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青少年如何使自己擁有健康心理
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社會行為等方麵從未成熟到成熟,從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劇變化的時期,是人生中質的轉變期,是脫離了兒童時代的認識方式,創造新的自我觀念,從心理上重建人生的時期。那麼,青少年如何培養自己健康的心理呢?
(1)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正確的自我觀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一個人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他的行為舉止才能得體,學習和工作才能適應,才能努力地發展自己,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觀念不正確,他可能自視甚高,自以為了不起,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也可能自覺羞愧,不肯以本來的麵目表現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不能心地坦然。
(2)確定適度的抱負水平:要了解社會對個人的要求,哪些是環境所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其變化趨勢如何等。要善於將個人的優、缺點與環境的利、弊四個因素綜合起來分析,揚長避短,挖掘環境的有利因素,發揮個人的優勢,一方麵與命運搏鬥,改造客觀環境,一方麵調整主觀,確定合適的抱負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3)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與人相處時,其肯定的態度(如尊敬、信任、友愛等)要多於否定的態度(如憎惡、懷疑、恐懼等),對其所歸屬的集體,要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情感,要樂於犧牲個人的欲念去謀取集體的幸福。
(4)做到個人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自己的需要、願望與社會的要求或者他人的幸福發生衝突時,要放棄和修改自己的行動計劃,以謀求與社會的協調一致。
(5)把心靈中的積鬱傾吐出來:思想和情緒上的矛盾長期鬱悶在心中,會影響腦功能,造成心理失常。對於思維情緒上的問題,隻有將它傾吐出來,心情才會感到舒暢,並能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
你應當知道的愛情相關知識
2004年2月14日情人節也許隻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但是錫城的一對父母就因為這一天,至今還沉浸在情人節帶給他們的痛苦中--因為他們惟一的兒子在情人節那天向意中人求愛遭拒絕後,15日竟想不開在校園裏拔刀自殺,5天後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據介紹,2月14日情人節那天,在錫城某中等學校上學的一19歲男學生像所有的求愛者一樣,拿著玫瑰花向自己的意中人求愛。誰知卻遭到對方的拒絕。經過一夜的思考,他還是想不通為什麼會被拒絕,於是第二天便在校園內拔刀自殺,5天後,帶著一絲遺憾,去到了另一個世界。男孩的父母得知這一噩耗後,哭得死去活來,母親當場暈厥。但是,這一切都太晚了,直到兒子離開人世,他們才意識到兒子的心理太脆弱了,怎麼這一點點挫折就奪走了兒子那寶貴的生命。無獨有偶,近日錫城某中學一名年僅14歲的中學生也同樣因為情感困擾多時,無奈之下,他竟選擇了跳樓自殺,結果當場身亡。在一周時間內,錫城竟有兩名青少年因情感問題得不到解決而選擇了自殺這一極端行為。
據無錫市心理谘詢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青少年在戀愛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正與日俱增。他們幾乎每天都能接到類似於情感困惑這一類的電話與谘詢,而且詢問者正呈低齡化的趨勢。無錫市第七人民醫院一位多年從事心理工作的周醫生對上述事件表示震驚,他說,現在一些青少年在情感方麵遇到的困惑簡直令他無法想像,從原因上分析,一方麵與家長對青少年戀愛堅決反對的態度有關,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的青少年對愛情以及與異性交往的理解十分片麵,對相關知識更是一無所知。當他們陷入這種所謂的“愛情”之中時,他們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做出令人不可思議的舉動來。
所以說,對於眾多正處於青春期青少年來說,必須學習和了解與愛情相關的知識,盡早地具備正確的愛情觀並且能夠以正確的態度與異性交往,隻有這樣才能夠使自己度過“危險期”,並最終真正擁有自己美好的青春。
1.愛情知識已經走進課堂
從2004年9月1日起,上海50多所中學的初三學生將會領到一本全新的語文教材,課本中第二單元的主題定為“愛情如歌”,其中收錄有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普希金的《致凱恩》、舒婷的《致橡樹》、蘇童的《老愛情》、節選自《簡愛》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公劉的《隻有一個人能喚醒它》以及秦觀的《鵲橋仙》等描寫愛情的名篇名作。
上海市在語文教材中增設“愛情單元”,顯然就是要在根源上做文章,以高尚的情操引導青少年,使他們正確認識愛情這一獨特情感,科學地對待自己心中的感情。在青少年的“危險時期”即將到來或正在到來之際,及時地向他們傳達正確的認識,恰似一劑“防疫針”,賦予他們免疫功能,避免了隨意支配自己的感情,也就避免了因情起性或為情所困的衝動。教育除了灌輸的義務,還有著滿足被教育者需求的職能。因此,對於芳心萌動的青少年,正麵回答他們心目中對愛情的好奇、不解、疑慮與困惑,無疑是素質教育的應有內容。另外,社會上泛濫成災的種種情欲糾紛、人性困局,這些不健康的社會意識也無時不在地影響著青少年。可見,在教材中增設“愛情單元”,用優秀的作品來激發青少年心中的共鳴,無疑能讓愛情回歸情感本位,這也是對社會不良影響的有力反擊。