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醫學(3 / 3)

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均深受《黃帝內經》思想的熏陶和影響,最終成為曆史上的一代名醫。《黃帝內經》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係,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洗冤集錄

《洗冤集錄》是我國古代法醫學著作,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一部係統的法醫學專著。這部著作的作者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宋慈,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開創了“法醫鑒定學”。

宋慈字惠父,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出身在一個朝廷官吏家庭,少年受業於同邑吳稚門下,吳稚是朱熹的弟子,因此,宋慈有機會與當時有名的學者交往。後來,宋慈在其二十餘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後擔任四次高級刑法官,期間,宋慈在處理獄訟中,特別重視現場勘驗。他對當時傳世的屍傷檢驗著作加以綜合、核定和提煉,並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完成了《洗冤集錄》這部係統的法醫學著作。

《洗冤集錄》成書於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有五卷,53條,有檢驗總論、驗屍、驗骨、驗傷、中毒、救死方六大題材。以目錄來看,本書的主要項目包括:宋代的檢驗屍傷法令;驗屍方法和注意事項;屍體現象;各種機械性窒息死;各式鈍器損傷;銳器損傷;交通事故損傷;高溫致死;中毒;病死和急死;屍體發掘等項。主要涵蓋驗屍的檢驗方法、死因的判斷,例如對於被火燒死與死後焚屍的差別、生前溺死與死後棄屍入水,都有精辟的見解。

《洗冤集錄》是我國法醫學的裏程碑。由於受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其內容難免有錯誤。但整體而言,瑕不掩瑜,是一部符合科學精神的傑出作品。該著作先後被譯成荷蘭文、法文、德文以及朝、日、英、俄等各種文本,對世界各國法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宋慈因此被西方人稱做“法醫學之父”。《洗冤集錄》在中、外醫藥學史、法醫學史、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成書於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6年)在金陵(南京)正式刊行。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春人,他出身於醫藥世家,從小受到良好的醫藥學熏陶,立誌成為良醫。李時珍在治病過程中,深感自《神農本草經》問世以後醫學有了長足的發展,而藥物學缺乏係統的總結;過去的藥物著作對藥物形態、功效描述也存在諸多錯誤。因此他立下宏願,重新整理本草糾正謬誤。他參考前人著述達800多種,並親率弟子跋山涉水到藥源地實地考察,廣泛地搜集民間驗方,曆經27年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全麵、係統地總結我國明朝中期以前的藥物學成就,把我國醫藥科學的水平提高到一個輝煌的高度。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而成的,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書中還附有精美的藥物插圖1100多幅,方劑11096首(其中8000餘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全書收錄植物藥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

《本草綱目》無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係統總結,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學方麵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知識鏈接

《洗冤集錄》宋刊本已失佚,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元刻本《宋提刑洗冤集錄》。《四庫全書》隻收了目錄而未存書。《洗冤集錄》比1598年歐洲第一本法醫專業書--意大利費德羅的《醫生的報告》還要早三百多年問世。

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約成書於晉太康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曆史,編纂者為皇甫謐。本書共計12卷,分182篇,內容包括中國古代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學等學科的內容。

《針灸甲乙經》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第一卷到第六卷是論述基礎理論的。第一卷論述中醫基礎理論,來源為《內經》和《難經》。 第二卷論述經絡理論,來源於《內經》和《難經》。第三卷論述腧穴理論,來源於《明堂孔穴》,其理論主要包括腧穴名稱、定位、歸經、交會及刺灸禁忌等。第四卷論述脈診的內容,來源於《內經》。 第五卷論述針道,來源於《內經》和《明堂孔穴》中的刺激禁忌部分。第六卷是論述病機,來源於《內經》。從第七卷開始直到第十二卷都是論述臨床治療的病機和主治,治療病機來源於《內經》,主治來源於《明堂孔穴》。

《針灸甲乙經》成書後,為曆代醫學家、針灸學家所重視,傳抄者頗多,自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後始成今之傳本。在國內現僅存若幹明刊本,日本珍藏有我國宋刊本。現國內所收藏者有明刊本之後曆代刊刻出版者計約20種。

《針灸甲乙經》使針灸理論係統化,理論詳實,內容實用,可操作性強,是一部影響我國針灸學發展的劃時代著作。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是一本綜合性的臨床醫學名著,由唐代醫學家、藥學家孫思邈所著。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於危殆,價值更當勝於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簡稱《千金方》。

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幼多病,立誌於學習醫學知識。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於鄉裏,並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饑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百姓崇敬,被人們尊稱為“藥王”。孫思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和難以檢索,因而博取群經,勤求古訓,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共30卷,第一卷為總論,內容包括醫德、本草、製藥等;再後則以臨床各科辨證施治為主,包括婦科2卷,兒科1卷,五官科1卷,內科15卷(其中10卷按髒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養生2卷,脈學1卷及針灸2卷,共收集藥方5300首。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係統地總結了自《內經》以後至唐初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

《千金要方》汲取《黃帝內經》關於髒腑的學說,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髒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搜集了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千金要方》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全的醫學巨著,是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後中國醫學的又一次總結,被譽為中國曆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

四部醫典

藏醫學是我國少數民族醫學中較為完備、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醫學體係,是結合本民族的特色發展壯大的一種醫學。公元8世紀時,藏醫學史上出現了一位偉大的醫學家和一部優秀的醫書,這就是宇妥·雲登貢布和他的《四部醫典》。

宇妥·雲登貢布出生在拉薩一個藏醫世家,自幼隨父習醫,後來從師於入藏的漢醫東鬆嘎瓦,成為一代名醫。他遊曆各地,學習各種醫學知識,回藏後,花費了10年時間,於45歲時撰寫完成了藏族醫藥學經典著作《四部醫典》。

《四部醫典》藏文名為《據悉》,全名《甘露精華八支秘訣串》。其意是,“甘露精華”為《四部醫典》像牛乳中提煉酥油樣,彙集了所有醫學的精華,又比其他醫學殊勝優越,是身心得以康安和長壽的甘露;“八支”為醫學的主體是醫生,將醫生治療的疾病概括為普通、兒科、婦產科等8個疾病分支;“秘”是醫生將醫學知識保密不傳於有各種缺點和疾病的人;“訣”即訣竅,是不費太多的工夫,迅速地知曉深奧道理的方法;“串”是連綴。《四部醫典》就是內容齊全、首尾連綴為一體的醫學著作。

《四部醫典》中關於人體解剖和某些生理方麵的記載比較詳細,認為人體內的器官也有五髒六腑。五髒指心髒、肝髒、脾髒、肺髒和腎髒,六腑指大腸、小腸、胃、膀胱、膽和三焦。書中對於各髒器的生理功能,都是用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和所需的用品來作比喻,如心髒就像國王,端坐在寶座上,主宰全身的各種活動;肺髒猶如大臣和太子,圍繞著君王;肝髒和脾髒似君王的妃子,遠處在君王下端,關係又很密切;腎髒像一座房屋的脊梁,沒有它,身體就不能成一棟大廈。

《四部醫典》的問世,標誌著藏醫藥學體係的形成,而且它將藏醫學的發展推向了高峰。

知識鏈接

孫思邈晚年時還著有《千金翼方》一書,該書以補早年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千金翼方》係統論述了傷寒六經辨證,內科雜病、外科瘡腫、診病察色,辨別陰陽表裏虛實以及治療技術等方麵都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