可惜後來麻沸散的配方失傳。根據中醫師承授受的傳統,一般最寶貴的東西大多在老師臨終前交待給最信賴的學生,由於後來華佗意外入獄被害,生前沒來得及傳授麻沸散的配方;而相傳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由於麻沸散的特殊功能,能用來做手術救人,也能用做蒙汗藥謀財害命,即使華佗傳授了,弟子們也不會公之於眾,寫之於書,因此漸漸地也就湮沒了。
至今,許多學者都在推測麻沸散的組成,但他們大多將後世證明具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組合成方,並不能直接證明華佗時代麻沸散的組成。不過,人們大致知道其中有曼陀羅花的成分,因為曼陀羅花具有麻醉作用。然而,關於麻沸散真正成分,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者為東漢的張仲景。這部著作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皆備、理論聯係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是學習中醫學的重要著作。
張仲景,名機,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推崇為“醫聖”。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但此書寫成後,因戰亂頻繁,原書散佚不全,經魏晉間王叔和整理、編次,到宋代成為現存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兩本書所載的藥方和使用的藥物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至今仍是中醫臨床處方用藥的基礎,在臨床實踐應用療效顯著。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它不僅僅指導著我國醫學的臨床治療,而且從唐宋以來,流傳到不少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被尊崇為“漢方之祖”。
知識鏈接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原則。所謂辨證論治是針對病因、病機、病症進行治療的基本理論。即根據病變的表、裏、陰、陽、寒、熱、虛、實的不同,決定治療原則的理論。
種痘術
在醫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天花作為一種惡性傳染病已經被人類消滅了。曆史上,它曾危害人類健康數千年之久。長期以來,人類對於天花病一直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我國古人在同這種猖獗的傳染病不斷做鬥爭的過程中,於明代發明了預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種法。
人痘接種,實際上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使被接種者感染一次天花。我國發明的人痘接種法,歸納起來分為四種:一是“痘衣法”,這種方法是把得天花的人的內衣,給被接種者穿上,目的是使被接種者感染而得一次天花,這是最原始的方法;二是“痘漿法”,這種方法是采集天花患者身上膿瘡的漿,用棉花沾上一點,然後塞進被接種者的鼻孔;三是“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脫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再用銀製作的細管子吹入被接種者的鼻孔;四是“水苗法”,這是將天花患者脫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和淨水調勻,用棉花沾上一點,然後塞進被接種者的鼻孔。其中,“豆苗法”為我國古代人痘接種法中效果最好的,可達到預防天花的目的,即便發病,亦可起到減輕病情,避免產生危重的病情。
但是,這些早期的種痘術,所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做“時苗”。由於時苗的毒性很大,在當時,即使最著名的醫師,在接種時,也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後來,一些古代醫師們發現人痘接種必須要用“種苗”,而種苗還要經過“養苗”“選煉”,使之成為“熟苗”以後才能使用。古人采取的這種通過連續接種和選煉減低痘苗毒性的方法,非常合乎現代的科學原理。
有的學者認為,明代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7年至1572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天花流行,當地的醫師們便開始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人痘接種。但還有學者認為,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了人痘接種。因為根據史書記載,唐代人已經懂得了“以毒攻毒”的道理,那時就有可能出現了人痘接種術。隻不過,那時種痘隻是在民間秘密流傳,沒有公布於世。
人痘接種法的發明,有效地保護了我國人民的健康,而且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國醫生來到北京學習種人痘的方法,不久又從俄國傳至土耳其,隨即傳入英國和歐洲各地。18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已傳遍歐亞大陸。人痘接種法的發明,是我國對世界醫學的一大貢獻。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宮、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但傳統上多認為此書成書於戰國時期,但也有學者認為成書應在西漢時期。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髒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麵,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做出了比較係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書中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項人類所獲的科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